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的风,似乎都带着新生的气息。张世安身着簇新的青色官袍,站在尚未完全竣工的新库房前,感受着肩头那份沉甸甸的重量。副主簿,从九品,在偌大的帝国官僚体系中,渺小如尘埃。但在后湖黄册库,这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意味着他不再仅仅是修补旧册的匠人,更肩负着协助管理、守护这片国之根基的责任。
新任的主簿姓杨,名慎行,是吏部从户部文选司调来的一位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癯,眼神平和,身上带着一股书卷气,与吴仁礼的刻薄精明截然不同。杨主簿深知后湖刚刚经历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劫难,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恢复秩序,同时也要彻底肃清积弊,确保新册的公正。
“张副主簿,”杨主簿的声音温和而清晰,他看着眼前这个从匠户中崛起、立下大功的年轻人,“库房重建,新册补造,事务繁杂。你熟悉库务,又深谙册籍修补,这新库的规制布局、册架打造,以及‘永’字头新册的最终核定、装帧、入藏流程,就由你总揽。尤其是册籍的防虫、防潮、防火之策,需格外用心,前车之鉴,不可再覆。”
“卑职遵命!定当竭尽全力!”张世安躬身领命,心中涌动着干劲。这正是他擅长的领域,也是他渴望为后湖、为那些册页做点实事的机会。
他立刻投入工作。首先便是新库的设计。他汲取了旧库被焚的惨痛教训,力主增加库房间隔,采用更厚实的砖墙,库内增设多个大水缸和沙土池,并规划了更通畅的疏散通道。在册架打造上,他摒弃了易蛀易腐的松木,选用更耐久的杉木、樟木,并设计了双层底板,中间填充石灰、炭屑等吸潮防虫材料。这些建议,得到了杨主簿的全力支持。
更大的挑战,在于“永丰圩”新册的核定与入藏。经过钦差主持的清查、勘丈和产权确认,新的白册终于厘清了大部分田亩归属。张世安带领着匠户们,一丝不苟地对照着最终判决文书、勘丈图册和新的白册,进行最后的誊录、核对与装订。
他格外重视装帧环节。旧式的黄册装订,多用浆糊粘合,线绳简陋,年深日久易散开、虫蛀。张世安结合自己多年的修补经验,大胆改良:采用更耐久的桑皮纸做封面封底,内页粘合用特制的鱼鳔胶混合少量明矾(防虫),线绳则选用浸过桐油的麻线,走线加密,并在书脊处增加了加固的布条。装订成册后,又在封面和书脊上,用特制的防蛀墨汁,清晰地写上户名、田亩位置和编号。
“张头儿……哦不,张大人,”王二小捧着一本新装订好的、厚实挺括的册子,啧啧称奇,“这册子,摸着就结实!跟以前那些软趴趴的完全不一样!这线,这胶,虫子看了都得绕道走!”
张世安笑了笑,拿起一本新册,又拿起一本从废墟中抢救出来、残破不堪的旧册,两相对比,感慨万千:“旧的,是教训。新的,是希望。我们做的,就是让这些承载着万民田产、国家赋税的册子,能存得更久,更安稳。”
新库的第一批册架落成时,张世安亲手将第一本崭新的、记录着“永丰圩”核心区域田亩归属的黄册,庄重地放入了特制的樟木柜中。阳光透过新开的窗户,洒在簇新的册页和光洁的册架上,泛着温润的光泽。那一刻,张世安仿佛看到了一片被烈火焚烧后的土地,终于重新扎下了清白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