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风云:40万到百亿操盘传奇

第19章 模型构建

加入书架
书名:
股海风云:40万到百亿操盘传奇
作者:
微芒沧海
本章字数:
10194
更新时间:
2025-07-06

2009 年 4 月的上海依旧春寒料峭,陈默租住的阁楼里堆着半人高的打印纸,2007 年牛市的成交明细从桌面蔓延到地板,像一片数字荒原。他戴着眼镜趴在地上,用红笔在 A3 纸上标注着 6124 点前后的涨停板数量 ——2007 年 10 月 16 日沪指见顶当天,两市涨停家数 132 家,而 11 月 5 日中石油上市时骤降至 27 家,这种断崖式下跌让红笔在纸上划出破音。打印纸堆里还夹杂着 2008 年的交割单,418 元的中船股份成交价在泛黄的纸页上像道旧伤疤。

"小子,还在捣鼓那些废纸?" 老 A 的声音突然从楼梯口传来,带着城隍庙特有的香火味。老人掀开阁楼木门,肩头落着细密的雨珠,手里拎着个油纸包:"豫园商城的绿豆糕,刚出锅的。我让小羽给你带了复旦图书馆的情绪研究报告,记住 —— 数据是死的,人心是活的。" 油纸包放在窗台上,水汽在玻璃上凝结成蜿蜒的水痕,如同 2007 年的股指曲线。

陈默头也不抬地接过报告,目光仍钉在 A3 纸上:"老 A 先生,您看这组数据 ——6124 点时融资余额月增 300%,但涨停家数却在中石油上市后锐减,这说明什么?" 他的指尖划过 "融资余额" 栏,2007 年 10 月的数字后面跟着三个惊叹号,那是他爆仓前随手写的。

老 A 把竹筷插在绿豆糕上,露出里面的豆沙馅:"说明钱都去接盘大象了。你知道 2001 年国有股减持时,散户在 60 倍市盈率接盘的教训吗?" 他用竹筷指着打印纸,"当年我在营业部亲眼看见,卖茶叶蛋的大妈把棺材本全押在科技股上,跟现在创业板开户的人一个样。" 竹筷敲在 "中石油" 三个字上,发出空洞的声响。

楼梯间传来脚步声,林小羽抱着一摞书出现在门口,帆布包的拉链上挂着枚铜质算盘挂件。最上面的《行为金融学实验数据汇编》封面磨损严重,露出里面的黄色书芯:"陈先生,这是 2007 年股民情绪问卷样本," 她递过张表格,纸边用回形针别着几页手写笔记,"6124 点时 89% 的散户认为 ' 牛市刚起步 ',这和您标注的涨停板数量呈正相关。" 她的指尖停在 "过度自信指数" 栏,数值 172 下面画着波浪线,"我爷爷当年的笔记记着,营业部大爷大妈连买菜钱都加杠杆,杠杆率算下来有 5 倍。"

陈默的视线突然凝固在 2007 年 5?30 印花税行情的数据上:半夜鸡叫导致千股跌停,但三日后涨停家数反弹至 98 家。"小羽,你看这 ——" 他突然抓起马克笔在墙上画出曲线,笔油在剥落的墙皮上晕染开,"暴跌后的报复性反弹,是不是和动物被攻击后的应激反应类似?" 窗外的雨突然变大,打在铁皮屋顶上,像极了 2008 年爆仓时键盘敲击声的回音。

"陈先生,这在行为金融学里叫 ' 损失厌恶偏差 '," 林小羽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哈佛实验的复印件,"2002 年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的实验证明,人对损失的痛苦是收益快乐的 2.5 倍。" 她指着图表,"5?30 后的反弹其实是散户不愿承认亏损的集体行为,就像被蛇咬过的人看见绳子都会惊跳。"

凌晨三点,陈默用图钉把 A3 纸钉满整面墙,2007 年的交易数据被分成西个区块,每个区块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老 A 坐在小马扎上,膝盖上放着个牛皮账本,用竹筷敲着 "亢奋期" 区块:"2007 年 3 月券商股连板时,我就跟客户说 ' 顶在眼前 ',结果没人信。有个大学教授说我不懂金融改革,后来他在中信证券上亏了 120 万。" 他指向 "衰竭期" 的中石油案例,"你看这,上市当天换手率 58%,跟现在创业板的预披露数据如出一辙,都是击鼓传花。"

"老 A 先生,您看这个 ——" 陈默点开林小羽发来的邮件,附件是 2007 年营业部监控录像剪辑,像素模糊的画面里,穿貂皮的阿姨们举着交割单尖叫,而三个月后在同一个位置,她们对着跌停板抹眼泪。"您瞧这个穿西装的男人," 陈默放大画面,"2008 年在便利店见过,当时他数硬币买泡面。"

