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到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又怎么会袖手旁观,当即下令全军压上。
一时间,耿炳文大军阵脚大乱,前军和侧翼皆被突破,耿炳文见状不由得长叹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要败了。
若是只有朱棣也许他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朱高煦的白马义从却成了打破平衡的关键。
可是如今交战,想要抽身己经是不可能的了,唯有殊死一搏才有一线生机,一旦后退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全军出击,不要管白马侧翼,骑兵全部出击,猛攻朱棣中军。”
、这是一道自杀式的命令,这是要拿所有骑兵的命去赌。
而对面的朱棣见到这一幕也是不得不赞叹一声。
“真不愧是长兴侯,这帮老家伙没一个是简单的。”
他如何看不出,这是他耿炳文最后的殊死一搏,一旦自己的大军被这骑兵撕开一个口子,局势将会瞬间逆转,到时候可就攻守异型了。
但是朱棣脸上却露出一抹冷笑。
“传令!迫击炮准备,给本王,瞄准那支骑兵狠狠的轰,不要在意弹药问题。”
“是!”
只见燕军阵地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奇怪的部队,他们手中没有刀枪剑戟,有的只是一个黝黑的铁管。
只见他们快速将这黑管架设在地上,瞄准耿炳文的骑兵方向。
砰!砰!砰!
一波清脆的声音在炮兵阵地发出,炮弹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最终落在冲刺的骑兵当中。
轰!
轰!
轰!
……
一时间,耿炳文的骑兵队血肉横飞,其他士兵身下战马也变得惊慌起来,,有的士兵被自己的战马活活踩死。
原本还气势如虹的骑兵瞬间没有了向前冲刺的力量。
耿炳文见到这一幕懵了,对方这种小型火炮他见都没见过。
其威力也许不如红衣大炮,但它便于携带,灵活多用,适应各种作战环境。
发射方式也比红衣大炮方便许多,完全可以实现连续不间断的轰炸。
而另一边的侧翼。
朱高煦长枪探出爆发出尖锐的凤鸣,瞬间挑死一位敌军将领。
身后的白马义从在朝廷大军之中来回穿梭。
“冲!首取耿炳文中军帅旗!!”
只见朱高煦一声令下,五千白马义从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因为他们的身前有一道身影,伟岸而璀璨。
每一个战士都坚信,只要跟在那道身影身后就一定不会输。
于此同时,朱棣的主力大军一路拼杀,由朱能和张玉二人带领,硬生生将耿炳文的中军防御撕了个粉碎。
“唉!撤吧!退往德州府坚守。”
耿炳文挫败道,本就苍老的他如今显得无比颓丧,如此打败,若是让朝廷知道了恐怕会牵连亲族啊!!
只见还不等燕王大军反应过来耿炳文的大军开始快速逃离,兵败如山倒,能跑多少跑多少吧。
希望能够多保全一些士兵,到时能够不牵连他的亲族。
朱棣和朱高煦终于会师于真定城下。
看着耿炳文向南逃窜的大军朱棣并没有选择追击,如今他们要做的是拿下真定,消化俘虏和战利品。
经此一战,燕军斩首一万,俘虏三万,军械辎重不计其数。
朱棣将这三万俘虏兵充入燕军,等下次战斗他们就是最好的先锋敢死队,活下来的正式充入燕军正规军。
这一战燕王大胜,一时间风头无量,各地摇摆不定的藩王开始朝着燕王倾斜。
消息传到应天朝野哗然,他们没想到朱棣仅仅靠着一个北平和三卫兵马居然能够战胜朝廷十几万大军。
如今真定己失,黄河以北全都被纳入了朱棣的势力范围,北平的总兵力也膨胀到了八万。
“陛下!长兴候耿炳文战场失利,葬送朝廷数万大军,粮草辎重更是不计其数比,理应严惩,移三族以正视听。”
这是齐泰连忙跳出来落井下石,而一旁的黄子澄也连忙上前附议。
“陛下不可啊!老侯爷本就年事己高,如今带兵出征难免疏漏,更何况老侯爷有功于社稷怎能如此草率决定啊!”
徐辉祖看不下去了,连忙上前反驳道:
“若是武将一次战败就要夷灭三族,往后还有何人敢为朝廷领兵打仗啊!要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又有谁能够保证自己百战必胜呢?”
这次徐辉祖的话朱允炆听进去了,确实如此,即便他偏向文官,但上战场终究还是需要武将,若真是处置了耿炳文,恐怕会令一众武将寒心啊!
可是事与愿违啊!
“报!!!”
“陛下!德州府八百里加急!”
嗯?
朱允炆懵了,不是刚收到战败的消息,怎么又来个八百里加急。
徐辉祖连忙上前将传令兵身上的信件打开旋即目光一凝,而后忍不住哀叹一声。
“唉!陛下!耿老将军说此战责任在他,自知罪孽深重,无颜面对陛下,故而自裁于德州府内,望陛下宽恕其家人。 ”
此言一出,文臣一方皆是冷漠以对,而武将这边则是刚刚心中悲悯,今日的长兴侯未尝不能是以后的他们。
突然,一个念头从他们的脑海中迸发,也许让燕王来当皇帝会比朱允炆好得多,至少对他们这些武将很友好。
“唉!朕本就没打算怪罪耿老将军,但事己至此还是将尸首还于家人好生安葬吧!”
而这时,许久没有发言的方孝孺开口了。
“陛下!如今耿老将军己故,大军群龙无首,燕藩嚣张跋扈藐视天威,还请陛下快快派出大军,讨伐燕藩!”
对此朱允炆点了点头,而后朝着武将的一方开口询问道:
“不知可有爱卿愿意挂帅?”
然而这次面对朱允炆的询问,即便是徐辉祖也没有再站出来,他们是真的寒心了,若是打赢了还好,可是要是打输了恐怕连家人都要跟着遭殃,免不了有些兔死狐悲。
在场的武将中又有谁能够保证稳赢燕王的呢?
“陛下!臣听闻曹国公李景隆,文武双全,兵法韬略深得其父真传,颇有乃父之风,可堪大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