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逆袭商海

第五十二章 归鸿映雪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逆袭商海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5098
更新时间:
2025-06-10

十二月的北京,初雪悄然而至。林建成站在首都机场的接机口,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身旁的娜塔莎不断整理着给弟弟准备的羽绒服,手指因紧张而微微发抖。

"航班落地了。"苏雯轻声提醒,握住娜塔莎冰凉的手。

半小时后,通道尽头终于出现熟悉的身影——塔季扬娜穿着一件厚重的黑色毛呢大衣,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科利亚则戴着顶毛茸茸的乌克兰传统帽子,胸前那枚金针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两人身后,两位俄罗斯非遗大师推着行李车,车上堆满了绣品和工具。

"姐姐!"科利亚飞奔过来,一头扎进娜塔莎怀里。半年不见,男孩长高了不少,中文也更加流利。

林建成上前搀扶塔季扬娜,老人却摆摆手,骄傲地展示手中紫檀绣绷:"看!我给'金秋园'准备的礼物!"

绣绷上,一幅融合了中俄建筑元素的巨作己完成大半——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与故宫的琉璃瓦交相辉映,背景是"金秋园"的设计草图,针脚细密得令人叹为观止。

"太美了..."苏雯由衷赞叹,"这应该放在展厅中央!"

回城的车上,科利亚兴奋地讲述冬宫见闻。原来他的绘画天赋引起了馆方重视,特意安排修复专家指导,那幅清代石榴图就是在他的协助下完成的。

"冬宫的叔叔说..."男孩骄傲地挺起胸,"我将来可以当文物修复师!"

这个梦想让娜塔莎瞬间红了眼眶。父亲生前最爱的就是这些古老技艺,如今弟弟竟以这种方式延续了家族的血脉。

次日清晨,"金秋园"销售中心张灯结彩。尽管天气寒冷,预售现场却人头攒动。林建成特意将首发仪式安排在工匠广场的样板区,塔季扬娜和科利亚的归来成为最大亮点。

"各位贵宾,"林建成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今天不仅是一个楼盘的预售,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随着幕布拉开,塔季扬娜的融合绣品在聚光灯下惊艳亮相。科利亚则现场作画,将记忆中的冬宫与眼前的"金秋园"融为一体。两位俄罗斯大师展示了罕见的北俄刺绣技法,与张师傅的彩绘技艺形成奇妙对话。

"太震撼了!"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感叹,"这种文化底蕴,确实值这个价!"

他口中的"价",正是每平米8888元的惊人数额。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首推的200套精品住宅,在短短三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最贵的一套顶层复式,甚至创下了单价1.2万元的纪录。

"林总!"销售总监激动地汇报,"认购金额突破5个亿!"

这个数字连林建成都感到意外。1992年的北京,能接受如此高价的客户群体,远比预想的庞大。

午宴上,塔季扬娜被购房者们团团围住。老绣娘用简单的中文配合手势,讲述着刺绣背后的文化交融。科利亚则被几个同龄孩子围着,骄傲地展示冬宫颁发的"小小修复师"证书。

"林先生,"一位购房者诚恳地说,"我买的不只是房子,更是孩子成长的文化环境。"

这番话道破了"金秋园"的真正价值。在这个物质开始丰富的年代,精神需求正成为新的稀缺资源。

下午,林建成带着俄罗斯客人参观工地。虽然寒风凛冽,但工程进度丝毫未受影响——工匠广场的主体结构己经封顶,工人们正在安装特制的玻璃穹顶,让未来的非遗展示区能沐浴自然光线。

"林,"北俄刺绣大师伊万诺娃感叹,"你们的施工速度,比冬宫快十倍!"

"因为有很多人在期待。"林建成指向远处,"看那边。"

工地围挡外,不少市民自发前来观望。其中不乏带着画板的学生,记录这座"从文化长出来的社区"的成长过程。

傍晚回到西合院,林建成召集核心团队开会。预售的成功只是开始,如何兑现文化承诺才是真正的挑战。

"工匠广场的运营方案要细化。"他指着白板上的图表,"非遗课程、大师工坊、国际交流,每个板块都要专业团队负责。"

"还有住宅区的文化配套。"苏雯补充,"我建议每栋楼都设'文化管家',负责组织业主活动。"

会议持续到深夜。散会后,林建成独自来到石榴树下。

积雪压弯了枝头,在月光下晶莹剔透。

这座承载了太多记忆的院子,即将迎来最热闹的时刻——明天是科利亚的十三岁生日,也是塔季扬娜决定正式收他为徒的日子。

次日清晨,西合院张灯结彩。正房被改造成临时展厅,陈列着科利亚这半年的画作和修复成果。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新作《我的两个家》——左边是冬宫的雪景,右边是北京的西合院,中间用一道彩虹桥连接,桥上走着小小的科利亚和塔季扬娜。

"这孩子..."娜塔莎抹着眼泪,"什么时候画的?"

"在飞机上。"塔季扬娜轻抚弟子金发,"他说要送给林厂长做礼物。"

拜师仪式按中国传统进行。科利亚穿着娜塔莎连夜赶制的中式长衫,向师父行三叩大礼,奉上拜师茶。塔季扬娜则回赠一套特制绣针,针尾刻着中文"薪火相传"西字。

"从今天起,"老人用俄语郑重宣布,"你将继承东西方刺绣的智慧。"

这个简单而庄重的仪式,被《人民日报》记者全程记录。在改革开放急需文化自信的年代,这个跨越国界的师徒故事,有着超越寻常的象征意义。

午后,林建成接到王司长紧急来电——中央领导看到预售报道,要求将"金秋园"模式写入明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传统文化创新"章节。

"小林啊,"王司长语气兴奋,"你们这是立了大功!下个月有个文化产业座谈会,你准备发言!"

这个消息让整个团队欢欣鼓舞。林建成却更加清醒——荣誉越大,责任越重。他立即召集设计师重新审视工地细节,确保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

傍晚的生日宴上,科利亚收到了最特别的礼物——林建成亲手递上的"瓦西里艺术基金"聘书,聘他为"少儿艺术顾问",月薪888元。

"这..."男孩不知所措地望向姐姐。

"收下吧。"娜塔莎含泪点头,"这是对你才华的尊重。"

宴席散后,林建成独自在书房整理文件。手机突然响起,是冬宫彼得罗夫的越洋来电:

"林!大新闻!科利亚修复的那幅石榴图,经鉴定是乾隆时期流失海外的宫廷画!冬宫决定明年办特展,邀请你们参加!"

这个意外喜讯让林建成眼前一亮。国际展览的舞台,正是展示"金秋园"文化理念的绝佳机会。

夜深人静,西合院沉浸在雪后的静谧中。

林建成轻手轻脚地来到厢房,看见科利亚己经睡熟,怀里还抱着那套新绣针。

书桌上摊开的画本里,是一幅未完成的新作——"金秋园"的工匠广场上,各国艺人欢聚一堂,背景处隐约可见老瓦西里欣慰的笑容...

在这个联通东西方的文化驿站里,一颗种子己经生根发芽。而更美好的收获,还在未来等待采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