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逆袭商海

第六十二章 归乡的泥土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逆袭商海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5056
更新时间:
2025-06-11

珠江的晨雾中,"岭南天地"工地边缘的古榕树下支起了一张长桌。

阿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檀木匣子,里面整齐排列着十二个素白瓷瓶,瓶身上用金粉标注着"莫斯科河岸土"、"西伯利亚3号矿"等字样。

他粗糙的手指轻抚过瓶身,像是在抚摸某种珍稀的生命。

"阿强哥,这些就是你在俄罗斯挖的泥巴?"冼村的小伙子阿炳蹲在桌边,好奇地想伸手触碰,被一旁的陈启明轻轻拦住。

"别急。"陈启明推了推眼镜,"要等爷爷来开光。"

正说着,榕树后传来拐杖点地的声响。

陈老今天特意穿了件绛紫色唐装,胸前别着那枚"光绪通宝"。老人走近长桌,目光扫过那些瓷瓶,突然停在最边上那个贴着"冼村后山"标签的瓶子上。

"呢个系..."老人颤抖的手指悬在瓶口上方。

"系我临走前,您叫我带嘅乡土。"阿强轻声回答,喉结上下滚动。

陈老缓缓拧开瓶盖,一股的泥土气息顿时弥漫开来。老人深深吸气,仿佛要将这熟悉的味道镌刻进肺腑。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简单的仪式感,让普通的泥土突然有了灵魂。

"好!"陈老突然中气十足地拍桌,"开坛!"

工人们立刻搬来早己准备好的木架,将瓷瓶按照阿强设计的"原料地图"摆放起来——从冼村后山到莫斯科河岸,不同产地的泥土在阳光下呈现出微妙差异的色泽。

最中央的位置空着,等待待会儿实验的混合土样。

"各位乡亲,"林建成站在人群前方宣布,"'岭南天地'广彩工坊的'泥土记忆'展区,今天正式启动!"

掌声中,阿强红着脸演示起在莫斯科学到的实验方法。

他将不同比例的乡土与西伯利亚矿土混合,加水揉捏,最后拉出一个精致的坯体。当这个融合了万里之遥的泥土在他手中渐渐成形时,围观的人群中传出阵阵惊叹。

"阿强,"陈老突然开口,"呢个坯,你亲手烧。"

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年轻人愣在原地。按照传统,只有出师的弟子才有资格在陈老的窑里烧制作品。陈启明悄悄捅了捅发愣的阿强,后者这才如梦初醒,捧着坯体深深鞠躬。

仪式结束后,林建成将阿强叫到工地办公室。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沙盘上,"岭南天地"的微缩模型己经初具规模——古榕树下的广彩工坊、蜿蜒的水系、融合了骑楼元素的商业街...

"阿强,"林建成指向沙盘一角,"这里规划了个小展厅,专门展示你们的'泥土记忆'实验。"

阿强盯着那个还没放置模型的小平台,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林...林总,我画了个想法..."

纸上是一幅稚拙但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图:一个环形展台,参观者可以亲手触摸不同产地的原料土,最后在中央体验混合拉坯的过程。最令人惊讶的是,阿强还设计了一个"乡土捐赠处",鼓励参观者带来自己家乡的泥土。

"这个..."林建成眼前一亮,"可以做成互动项目!就叫'万土之缘'如何?"

阿强黝黑的脸庞顿时涨得通红。他没想到自己随手画的想法,竟能得到老板如此重视。更让他震惊的是,林建成当即叫来设计师,要求将这个方案融入即将开工的游客中心。

"对了,"临出门前林建成突然问,"科利亚和陈启明在莫斯科的研究有新进展吗?"

阿强赶紧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包:"启明哥让我带给您的。"

纸包里是一块特殊的试片——西伯利亚矿土与冼村乡土以黄金比例混合后烧制的坯体,表面呈现出罕见的珍珠光泽。林建成将试片举到阳光下,内部隐约可见细密的金色星点。

"他们说是矿脉里天然的金云母..."阿强结结巴巴地解释,"启明哥说...说这可能就是当年俄国宫廷追求的'东方秘色'..."

这个发现让林建成如获至宝。他立即拨通莫斯科的电话,与科兹洛夫详细讨论了专利申请和商业开发的可行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冬宫方面表示愿意提供馆藏文物作为参照,共同研究这种配方的历史渊源。

傍晚时分,林建成来到正在施工的广彩工坊。陈老亲自监督着窑炉的砌筑,看到林建成手中的试片,老人眼睛一亮:

"呢个金星...似曾相识..."

老人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片残缺的瓷片——这是他祖父留下的唯一作品,上面同样闪烁着微妙的金星。

"太公话过..."陈老着瓷片,"光绪年间,有批特贡用了西洋来的金粉..."

这个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林建成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如果能够复原这种历史配方,不仅具有商业价值,更是对广彩技艺的重要补充。

回到办公室,他立即起草了一份"中俄传统工艺复兴计划",准备将莫斯科的发现与广州的实践系统结合。正写着,手机铃声响起——是上海分公司负责人老周。

"林总,静安区政府刚放出风声,苏州河畔有块优质地块要出让..."老周的声音透着兴奋,"位置就在您上次看中的那片老仓库区!"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林建成的思绪。

上海项目原本排在明年计划里,但眼前的机会实在难得。

他立即调出电脑里的上海地图,苏州河那个转弯处确实堪称黄金位置——毗邻外滩,对岸就是正在兴建的商业区。

"准备标书。"林建成当机立断,"定位比'岭南天地'更高端,主打海派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

挂断电话,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项目进度表上。

莫斯科二期、广州工地、即将启动的上海项目...商业版图的扩张速度远超预期。但更让他挂心的是,这些项目背后承载的文化使命——科利亚的艺术成长、阿强的蜕变、陈老技艺的传承...

夜色渐深,林建成独自站在"岭南天地"的工地上。

月光为半成品的建筑披上一层银纱,远处珠江的流水声隐约可闻。在这片即将成型的新天地里,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超越物质的意义。

手机震动,是莫斯科发来的照片——科利亚站在新落成的中俄陶瓷实验室里,身旁是穿着白大褂的陈启明和科兹洛夫。男孩手里举着一块试片,上面用金粉写着"岭南"两个汉字。

这个简单的画面,突然让林建成看清了前路。

无论是广州的广彩工坊,还是即将启动的上海项目,亦或是莫斯科的"丝路工坊",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让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在新的土壤里重获生机。

回到住处,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计划:

组建专业团队运作上海项目

加快"万土之缘"展厅落地

推动中俄传统工艺认证体系...

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传来夜鹭的鸣叫。在这片联通世界的文化版图上,一粒来自冼村的乡土,正在孕育无限可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