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开幕当天的清晨,韩春明比平时早起两小时。
他穿上新买的藏青色西装,反复检查公文包里的资料:中英文产品目录、报价单、公司简介,还有那本记录着客户反馈的笔记本。
临出门前,他特意将周晓白寄来的关于莲花标记的资料也装了进去。
流花展馆前人潮涌动。韩春明出示参观证,随着人流进入展馆。
扑面而来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此起彼伏的洽谈声。
他按照指引图找到了轻工工艺展区,永安百货的王经理己经在约定地点等候。
"韩老弟!"王经理热情地招手,"来,先带你认识几个人。"
他领着韩春明穿过几个展位,来到一群正在交谈的商人面前。
"这位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林会长,这位是马来西亚华侨商会的陈理事..."
韩春明礼貌地递上名片,用英语简单介绍了明远商行。
当提到莲花标记的历史渊源时,那位头发花白的林会长突然眼前一亮:"永昌隆的标记?你从哪里知道的这个老商号?"
"北大历史系的研究资料。"韩春明谨慎地回答,没有提及林教授的具体信息。
林会长激动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老照片:"你看,这是我父亲1936年在永昌隆工作的照片!"
照片上的青年站在一块写着"永昌隆"的匾额下,匾额边缘的莲花标记与韩春明设计的商标惊人地相似。这个巧合让在场的人都啧啧称奇。
"缘分啊!"林会长拍着韩春明的肩膀,"永昌隆当年在新马一带很有名望,可惜战后就...年轻人,你能把这个品牌重新做起来,很好!"
他当即表示要代理明远商行的产品在新加坡的销售,还介绍了几个东南亚客户给韩春明认识。一上午的时间,韩春明就收到了近万美元的意向订单。
中午休息时,韩春明在展馆餐厅遇到了那位日本客商田中先生。
田中热情地邀请他同桌用餐,还介绍了一位来自东京的百货公司采购部长。
"韩桑,设计,很好!"田中竖起大拇指,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日文合同,"三越,正式订单,5000美元!"
韩春明仔细阅读翻译后的合同条款,发现对方不仅订购了茶叶和丝绸制品,还特别注明要"带有历史故事的中日友好系列"。
这个要求让他想起北大的比较文化研究课程,立即有了设计灵感。
下午的外商座谈会比想象中正式得多。
会场设在展馆的贵宾室,二十多位外国采购商和几位外贸局的领导己经入座。
韩春明被安排在第三个发言,主题是"传统文化商品的国际营销"。
当前两位发言者用枯燥的数据和官样文章应付了事后,轮到韩春明上场了。
他没有念稿子,而是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茶叶礼盒。
"各位请看,这个包装上的莲花标记,源自1930年代广州一家叫永昌隆的老商号..."
他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了如何从历史研究中发掘商业价值,如何将文化元素转化为产品卖点。
讲到精彩处,还展示了那本记录顾客反馈的笔记本,引得在场外商纷纷点头。
"最重要的是,"韩春明指着茶叶罐上的英文说明,"让外国消费者不仅买到商品,还能读懂背后的文化故事。"
发言结束后,几位外商立即围上来交换名片。
最积极的是一位美国连锁超市的采购代表,他对韩春明的营销理念非常认同,当场下了试订单。
"Mr. Han,"美国人操着浓重的口音说,"你的英语比很多专业外贸人员都好,思路也很国际化。
有没有兴趣去美国考察市场?"
这个提议让韩春明既惊喜又忐忑。他婉转地表示需要时间准备,但答应保持联系。
实际上,他连护照都还没有办理。
傍晚闭馆时,韩春明的公文包己经塞满了名片和意向书。
他找了张长椅坐下,仔细整理今天的收获:新加坡代理协议、日本正式订单、美国试单...明远商行一步跨入了国际市场。
回到小店,韩春明发现门口站着一位陌生老者。
老人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手里拄着拐杖,正仔细端详着门楣上的招牌。
"老先生,有什么可以帮您的?"韩春明上前询问。
老人转过身,露出一张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的脸:"你就是韩春明?设计这个莲花商标的年轻人?"
得到肯定答复后,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发黄的账本:"我是永昌隆最后的账房先生,姓何。
听说你在复兴老商号的标记,特地来看看。"
韩春明连忙将老人请进店里,泡上最好的单丛茶。
何老先生抚摸着茶叶罐上的莲花标记,眼中泛起泪光。
"一模一样...和当年出口南洋的茶叶罐一模一样..."他翻开账本,指着其中一页,"你看,民国二十五年,永昌隆外销茶叶的包装费支出..."
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收支,字迹工整如印刷体。
韩春明注意到,几乎每页都有"莲记"二字,应该是当时的外销标记。
"年轻人,这些资料送给你。"何老先生将账本推到韩春明面前,"我老了,留着也没用。
希望你能把老商号的精气神传下去。"
这份厚礼让韩春明感动不己。
他小心地收好账本,向老人详细请教了永昌隆当年的经营之道。
何老先生记忆力惊人,连六十年前的茶叶价格和客户喜好都记得清清楚楚。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信誉。"
老人抿了口茶,"永昌隆当年有个规矩:次等货宁可销毁,绝不掺在好货里卖。
所以南洋的华侨认我们的标记。"
临走时,何老先生从口袋里摸出一枚铜钱大小的铜牌,上面刻着莲花图案:"这是当年的质检章,也给你吧。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还记得老传统,我很欣慰。"
送走老人,韩春明立即给周晓白写信,详细描述了今天的奇遇,还附上了何老先生给的账本复印件。
信中他特别提到:
"...永昌隆的经营理念和林教授的研究高度吻合,都强调'商道即人道'。
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林教授当年就研究过这家商号..."
写完信己是深夜。韩春明翻开那本泛黄的账本,在灯下仔细研读。
民国商人的精细管理和诚信理念,让他对商业有了新的认识。
他拿出笔记本,在"经营理念"一栏加上了何老先生的话:"次等货宁可销毁,绝不掺在好货里卖。"
第二天清晨,韩春明带着何老先生的账本去参加广交会。
在轻工工艺展区,他特意找到林会长,展示了这本珍贵的商业史料。
"太珍贵了!"林会长激动得声音发颤,"这上面记录的很多客户,现在都是东南亚的大商号了。
韩先生,你有考虑过申请永昌隆的商标注册吗?"
这个提议让韩春明陷入思考。
明远商行刚刚起步,如果改用老商号的名字...但转念一想,何老先生赠送资料的初衷,或许正是希望有人能将这段商业历史延续下去。
中午休息时,韩春明给母亲写了封信,商量注册商标的事。
他知道母亲虽然不懂商业,但在大事上总能给他中肯的建议。
下午的展会上,韩春明遇到了那位英国客商David。
对方兴奋地告诉他,第一批茶叶在英国试销反响很好,这次要追加订单。
"Han, your tea is perfect!" David竖起大拇指,"But need more story...英国人喜欢有历史的东西。"
韩春明立即拿出何老先生的账本,讲述了永昌隆的历史。
David听得入迷,当即决定将订单从50磅增加到200磅,还要求在产品包装上加入老商号的故事。
"对了,"临走时David突然说,"下个月伦敦有个国际食品展,你要不要参加?我可以帮你联系。"
又一个国际展会机会!韩春明既兴奋又感到压力。明远商行发展得太快,他需要好好规划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