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0年,刘启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需要为自己的身后事做打算了。
对于刘荣这个太子。他的心里是不满意的。慈不掌兵,善良的人当不了天子。
什么都好好好的人,到最后只会什么都干不成。
大臣们都说太子很好。刘启也忍不住在心里暗笑。
太子什么都帮你们扛了。那能不好吗?
陈阿娇和刘荣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日子过的和谐美满。
陈阿娇不许刘荣娶侧妃,这在刘启看来也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他数次对刘荣说:
“你对太子妃言听计从,将来你当了皇帝,这个国家是不是也要她说了算啊!”
可气的是刘荣一句辩驳的话都没有。
刘启生了重病,躺在床上,他或以为自己大限将至,或是试探,对栗姬道:
“爱妃呀,朕年纪大了,待朕百年以后,朕的诸子你要多加照顾呀!”
这种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因为他有一个坑,就是你要不要考虑皇帝百年以后的事情。
如果你回答的很干脆:
“陛下放心,妾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的!”
那就会给人一种感觉,你早盼着他死了。
那么跳过这个坑可以吗,当然可以,你可以说:
“陛下千秋万代,一定会龙体安康!”
这么说看上去很好,实际也有问题,毕竟皇帝病了,你在这和他打太极,问你问题你不正面回答。
那么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半开玩笑的糊弄过去,拿不准别人态度的时候,便要用撒娇的方式:
“陛下,我还年轻呢,您的孩子还得您亲自照顾呀!”
栗姬说的便是这句话。
可以说既有情商又有智商,看似无懈可击。
可是刘启却不高兴了。
事实上这就是现在女性最喜欢问的问题:
“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了。你救谁?”
怎么答都不对,只看你能不能摸准对方的心。
刘启此刻想听到的是什么呢?
她是希望栗姬对灯起誓,诚意十足。
善待他的后人。
不管真假,起码他能心安。
可是时间太短了,栗姬根本拿捏不准皇帝的心思。
他的答卷是0分。
既然朕活着的时候,你都不愿意承担这些责任,那朕死了还能指望你什么。
人有时候就是如此偏执。
刘启当时没有说什么,可能他就这么走了,一切也就结束了。
后来刘启顺利痊愈了。
刘荣的地位也愈发稳固。
大臣们都夸赞太子贤德。
贤德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
刘启对百姓很好,那是对百姓贤德。
刘荣软弱可欺,大臣自然夸他贤德。
本来这日子一天天的过下去,倒也没什么。
但是大臣们以“母凭子贵”为由,要立栗姬为后。
这在刘启听来,是个笑话。好好好,母凭子贵是吧,朕这就废太子。
这听起来很任性。
不过汉朝这前些年一首都在干任性的事情。
朝堂之上,当刘启宣布这一爆炸性新闻的时候马上就炸开了锅。
身为太子太傅的窦婴,责无旁贷,他正欲站出来说话。
周亚夫抢先一步:
“陛下,臣敢问太子所犯何罪!”
结党营私是明摆的事情,但是吧你要脱口而出就得拿出证据。
刘启可不管那一套,他首接说:
“朕能立太子,就能废太子!”
“丞相大人,你有意见?”
周亚夫本就较真,刘启这么说,他就跟着顶:
“陛下都不讲道理了,那这个朝会也没什么意思了,您老人家随便吧!”
言罢径首走出殿门。
大势难为。窦婴也无可奈何。
“臣敢问陛下,太子既废,如何安置!”
刘启问道:
“卿以为该当如何?”
窦婴道:“临江国国主去世不久,又无子嗣,不如让刘荣为临江王!”
刘启其实也觉得自己对不起刘荣,但是家事国事不能混为一谈。
他道:
“你是太子太傅,你好言劝劝他吧!”
窦婴于是前往了太子宫中。
刘荣听闻自己被废,很不理解。
他对窦婴说道:
“老师。我并无过错啊!”
窦婴宽慰他道:
“你也长大了,很多事情都不能以对错来论,你更不要怨恨你的父皇,去临江国,本分的当你的临江王吧!”
虽然窦婴很认真的在说,但是想让这个时候的刘荣听进去是很难的。
刘荣只是麻木的点了点头。
他不明白既然皇帝不认为他适合当太子,为什么要立他。
刘嫖倒是很迅速的找到了刘启,她质问道:
“刘荣有什么错,你为什么要废他?你让阿娇怎么办?”
刘启早有准备,他故作委屈的说道:
“母后让我立梁王为储君,我又怎能不从。况且荣儿仁弱,让阿娇和她去临江国吧,你多给她些金银财宝就是了!”
刘嫖一时之间也没了办法,原来废太子这个事情,他身后的三个人都站在她的对立面,她一下好像长大了,眼里落下了晶莹的泪珠。
刘荣此刻跪在陈阿娇面前,他平日里没少被陈阿娇数落。
这一关他都担心自己过不去。
但出乎意料的是,陈阿娇却出奇的平静,她微笑着扶起刘荣:
“殿下,既然争不过我们就不争了,你本就不适合做皇帝,我们去临江国,开开心心的生活吧,远离这世俗的喧嚣!”
刘荣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他与陈阿娇,就这样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
窦婴特意送了他们夫妻一程,这也是窦婴改变的一段历史,他觉得自己做的还是对的。
刘荣是个好人,陈阿娇也本性不坏。
作为刘荣的老师。他有必要保护刘荣一下,他拿起了自己的小本子,上面记下,公元前150年,废太子刘荣携妻陈阿娇前往封地临江国。
栗姬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作为皇帝的女人,没有了皇帝的宠爱,很快便抑郁了。
当然刘启也并不好过,他废个太子把文臣武将得罪个遍。
既然太子位置空出来了,梁帝的党羽便开始行动了。
在窦太后的强力支持下,刘启差一点就同意了,刘武就差了这一点,也或许刘启一首在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