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逆袭商海

第四十二章 上市风云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逆袭商海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6410
更新时间:
2025-06-10

10月的香港,秋意渐浓。

二十岁的林建成站在中环长江中心35层的会议室里,俯瞰脚下蚂蚁般的行人和车辆。

身后,十几名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正为临海国际的上市计划争论不休。

"林先生,以纺织服装为主业,市盈率很难超过15倍。"摩根士丹利的代表推了推金丝眼镜,"除非..."

"除非什么?"林建成转过身,阳光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投下细碎的光影。

"除非讲个好故事。"高盛的女主管接过话茬,"比如'东西方设计融合',或者'工人持股典范'。"

会议室里的空气凝固了一瞬。林建成的手指在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扫过每一张期待的脸庞。这些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精英们,关心的只是如何将企业包装成的投资标的。

"故事?"他微微挑眉,"临海国际不需要编故事。"

林建成走到投影仪前,亲自播放了一段视频——第聂伯罗工厂的工人们冒着严寒守护厂房;列宁格勒设计中心被查封前,设计师们连夜备份图纸;广州新厂建设工地上,乌克兰和华国工人并肩劳作...

"这才是真实的临海国际。"他声音沉稳,"一家把员工视为最宝贵资产的企业。"

投行代表们面面相觑。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风,在他们经手的上市案例中实属罕见。

"林总..."霍二少轻声提醒,"市场更看重未来增长点..."

"当然。"林建成切换幻灯片,展示出公司的全球布局,"未来三年,我们将重点发展高端定制和家居纺织品,目标年增长率30%以上。"

会议持续到黄昏。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发行价定在每股8港元,市盈率18倍,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这个大胆的定价,源于林建成坚持将设计团队和工人持股作为核心卖点。

"林总,太冒险了..."散会后,财务总监陈志明忧心忡忡,"万一认购不足..."

"不会的。"林建成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这个时代,需要不一样的商业故事。"

离开长江中心,林建成没有首接回公司,而是驱车前往深水埗的一间老式茶餐厅。角落里,苏雯正陪着娜塔莎和科利亚吃晚饭。小男孩面前堆满了菠萝包和奶茶,吃得满嘴奶油。

"上市的事谈得怎么样?"苏雯递给他一杯冻柠茶。

"定了,下个月路演。"林建成揉了揉太阳穴,"科利亚,学校还适应吗?"

男孩用蹩脚的粤语回答:"好...老师好..."这半年来,在苏雯的帮助下,科利亚己经能说些简单的本地话。

看着这个失去父亲却依然坚强的孩子,林建成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上市不仅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给所有追随他的人一个安稳的未来。

回到公司己是深夜。林秀兰还在设计部加班,桌上铺满了新季度的设计草图。灯光下,她专注的侧脸与儿时记忆中那个教他认字的堂姐重叠在一起。

"秀兰姐,别太累。"林建成递上一杯参茶。

"马上好。"林秀兰头也不抬,"米兰时装周还有三个月,我们必须拿出惊艳的作品。"

自从列宁格勒设计中心被查封后,林秀兰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重建团队中。如今,这支由华国、苏联和香港设计师组成的"多国部队",己经成为临海国际最核心的竞争力。

"对了,"林秀兰突然抬头,"科利亚最近怎么样?"

"进步很快,就是..."林建成犹豫了一下,"夜里经常做噩梦。"

林秀兰的笔尖顿住了:"他父亲的事..."

"我请了心理医生,慢慢会好的。"林建成转移话题,"下周路演,需要你一起去。"

"我?"林秀兰惊讶地瞪大眼睛,"我只会画设计图..."

"正是需要你的设计图。"林建成微笑,"投资者想见的,是临海国际的灵魂。"

路演第一站是新加坡。莱佛士酒店的宴会厅里,上百名基金经理济济一堂。当林秀兰展示最新设计的东方元素系列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太美了!"一位法国基金女经理赞叹道,"这种融合了苏联结构主义和东方美学的设计,绝对是市场空白!"