"这就是情绪钟摆," 老 A 从怀里摸出个算盘,算珠上刻着 "1994" 字样,"1994 年我在万国证券,见过比这更疯狂的。国债期货 327 事件那天,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跳楼。" 他拨动算珠,"亢奋期就像算盘打到顶,恐慌期就是算珠全归零,中间的修复期最磨人。"

林小羽的电话突然打来,背景是复旦图书馆的报架声,夹杂着翻书的哗啦声:"陈先生,我做了回归分析,涨停家数与散户情绪指数的相关系数达 0.87,比 MACD 还准!" 她的声音带着兴奋,"您的西阶段模型在 2003 年非典行情也适用,当时医药股的情绪周期滞后大盘 15 天,和现在创业板的预热期一样。"

陈默盯着墙上的图表,突然抓起红笔在西阶段之间画了条波浪线,标注 "情绪钟摆理论"。老 A 凑过来看,竹筷点在 "修复期" 的中国船舶案例上:"300 元时我劝客户卖,有人说我不懂国家战略,说航母要下海。" 他的声音突然低下去,"后来跌到 30 元,那个说要靠造船发财的工程师... 再也没来过营业部,听说去开出租车了。"

4 月 15 日,陈默在同花顺创建 "情绪周期 001" 模拟账户,注入 20 万虚拟资金。屏幕上的数字让他想起 2007 年的真实账户,只是现在后面少了几个零。老 A 的短信适时发来:"创业板开板就像新股发行,情绪溢价是关键。1999 年网络股行情时,我见过市盈 200 倍的妖股,最后跌得只剩零头。" 短信末尾附着张 1999 年的交割单照片,亿安科技的成交价后面画着骷髅头。

他盯着创业板预热板块的 68 家拟上市公司,金亚科技的招股书被红笔圈出重点:"国内最早的数字电视设备商"。但 "专利过期率 37%" 的字样被画了圈,旁边写着 "警惕"。林小羽的越洋电话打进来,背景是哈佛大学的钟声,每响一声都像敲在耳膜上:"陈先生,我查到金亚科技的专利过期率达 37%,但市场给了 55 倍市盈率,这是典型的情绪溢价。"

第一阶段:数据回测

陈默用 2007 年的数据测试模型,老 A 坐在旁边记录,牛皮账本上写满了蝇头小字:"5?30 后买入浙江龙盛,至 7 月获利 210%,但亢奋期追中石油亏 67%。" 老人突然拍桌,账本上的墨迹被震得晕开:"你看这,营业部新增开户数连续三日下降时,恰是情绪冰点信号 ——2007 年如此,1996 年也是如此,开户数就是散户情绪的温度计。"

第二阶段:压力测试

陈默故意设置极端场景,模拟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况。老 A 凑到屏幕前,老花镜滑到鼻尖:"2008 年 11 月 1664 点买入,至 2009 年 3 月获利 85%,但 9 月二次探底会亏 30%。" 他用指甲在屏幕划道线,"必须结合成交量!情绪冰点 + 地量地价才是真买点 ——2005 年 998 点时,两市日成交不足 50 亿,连券商营业部都要关灯。"

第三阶段:实战推演

创业板开板定在 10 月 30 日,陈默从 4 月开始模拟每日交易。9 月 15 日,他注意到拟上市新股的预披露市盈率高达 55 倍,而同期主板市盈率仅 20 倍。老 A 的电话打来,背景是城隍庙的诵经声,夹杂着香客的祈福声:"1992 年新股认购证发行时,黑市价格炒到 1 万元一张,跟现在网下配售率 0.68% 一个道理,都是情绪发疯的表现。"

10 月 29 日晚,陈默的阁楼里烟雾缭绕,空气里混杂着打印墨水和速溶咖啡的味道。他盯着深交所公告栏,首批 28 家创业板公司的发行价赫然在目:华谊兄弟 28.58 元,市盈率 69.7 倍。林小羽的越洋视频接通,她身后是哈佛图书馆的穹顶,光线从拱窗照进来:"陈先生,网下配售率只有 0.68%,创历史新低!营业部说明天有 300 人预约开户,全是冲着创业板来的,有个退休工人说要卖了老房子炒新股。"

陈默的瞳孔骤然收缩 ——2007 年中石油上市时,网下配售率 0.72%,正是情绪亢奋的顶点信号。老 A 的声音从楼下传来,伴随着爬楼梯的喘息声:"1999 年 5?19 行情,科技股也是这样的配售率!" 老人爬上阁楼,手里拿着 1999 年的交割单,亿安科技的成交记录己经泛黄:"你看这,上市首日换手率 72%,和明天的创业板一个模子。"

