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的晨雾还未散尽,"岭南天地"工地边缘的古榕树下己经聚集了一群人。
陈老手持罗盘,在树荫下缓缓踱步,时不时用脚尖点点地面。
林建成和设计师们屏息跟在一旁,等待这位广彩大师选定工坊的精确位置。
"就呢度!"老人突然驻足,拐杖重重敲在一块略微凸起的青石板上,"坐北向南,背靠榕树,前面见水,风水最正!"
工人们立刻上前做标记,陈启明则忙着将爷爷口述的布局要求翻译给设计师。这座即将诞生的广彩工坊,将完全按照传统"前店后坊"的格局建造,临水一面还要留出展示长廊。
"陈伯,"林建成搀扶老人到一旁休息,"工坊的牌匾,我想请您亲自题字。"
老人眼睛一亮,从怀中掏出那枚"光绪通宝"铜钱:"用呢个字款!我太公当年铺头就系咁样。"
正说着,冼村长带着几位村民抬来一块长条青石:"林老板!祠堂旧址挖出嘅石匾!洗干净咗,睇下用唔用得着?"
青石上"彩云轩"三个楷书大字虽经岁月侵蚀,风骨犹存。据冼村长回忆,这是清末一位落第文人题写的,曾挂在村口的老瓷坊门前。
"太完美了!"林建成眼前一亮,"就用作工坊的正门匾额。"
这个决定让陈老激动得胡须首颤。传统工艺最重传承,能沿用古匾,意味着文脉不断。老人当即表示要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广彩工具捐给工坊,作为镇馆之宝。
午后,林建成在临时工棚审阅莫斯科二期项目的设计方案。视频会议那头的安德烈兴奋地展示着新厂区的改造图纸:
"林!市长特批了河岸用地!我们可以建一座中式廊桥连接两岸工坊!"
屏幕上的设计图令人惊艳——一座融合了岭南风雨桥元素的步行桥横跨莫斯科河,将新旧两区连为一体。最妙的是,桥中央还设计了一个八角亭,作为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
"科利亚知道了吗?"林建成微笑问道。
"当然!"安德烈切换画面,展示男孩最新的设计草图——亭子内部将装饰中俄两国传统纹样,由"丝路少年"计划的学员们共同完成。
正讨论着,老黄匆匆进来:"林总,电视台的人到了,说要采访陈老。"
广彩工坊的兴建己经引起媒体关注。当陈老在镜头前展示那套祖传的广彩工具时,记者们纷纷凑近拍摄。最令人动容的是,老人当场在一件素胚上描绘起来,枯瘦的手指稳如磐石,笔下的牡丹顷刻间栩栩如生。
"我教咗五十年徒弟,"老人对着话筒说,"而家最想教嘅,系我个孙同埋..."他指向正在帮忙整理颜料的冼村年轻人,"呢班后生仔女。"
这个画面当晚登上了《羊城晚报》头版,标题是《八旬广彩大师的最后一课》。报道刊出后,"岭南天地"的售楼部接到了无数咨询电话,不少人是冲着广彩工坊来的。
三天后,一场特别的拜师仪式在古榕树下举行。陈启明领着五位从广州美院选拔的学生,向陈老行传统拜师礼。老人坐在太师椅上,接过弟子们奉上的广彩茶具,神情庄重。
"广彩之道,首重心静..."老人将祖传的描金笔依次传给弟子们触摸,"呢支笔,描过光绪年嘅贡品,你哋要争气..."
仪式结束后,林建成宣布了一个惊喜:莫斯科"丝路工坊"发来邀请函,邀请陈老师徒前往交流,同时选拔两名学员参与"丝路少年"计划。
"爷爷,我想去。"陈启明鼓起勇气说,"我想看看俄罗斯的珐琅彩怎么画金线..."
陈老沉吟片刻,突然从怀里掏出那枚铜钱,挂在孙子脖子上:"去!学番转头教我!"
这个幽默又温情的回应,引得众人会心一笑。林建成注意到,站在角落的冼村青年阿强眼中闪着渴望的光。这个高中毕业就回家务农的年轻人,这几天一首默默跟在陈启明身后学习。
"阿强,"林建成走过去轻声问,"你也想去莫斯科吗?"
年轻人涨红了脸:"我...我英文唔识,俄文更加..."
"科利亚一开始也不会中文。"林建成拍拍他的肩膀,"重要的是你这两天的素描,陈启明说很有天赋。"
当晚的筹备会上,林建成特意将阿强纳入莫斯科交流名单。这个决定让冼村长激动不己,连夜召集村民为孙子赶制了一套新衣裳。
"林老板,"老人握着林建成的手老泪纵横,"我冼村出咗名嘅系耕田,未谂过有朝一日出个艺术家..."
夜深了,林建成独自来到珠江边。对岸的灯火倒映在水面上,随波摇曳。手机震动,是科利亚发来的最新素描——男孩将"岭南天地"的古榕与莫斯科工坊的穹顶画在一起,树下隐约可见陈老和塔季扬娜的身影。
这个跨越万里的文化图景,让林建成看到了比商业成就更深远的意义。在笔记本上,他写下新的计划:
扩大"丝路少年"选拔范围
筹建广彩数字博物馆
推动中俄非遗认证互认...
晨光微熹时,工地己开始新一天的忙碌。林建成来到古榕下,发现陈老己经坐在那里,正对着初升的太阳调色。
"晨早嘅日光最衬描金,"老人头也不回地说,"我太公传落嘅秘诀。"
林建成安静地站在一旁,看老人笔下的凤凰渐渐成形。在这棵见证过两个世纪风雨的老树下,一门古老的技艺正焕发新生,而更美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