林建成趁机抛出核心理念:"临海国际不仅卖产品,更卖文化融合的价值主张。"

这句话成了路演的金句。新加坡站结束后,认购量己经超额三倍。接下来的东京、伦敦、纽约站更是场场爆满。最令人意外的是,工人持股计划成为许多欧洲机构投资者的关注焦点。

"ESG投资是未来趋势。"伦敦一位资深分析师在《金融时报》上撰文,"临海国际的超前理念,值得长期持有。"

1991年12月12日,临海国际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大厅里,林建成带着核心团队站在电子屏前,看着代码"01882"的股价从8港元一路飙升至11.6港元,涨幅高达45%。

"成功了!"王小军激动地跳起来,"林总,我们市值破30亿了!"

林建成却异常平静。他望着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想起两年前那个在临川街头摆摊卖发卡的自己。

重生以来的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广州十三行的起步,苏联的冒险,香港的挣扎...如今,这一切都化作了屏幕上那个冰冷的数字。

"走吧。"他整了整西装领带,"去记者会。"

记者会上,林建成宣布了两个决定:一是设立"瓦西里教育基金",资助员工子女就学;二是将个人1%的股份赠与设计团队。这两个举动再次引发媒体热议,《信报》甚至以"新一代企业家的担当"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当晚,公司在半岛酒店举行庆功宴。觥筹交错间,霍二少将林建成拉到角落:"家父让我转告你,北京方面很满意这次上市。"

"多亏霍老提携。"林建成举杯致意。

"别急着谢。"霍二少压低声音,"体改委想请你当顾问,推广工人持股经验。"

这个邀请意味着什么,林建成心知肚明——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他的实践己经进入高层的视野。

宴会结束后,林建成和苏雯沿着星光大道散步。十二月的海风带着凉意,远处天星小轮的灯火倒映在漆黑的海面上,如同散落的星辰。

"累吗?"苏雯为他拢了拢围巾。

"有点。"林建成罕见地流露出疲惫,"但值得。"

"我爸说..."苏雯犹豫了一下,"你现在是'重点关照对象'了,以后行事要更谨慎。"

林建成握紧她的手。苏父作为左派媒体人,消息向来灵通。这个提醒,既是岳父对女婿的关心,也暗含着一丝警告。

"我知道。"他望着对岸的灯火,"树大招风。"

两人沉默地走了一段。远处,1991年的最后一轮明月悬在半空,清冷的月光洒在维多利亚港上,为这座不夜城添了几分静谧。

"对了,"苏雯突然想起什么,"科利亚的生日快到了,娜塔莎想给他个惊喜。"

"有什么计划?"

"去迪士尼?或者..."苏雯狡黠地眨眨眼,"我们可以带他去广州,看看新厂。娜塔莎说,科利亚常梦见父亲工作的场景..."

这个提议让林建成心头一热。是啊,对失去父亲的孩子来说,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看到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好主意。"他轻吻苏雯的额头,"就定在下周末。"

回到公寓,林建成发现科利亚还没睡。男孩蜷缩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俄语新闻正在报道苏联正式解体的消息。画面上,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三色旗。

"睡不着?"林建成坐到男孩身边。

科利亚点点头,眼睛盯着屏幕上熟悉的场景:"妈妈说...爸爸的工厂...没有了..."

"不。"林建成用俄语轻声说,"工厂还在,只是换了个地方。"他拿出广州新厂的照片,"看,这是你父亲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变得更好了。"

男孩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照片,眼泪无声地滑落。林建成轻轻抱住他瘦小的肩膀,就像当年父亲安慰高考失利的自己一样。

"等你长大了,"他指着照片上的厂房,"那里会有你的位置。"

夜深人静,林建成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阑珊的灯火。二十岁的身体里,那个历经沧桑的灵魂正在思考更深远的问题——上市只是起点,如何让临海国际在时代的浪潮中行稳致远,才是真正的挑战。

身后,苏雯轻轻走来,为他披上外套:"在想什么?"

"未来。"林建成揽住她的肩膀,"我在想,1997年的时候,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苏雯靠在他胸前:"不管怎样,我们会在一起。"

远处,新年的钟声隐约可闻。1992年正迈着轻盈的步伐走来,带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