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逆袭商海

第五十三章 浦江新篇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逆袭商海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5116
更新时间:
2025-06-10

1993年1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寒风凛冽。

林建成站在外滩和平饭店的窗前,望着对岸陆家嘴稀疏的天际线。此刻的浦东还是一片大工地,吊塔林立,却远不如记忆中那般繁华。

"林总,地块资料都在这儿了。"上海分公司的负责人老陈递过厚厚一摞文件,"按您的要求,重点考察了静安和卢湾的老洋房片区。"

林建成翻开资料,目光停留在几张黑白照片上——法租界的老洋房,巴洛克式的门廊爬满藤蔓,彩绘玻璃窗蒙着厚厚的灰尘。这些曾见证上海风云的历史建筑,如今大多沦为大杂院,在城市化浪潮中摇摇欲坠。

"就这里。"他指向静安区一片占地三十亩的老洋房群,"联系区政府,谈整体保护开发。"

"啊?"老陈瞪大眼睛,"那片可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七十二家房客,拆迁难度..."

"不急。"林建成微笑,"先做文化普查,一栋一栋建档。另外,联系同济的古建团队。"

老陈将信将疑地记下指示。他不懂老板为何对破旧老房子如此执着,但临海国际在上海拿地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当晚,静安区招商局的电话就打到了酒店。

"林先生!久仰大名!"电话那头的局长热情洋溢,"听说您看中了我们的老洋房?"

次日会面比预想的顺利。当林建成提出"保护性开发"理念——保留建筑外壳,内部现代化改造,同时将30%面积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时,在场官员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林先生,"区长推了推眼镜,"您知道这些老房子的修缮成本有多高吗?"

"算过。"林建成翻开准备好的经济测算,"按每平米5000元改造成本,售价2万元,利润率仍高于普通住宅。"

"但市场接受度..."

"请看这个。"林建成播放了一段"金秋园"的销售视频,"北京的经验证明,文化附加值正在成为新需求。"

会谈结束后,区政府当场承诺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减免和历史建筑修缮补贴。更让林建成意外的是,市规划局主动提出将项目纳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试点"。

回到酒店,林建成立即召开团队会议。上海项目的定位比北京更加国际化——融合老上海风情与现代都市生活,打造"海派文化新地标"。

"不同于西合院的'中而新',这里要'洋而新'。"他指着设计草图,"保留法式建筑外立面,内部空间则满足当代生活需求。"

正说着,手机铃声响起。是北京来电,科利亚兴奋的声音穿透听筒:

"林厂长!冬宫展览提前了!下个月就开幕!彼得罗夫叔叔说,我的画要放在入口处!"

男孩的普通话己经相当流利,背景音里还能听到塔季扬娜用俄语叮嘱着什么。

原来冬宫在整理藏品时,又发现了几幅与科利亚修复作品风格相近的古画,决定将特展升级为"丝路绣画对话"。

"太好了!"林建成为他高兴,"需要我们去接你们吗?"

"不用!"科利亚骄傲地说,"我自己能坐飞机了!彼得罗夫叔叔会送我到北京!"

挂断电话,林建成立即调整行程——冬宫特展是向国际展示"金秋园"理念的绝佳舞台,必须精心准备。

他让秘书联系央视纪录片团队,全程跟拍科利亚的参展过程,同时准备中英俄三语的"非遗社区"宣传资料。

次日清晨,林建成独自来到静安区实地考察。穿过蜿蜒的弄堂,那些在资料上看到的老洋房真实呈现在眼前——虽然破败,但精美的雕花门楣、考究的马赛克地砖,依然诉说着昔日的荣光。

"先生看房?"一位白发老者从阳台上探头,"这些老房子可不卖哟!"

老人自称姓徐,是原房主的后代,在这栋西班牙式洋楼里住了六十年。听说林建成的来意后,他颤巍巍地打开铁门:

"进来看看吧...能保下来最好...我孙子天天吵着要搬电梯房..."

室内光线昏暗,但透过尘封的彩绘玻璃,依然能想象当年的华美。

徐老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穿旗袍的淑女在花园茶会,西装革履的绅士在旋转楼梯上交谈...这些都是回不去的旧梦。

"这些地砖,"老人跺了跺脚,"当年从意大利运来的,一块抵普通工人半年工资..."

林建成蹲下身,轻抚己经磨损却依然精美的图案。前世记忆中,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建筑,大多在开潮中被推土机铲平。如今有机会让它们重获新生,意义远超商业利润。

考察结束前,林建成特意拜访了区文化馆。馆长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克勒",听说要保护开发老洋房,激动地打开保险柜:

"看看这些图纸!当年法租界最全的建筑档案!我一首等着有人用得上它们!"

这些泛黄的图纸,详细记录了每栋建筑的原貌和工艺,对修复工作价值连城。林建成当即决定赞助文化馆成立"海派建筑研究中心",聘请老馆长做顾问。

傍晚回到酒店,林建成接到北京来电。

"金秋园"首期住宅即将交付,业主们自发组织了"文化沙龙",邀请塔季扬娜传授刺绣技艺。这个由下而上的文化活动,恰恰验证了"非遗社区"的可行性。

"林总,"设计师在电话里兴奋地说,"二期认购己经排到明年了!有业主甚至愿意加价20%转手!"

这个好消息让上海团队士气大振。老陈连夜修改方案,将北京经验与上海特色结合,提出"一房一故事"的改造理念——每栋老洋房都将结合原主人历史,设计独特的文化展示空间。

次日的汇报会上,林建成向区政府展示了这套方案。当播放到北京业主自发组织文化活动的视频时,在场官员纷纷点头。

"林先生,"区长最后拍板,"静安区全力支持您的项目!就叫...'浦江记忆'如何?"

这个名字既点明地理,又暗含乡愁,获得一致通过。更令人惊喜的是,市里决定将项目列为"海派文化复兴"重点工程,给予土地出让金减免等优惠政策。

签约仪式后,林建成独自来到外滩。

对岸的浦东灯火稀疏,与记忆中璀璨的天际线相去甚远。

但正是这种差距,蕴含着无限可能——正如"浦江记忆"要拯救的老洋房,在破败的表象下,是等待重焕光彩的灵魂。

手机铃声打断思绪。是苏雯从北京发来的传真——冬宫特展的邀请函己经收到,文化部特批组成"中国非遗代表团",由林建成任团长,科利亚作为"少年文化使者"同行。

这个安排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亟需文化自信的当下,这个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文化故事,恰逢其时。

回到酒店,林建成在笔记本上写下新计划:

加快"浦江记忆"前期工作

筹备冬宫特展

组建上海古建修复团队...

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黄浦江的轮船汽笛悠长。在这座即将腾飞的城市,林建成看到了比商业成就更珍贵的可能——让历史的记忆,以新的方式延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