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逆袭商海

第六十一章 异乡彩韵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逆袭商海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5148
更新时间:
2025-06-11

莫斯科河上的晨雾还未散尽,阿强己经站在"丝路工坊"二楼的窗前,对着素描本勾勒河对岸的洋葱顶教堂。

他握笔的姿势有些僵硬——这只拿惯了锄头的手,如今正艰难地适应着炭笔的触感。

"线条要轻,像摸禾苗的穗尖。"科利亚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用带着俄语腔调的中文轻声指导。

男孩的金发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色泽,指尖轻轻托起阿强的手腕,"看,这样运笔..."

阿强笨拙地模仿着,炭笔在纸上留下颤抖的痕迹。三个月前,他还是冼村里最普通的农家青年,如今却站在这座异国的艺术殿堂里。工坊走廊里传来脚步声,陈启明捧着热腾腾的红茶走进来:

"爷爷说今天要教你调'俄罗斯金'。"他将茶杯放在窗台上,"这种金粉和广彩用的不一样..."

话音未落,楼下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三人跑到走廊,只见塔季扬娜正对着几个工人大发雷霆——他们不小心将一批中国运来的广彩素胚放在了潮湿的地下室。

"笨蛋!"老人用俄语咆哮着,银发在脑后剧烈晃动,"这些胚子要呼吸!呼吸懂吗!"

阿强听不懂俄语,但从老人颤抖的手指和泛红的眼眶里,他读懂了那种对工艺极致的苛求。这让他想起临行前陈老半夜起来检查窑温的背影。

"我们去帮忙。"陈启明拽着两人跑下楼梯。

地下室里,塔季扬娜正亲自检查每一件素胚。看到三个年轻人,她立刻切换成简单的中文:"来!学!"

老人示范着如何用羽毛轻轻拂去胚体上的湿气,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阿强学着她的样子,突然在一件胚体底部发现了熟悉的"陈"字刻款——这竟是爷爷亲手拉的胚。

"这是..."他结结巴巴地用刚学的俄语单词比划着。

塔季扬娜凑近看了看,突然明白了什么,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笑容。她拉着阿强来到自己的工作台,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绣绷——上面是幅未完成的广彩纹样刺绣。

"你,我。"她指着绣绷,又指向那批素胚,"一起。"

这个跨越语言的邀约,让阿强心头一热。他忽然明白了林建成送他来莫斯科的深意——有些技艺的传承,不需要言语。

午后,冬宫博物馆的专家团突然造访。为首的珐琅彩修复专家科兹洛夫,对那批险些受损的广彩素胚表现出极大兴趣。

"年轻人,"他透过厚厚的镜片打量着阿强正在修补的胚体,"这种胎土配方很特别吧?"

陈启明正要翻译,阿强却己经拿起一块素胚碎片,沾水研磨后抹在纸上,展示出独特的灰白色泽——这是冼村后山特有的高岭土,陈老秘制的配方。

"达!"科兹洛夫突然激动地喊出一个俄语词,随即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块瓷片,"看!"

瓷片上的胎质竟与广彩素胚惊人地相似。原来这是十八世纪俄国宫廷仿制中国瓷器的残片,其原料据说来自西伯利亚某处矿脉。

"也许..."陈启明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做个对比实验?"

这个提议让在场专家兴奋不己。塔季扬娜当即拍板,将工坊的东侧工作室辟为"中俄古瓷研究区",由科兹洛夫和陈启明共同负责。而阿强,则意外地被指定为原料实验的助手。

"我?"阿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只识得种田..."

"正需要你。"科兹洛夫用生硬的中文说,"泥土的记忆,在农夫手里。"

当晚,阿强辗转难眠。他轻手轻脚来到工作室,对着月光审视那些瓷片和素胚。三个月前,他连广彩是什么都不知道;而现在,他竟站在了中俄陶瓷交流的最前沿。

指尖着瓷片冰凉的表面,他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在后山挖黏土的情景。那种的触感,与眼前这些高贵文物竟有着相同的根源...

"睡不着?"科利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男孩抱着素描本,上面是阿强下午工作的侧影。

"我...怕搞砸了。"阿强低声说。

科利亚没有回答,只是翻开素描本另一页——画上是失去父亲前的自己,同样迷茫地站在第聂伯罗工厂的车间里。然后他又翻到最新的一页:林建成站在"岭南天地"的榕树下,目光望向远方。

"他相信我们。"科利亚轻声说,"就像相信泥土会变成瓷器。"

第二天清晨,实验正式开始。

阿强按照记忆中的方法处理着科兹洛夫带来的西伯利亚矿土,陈启明则按爷爷传授的配方准备广彩胎泥。两种原料经过筛选、淘洗、沉淀...每一个步骤都在专家团队的见证下进行。

"看这个粘度!"科兹洛夫指着广彩泥团惊呼,"就像十八世纪的记载!"

最令人惊讶的是,当阿强无意中将两种泥料以特定比例混合后,产生的胎体竟呈现出独特的玉质感。这个意外发现让科兹洛夫激动得手舞足蹈:

"这就是当年俄国工匠梦寐以求的配方!"

消息很快传开。下午,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专程前来采访。

镜头前,阿强结结巴巴地解释着工艺原理,塔季扬娜不时插入几句俄语补充。当记者问及感受时,这个农家青年突然举起那块混合胎体:

"泥巴没有国界...好手艺,应该传给所有人。"

这句朴实的感悟,竟成了当晚新闻的标题。远在广州的林建成看到传回的画面,立即指示团队将这段采访加入"岭南天地"的宣传片。

夜深人静时,阿强独自来到工坊的小礼拜堂——这里原本是工厂的医务室,现在被改造成了多信仰的静思空间。他跪在简陋的垫子上,从怀里掏出临行前冼村长给的一包乡土。

"阿爷,"他对着东方的方向低声说,"我好像...找到自己的路了..."

晨光再次洒进工坊时,一个全新的计划己经诞生。科兹洛夫提议组建"中俄传统陶瓷研究会",由阿强负责原料实验;塔季扬娜则要为这批特殊胎体设计专属纹样;而科利亚,己经开始构思一组名为《泥土之诗》的融合画作。

"还有更重要的。"视频会议里,林建成听完汇报后说,"这些发现应该惠及更多人。"

他提议在"丝路工坊"增设公众体验区,让参观者亲手触摸这两种承载文明的泥土。同时,广州的广彩工坊也将开辟"原料探秘"展区,展示工艺背后的自然馈赠。

"阿强,"林建成透过屏幕首视年轻人的眼睛,"回来后,你愿意当这个展区的讲解员吗?"

这个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利落的农家青年,此刻却坚定地点了头。他隐约看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既不是困守田垄的命运,也不是盲目追逐城市的浮躁,而是扎根于泥土又超越泥土的可能。

工坊的钟声敲响七下,新一天的阳光洒在莫斯科河上。阿强站在窗前,看着科利亚和陈启明在河边写生。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包己经所剩无几的乡土,突然有了作画的冲动。

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一幅前所未有的画面渐渐成形——冼村的稻田与莫斯科的教堂通过一条蜿蜒的河流相连,河岸两侧,不同肤色的人们弯腰捧起相同的泥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