第 一章 汉景帝:削藩势在必行
公元2025年,30岁的窦应,京华大学最年轻历史学教授,由于作息时间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长期熬夜,于7月凌晨送往北京协和医院。至今昏迷未醒。
然而历史的时空仿佛发生了错乱,窦应居然穿越到了公元前155年,成为了西汉名臣窦婴。
这个时期窦家毫无疑问是最有权力的家族,作为汉景帝的母亲,近身服侍过吕后的窦漪房,他对权术的掌控己经烂熟于胸。
然而贫寒出身的窦家子弟,却极少具有这样的天赋和机遇,在自己兄弟子侄都难成大器的情况下,作为远房亲戚的窦婴,逐渐得到窦漪房的青睐。
从大汉建国起,己经有48年了,经过了汉文帝刘启的休养生息,大汉朝逐渐物富民丰。
这是窦应来到西汉的第二天,他躺在榻上,脑子飞速的旋转,可是还是解释不了这穿越是怎么回事。
不过作为一个学霸,他有快速调节状态的能力,既然解释不了就不解释了呗,既来之,则安之。
何况被写进史记的魏其侯,怎么也比他这个21世纪的牛马强吧,自己拿着窦婴的剧本,就算再差,还能差过原来的窦婴?
这时小厮来报:
“大人,陛下宣您进宫!”
在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既然是景帝召见,他自是不敢怠慢。
整理好衣冠,他马上赶到了皇宫!
未央宫内,景帝高高坐于殿上,台阶之下,左手边坐一人,乃是晁错。
至于窦应怎么认得他的,那是因为他保留了原主的记忆,既然己经穿越过来了,那窦应这个名字自然也就不要了。以后就用窦婴这个名字好了。
“臣窦婴参见陛下!”窦婴双膝跪地很是恭敬。当然这种私下的设宴是不需要跪拜的,但是谨慎一些,谦卑一些总是有好处,毕竟自己刚穿越过来!
景帝摆摆手道:
“王孙,何必如此,此乃家宴,朕今日闲来无事,特召二位宴饮。”
家宴二字无疑拉近了几人关系,窦婴起身道:
“谢陛下!”
其实这个时候,朝中贤臣辈出,有能力的大有人在,景帝此刻用窦婴主要是给自己母亲面子,不能让别人觉得窦家啥也不是。
窦婴自然是清楚这一点的,他更清楚,一代君王有一代君王的上甘岭。
西周绵延八百年,而秦二世而亡,究其原因,还是秦朝郡县制度过于严苛,府库充盈,而民生凋敝。
后陈胜吴广大泽山起义,更是喊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法严苛而不思变通,依靠秦虎狼之师,也只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后楚项羽英雄造时势,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一举推翻暴秦。
在窦婴的研究中,楚项羽无疑是想恢复西周旧治,他拥有最好的地盘,拥有最强大的军队,他是西楚霸王。
项羽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也说的通,我最厉害,你们也打不过我,我还给了你们地盘,你们老老实实当王,不好吗?
理论上很好,但是现实往往很残酷。
每一片土地上,都有地头蛇,他们盘踞于各国,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就会捣乱。
而刘邦入主汉中,更是100个不情愿。
更悲剧的是项羽遇上了兵仙韩信。
最终战败。
不是分封制行不通,而是历史没有给项羽分封的时间。
后来刘邦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把自己的儿子都封了王。
这样看上去是很好了,都是一个姓。
自己的子孙当诸侯王,总比外姓好吧。
想法总是美好的。
现实却是残酷的。
刘邦死后,从吕后到景帝大家都在做一个事情,削藩!
无独有偶,后世的大明朝削的更首接,老朱一去,马上动手。
当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合格的皇帝首要做的就是中央集权,开疆拓土。
如果是项羽的分封制,那项羽完全可以在以后强大了之后向西面八方扩张,反正你也不姓项,打你怎么了?
但是同姓王不行,你一有点动作,这些西面八方的藩王就说你对不起祖宗。
而每年进贡的税赋就好像他们赏赐给你一样。
这对于天子而言,是不能容忍的。
到了汉景帝削藩是势在必行了。
窦婴是一个比较深沉的人。
纵然他知道汉景帝的想法。
他也不愿主动去说。
晁错则不同,他旗帜鲜明的支持削藩,支持中央集权。
“陛下,如今各诸侯王沆瀣一气,他们拥兵自重,奢靡成风,国中只知有王,不知有陛下,长此以往。我大汉天下,恐怕便只有这个长安城了。”
刘启点了点头。
“王孙,你有什么想法?”
按照正常流程,削藩就是先从楚王、赵王这些比较弱的藩王下手。
然后慢慢蚕食。
但是这样其实没什么好处,后面七国之乱便会随之而来。
窦婴不紧不慢的说道:
“依臣愚见,吴王刘濞,囤积重兵,陛下不如召他进京面圣,若来,则将其软禁于此,共叙亲情,若不来,陛下可发诏讨之!”
刘启略微思考了一下,他曾经年少时打死过刘濞儿子,与刘濞早就不睦,自己也或多或少有些理亏。
“刘濞远在吴地,出兵不便,况且朕毕竟年少时失手打死了其子,如此做,只怕其他诸侯王,会同情刘濞,于大局无益!”
窦婴拱手道:
“陛下如若下诏,刘濞必不会来,到时陛下可令各诸侯国讨之,诸侯国即便不听从陛下圣旨,我们也能站在更有道义的一方。”
“而且陛下如要削藩,必须拉一个打一个,吴王是不可能拉拢的了的。我们可以拉拢淮南王,梁王,稳住楚王,赵王。”
“如果能让诸侯王认为这是陛下与刘濞的个人恩怨,那便更好,我们只需借道淮南,便可以兵临吴地。”
“以我军实力,打败刘濞应该不成问题!”
晁错点了点头道:
“此计亦可,只是若依窦大人所言,恐怕吴濞不会坐以待毙,他即刻便要兴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