他打开模拟盘,将 20 万资金分成三份,老 A 在旁用算盘计算:"30% 买华谊兄弟,50% 等破发股,20% 机动 —— 这分仓跟我 1994 年做国债期货时一样,留足子弹等恐慌。" 老人突然指着屏幕,竹筷尖在 "情绪冰点" 西个字上点了点:"记住,情绪冰点不是价格低点,是恐慌蔓延时,就像 2008 年 10 月,人人都觉得要跌到 1000 点。"

开板首日的情绪狩猎

10 月 30 日清晨,陈默守在电脑前,屏幕映出他布满血丝的眼睛。9:30 分,首批 28 只股票集体高开,华谊兄弟冲至 56 元,涨幅 96%,换手率 15%。"情绪亢奋期!" 老 A 的电话打来,背景是营业部的喧闹声,有人在尖叫 "涨停了","你看盘口,卖一挂单全是散户跟风盘,跟 2007 年 5?30 前一个样。"

10 点整,股价突然跳水,跌至 48 元,换手率达 32%。"注意看跌停板!" 老 A 吼道,声音里带着急促的呼吸,"现在有 3 只股票破发了!金亚科技跌到 19.5 元,比发行价低 5%!" 陈默刷新屏幕,金亚科技的卖盘汹涌,换手率 45%。"情绪冰点出现!" 他猛地敲下买入键,20 万模拟资金全部买入金亚科技,成交价 19.8 元,比发行价低 3%,鼠标点击声在寂静的阁楼里格外清晰。

午后,创业板指从涨 7% 回落至涨 1%,金亚科技在 19 元附近震荡,换手率突破 60%。陈默盯着成交量柱 —— 地量出现了!他在模型上标注 "修复期确认",并截图发给林小羽。老 A 的短信进来:"1994 年 7 月 29 日,沪指跌穿 333 点时,成交量比前一日少 60%,跟现在一样,都是情绪见底的信号。"

收盘时,金亚科技收 22 元,涨幅 9%,而华谊兄弟收 49 元,涨幅 71%,但换手率高达 88%。林小羽的电话接通,她举着刚打印的龙虎榜,纸张在颤抖:"陈先生,华谊兄弟的游资在出货,买一到买五全是营业部席位,跟 2007 年中国船舶如出一辙!"

陈默看着模拟账户的 22.2 万余额,想起 2007 年中国船舶的 400 元股价,当时账户里的数字后面跟着好几个零。老 A 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沧桑:"1999 年我在营业部,见过市盈 200 倍的股票最后跌回原形,亿安科技从 126 元跌到 3 元。" 老人把算盘放在桌上,算珠碰撞声在阁楼里回响,"你这模型不是算命,是算人心,人心不变,周期就不变。"

当晚,陈默把情绪周期图打印出来,用相框裱好,挂在阁楼最显眼的位置。老 A 坐在旁边,用竹筷指着 "亢奋期" 区块:"1992 年我靠这招躲过国债期货暴跌,2001 年又躲过国有股减持,每次都是看着情绪钟摆行事。" 他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 1994 年的股民日记,纸页边缘卷成喇叭状,"你看这,' 当卖茶叶蛋的大妈都聊股票时,就是该买大米的时候 ',这是我师傅教我的,现在传给你。"

陈默翻开林小羽发来的最后一封邮件,附件是她爷爷 2007 年的最后一条笔记:"当营业部的扫地阿姨都在讨论股票时,把钱换成大米。" 他把这条笔记贴在情绪周期图的亢奋期,旁边画了个大大的惊叹号。老 A 凑过来看,竹筷点在 "戒贪" 二字上,那是陈默用红笔写在图的角落:"这模型不是炒股的,是救命的,2008 年要不是你听了我的话,现在也跟那些跳楼的人一样了。"

窗外的雨停了,月光透过阁楼的小窗照进来,陈默打开老 A 送的紫檀佛珠,绳结上的 "戒贪" 二字在月光下温润如玉。老 A 突然说:"1994 年我在万国证券,有个客户靠算情绪周期买国债,后来成了上海滩的大佬。" 老人的声音低下去,带着一丝惋惜,"他现在在监狱里,因为忘了这串佛珠,在 2008 年加了 10 倍杠杆。"

陈默盯着墙上的情绪周期图,突然想起 2008 年在便利店遇见的中学生,他父亲在工地摔伤,手里攥着交割单。他打开模拟盘,把金亚科技的持仓截图发给林小羽,附言:"真正的机会,在别人恐慌时出现。" 老 A 在旁拨弄算盘,算珠碰撞声在阁楼里回响,像极了 2007 年牛市顶峰时的键盘声,只是现在听起来,多了份历经沧桑的平静。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