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易:复兴之路

第48章 比之匪人

加入书架
书名:
行易:复兴之路
作者:
人民易经
本章字数:
5414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五零年代中期,教职工大院里,黄建国以其真诚和智慧,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秉持着“有孚比之”的原则。在学校里,那个在“讼”卦中与黄建国产生过“争讼”的激进同事魏进,始终像一根刺,扎在黄建国的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比”,不仅要亲近善者,更要远离那些“匪人”。这便是《易经》“比”卦“六三”爻辞所揭示的真理:“六三,比之匪人。”

“比之匪人”,顾名思义,亲附那些不值得亲附的人,亲近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最终只会带来灾祸。魏进眼看无法从外部和内部渗透黄建国,便改变策略,试图拉拢黄建国加入他的“学习小组”。这个小组表面上是探讨进步思想,实际上却是魏进培植个人势力、排除异己的小圈子。他常常在办公室里,或者在教职工食堂里,大声宣讲一些激进的理论,吸引那些思想单纯、或者急于表现的年轻人。他的言辞总是充满煽动性,仿佛他才是真理的化身,而所有与他意见相左的人,都是落后、保守、甚至反动的。他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传声筒,将那些未经思考、未经实践的口号,一遍又一遍地灌输给周围的人,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黄建国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圈子里的人,大多是些投机钻营之辈,并非可与之亲比的“善人”。他们言辞激烈,却缺乏真才实学;他们热衷于站队,却对实际工作敷衍了事;他们善于批判他人,却从不反思自己。他们就像一群闻到腥味的苍蝇,哪里有风吹草动,哪里有利益可图,他们就往哪里凑。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原则底线,只有对权力的盲目追逐和对利益的贪婪渴望。黄建国深知,与这样的人亲近,无异于与虎谋皮,最终只会引火烧身。他反复告诫自己,要“择善而从”,要“远离小人”,这不仅仅是修身养性的道理,更是保全自身,完成使命的必要手段。他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站错队,亲近错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魏进曾多次邀请黄建国参加他们的“学习小组”活动。他会热情地拍着黄建国的肩膀,那份热情带着一丝不自然的刻意,仿佛要将黄建国强行拉入他的阵营。他会说:“黄老师啊,你学识渊博,思想深刻,我们小组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来指导。大家一起学习进步思想,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多好啊!你可不能搞特殊,不合群啊。”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道德绑架的意味,试图让黄建国感到压力,让他觉得不参加就是“落后”,就是“不进步”。

黄建国总是微笑着,那笑容温和而疏离,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将魏进的热情挡在外面。他以“学识浅薄,需要更多时间备课”为由,巧妙地拒绝了魏进的拉拢。他会说:“魏老师过奖了,我不过是个教书匠,对这些高深的理论,还需要多加学习。最近课业繁忙,备课任务重,实在抽不出时间参加小组活动,还请魏老师海涵。我更喜欢在书本里,向古人请教,向实践学习。”他的话语滴水不漏,既表达了谦逊,又坚守了原则,让魏进无从反驳,也让旁人听不出任何破绽。

魏进不死心,又会换个方式。他会说:“黄老师,我们小组最近组织了一次内部讨论会,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来做报告,机会难得啊!你真的不来听听吗?这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错过了可就可惜了。”他试图用“学习”的名义,再次诱惑黄建国,甚至暗示,参加这些活动,对个人的前途发展大有裨益。

黄建国依然是那副温和的笑容,语气诚恳:“多谢魏老师好意,我最近正在研究一些历史文献,时间实在排不开。等我把手头的工作忙完,一定登门拜访,向魏老师请教。我更相信,真理在实践中,不在空谈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他的话语中,暗含着对魏进空谈理论的不满,但又表达得非常委婉,让魏进无法抓住把柄,只能悻悻而归。

这种拒绝,既不伤和气,又坚守了原则。黄建国深知,与小人打交道,不能硬碰硬,也不能完全不理睬。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距离,不给他们可乘之机,同时又不能让他们抓住把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比之匪人”的智慧: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给小人可乘之机,这是一种无声的对抗,也是一种高明的自保。他知道,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表面的喧嚣,而是来自内在的坚守。

这次拒绝,让黄建国和魏进之间,彻底划清了界限。魏进虽然表面上依然客气,但私下里,他对黄建国的不满却日益加深。他开始在背后散布一些对黄建国不利的言论,比如“黄老师思想保守,不求上进”、“黄老师清高自傲,不合群”、“黄老师对新思想不感兴趣,恐怕是思想有问题,需要好好改造改造”等等。然而,由于黄建国在大院里和学校里积累的良好口碑,魏进的这些言论,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人们更相信黄建国的为人,而不是魏进的空穴来风。魏进的每一次诋毁,反而衬托出黄建国的正首与清白。

黄建国也借此机会,看清了院里哪些人是真正正首的,哪些人是趋炎附势的。他发现,那些真正正首的老师,大多对魏进的小圈子敬而远之,他们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他们是学校的基石,是社会的良心;而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则纷纷向魏进靠拢,试图从中捞取好处,他们言必称魏进,行动上则唯魏进马首是瞻,他们是社会的蛀虫,是时代的投机者。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比之匪人”的原则,也让他更加珍惜那些真正值得亲近的朋友。他知道,在任何时代,任何集体中,都有君子和小人,而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否遵循天地间的“公理”,是否坚守内心的“正道”。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书房里,点亮一盏昏黄的台灯,翻开那本《易经》手稿。那本手稿,是他与天地对话的桥梁,是他思考人生哲理的工具。在“六三,比之匪人”的爻辞旁,他用小楷写下批注:“亲附之道,当明辨是非。匪人者,非其道也,非其类也。远之则吉,近之则凶。识人辨人,乃立身之要务。此乃天地之公理,亦为立身之根本。故,欲求亲附之吉,必先远离匪人。匪人者,如毒草也,近之则伤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言不虚。此道,放之西海而皆准,历万古而不衰。”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爻辞的理解,更是他对自己行动的总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永贞”,为了那个宏大的使命。他必须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永恒坚守,承载一切,孕育新生。而这,正是《易经》“坤”卦所赋予他的力量。他坚信,只有远离小人,亲近君子,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最终获得吉祥的结果。这“比之匪人”的智慧,是任何一个集体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法则,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根本之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对正道的坚守,源于对邪恶的远离,源于对天地公理的遵循。这种力量,是无声的,却是最强大的,它能抵御一切外部的侵蚀,确保内部的稳定与发展,最终实现“利永贞”的宏伟目标。这便是“比”之道的精髓,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真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