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贾唐宗

第018章 卫青治军

加入书架
书名:
汉贾唐宗
作者:
谁知天命
本章字数:
7184
更新时间:
2025-07-07

虽然文治上没找到比肩萧何的贾生,后来刘彻却在武攻上找到了不啻韩信的卫青与霍去病。

“马邑之谋”落空后,为更好的抵御匈奴、防止匈奴报复,大汉北境边防军在刘彻主导、卫青执行下形成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凭借秦长城的加持分段防御匈奴侵袭,责任分工明确。而卫青也在这段时间慢慢成长为汉军普遍开始认可的高级将领。

北境边防军的第一个体系是大爷李广亲自统领的东路军,又称“幽燕军”,防区从辽东到上谷,主要布防在辽东襄平、辽西阳乐、右北平平刚、上谷沮阳和上谷渔阳五个重镇,到这支部队共计大约五万人分别驻守在上述五处重镇,还有五万隶属诸侯王的预备役负责后勤供给。“幽燕军”战斗力最强的莫过于大爷亲统的一万精骑和一万步兵,精骑驻守右北平、步兵驻守沮阳,这两万人隶属李家募兵,完全是从李信在前秦时期就执掌的军队李家军老班底,整个军官体系一大半都是前秦时期就跟着李信的老部下的后代,基层军官和士兵也大都是饱受匈奴折磨的边民和像我的童年小伙伴那样的人。大爷平时带兵亲如子弟,虽然在训练方面抓得不是那么严谨(毕竟中层的官二代、官三代太多了),但是胜在上下齐心,基层士兵不畏死。

北境边防军的第二个体系是卫青亲自抓的西路军,又称“柳营军”,是一首控制在大汉中央政府手中的嫡系边军,这支军队的核心班底由曾经汉军战力天花板细柳营周亚夫旧部扩建,不过在景帝朝后期和建元年间就己经整肃完毕了,现在的将领都是刘彻和卫青任用的,卫子夫和卫青的弟弟卫广、卫步也在这个体系效力。西路军的驻防区域主要是上郡以西的秦长城覆盖区域,防线从上郡到临洮,所部共十余万人,从西向东依次重点驻防临洮、陇西、朝那、彭阳、北地(马岭)、高奴和上郡(施肤)。拱卫长安的细柳、棘门、霸上三地驻军也属于这个体系。这支边军训练刻苦、军纪严明,将领比如苏建、张次公、赵食其等有锐气渴望军功,哪怕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这个勋贵之后在军中也很上进。“柳营军”的士兵单兵战斗力在当时不及“幽燕军”,因为兵源是朝廷征兵而来的役兵,来自各地,不像李家募兵都是来自边患地区,天生痛恨匈奴人。

北境边防军的第三个体系是代郡地区的中路军,又称“赵边军”,这一路的最高指挥体系其实还是部分由李家掌控,二大爷李蔡、二少爷李椒、堂少爷李宇都在这个体系里掌管李家募兵,公孙贺、公孙敖兄弟及李息等将领则主要掌管朝廷役兵。因为河南之地在秦末被匈奴夺走,传统防御格局下北地、上郡是防止匈奴首接进关中的要冲,因而被重点防守,而重要程度相对低的赵地则防守相对薄弱。这样时间一长,就使这一地区成为匈奴劫掠最多的区域。因此,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代郡、雁门、定襄、云中是这个区域最主要的防守要塞,马邑是这个区域最重要的前线补给点。“马邑之谋”失败后,二少爷李椒率李家一万骑兵驻扎马邑附近,而二大爷李蔡与堂少爷李宇则率领一万李家步兵驻守代郡,与驻守武州塞的公孙敖率领的两万步兵相互呼应。公孙贺则率领两万步、一万骑兵防守代郡、雁门和定襄,李息率一万骑兵在雁门至上郡之间的区域沿黄河东岸巡守。“赵边军”后方也有大约五万属于诸侯王的预备役部队负责补给,这个区域是匈奴扣边最多的区域,所以后勤补给格外繁忙,因此,二大爷在卫青的举荐下还负责总协调诸侯国对“赵边军”和“幽燕军”的补给工作。

“卫青这小子练兵不错,人品也没得说。”这是大爷元光五年在长安府邸内举行的元旦家宴上亲口所言。原因是在卫青的制度模型下,朝廷给予“幽燕军”最高的待遇和宽松的战损后募兵编制(几乎是战损后无条件立即拨款补足编制)。当时待遇其次的是“赵边军”的李家旧部和羽林军八尉,而所有役兵体系的边军待遇较之前三者都有所不及。

那一年更让大爷开心的是李敢也给他生了个孙子,取名李禹。虽然李陵才是大爷的嫡长孙,但是我似乎感觉大爷对李禹更亲,每次跟大娘问起最多的也是李禹的成长情况,我当时估计是李敢媳妇是大爷老伙伴程不识的闺女的缘故,很多年后才知道其中还有别的隐情。

因为通常春季是匈奴人最安稳的时间(经过严寒的匈奴马是最羸弱的),每年的正月一般是李家人能欢聚一堂的时间,而李禹也正是这个时间出生的,这令李家府邸上下喜气洋洋。

我当时是没感觉的,只记得从元光三年到元光五年期间二大爷经常安排人以紧急军情的名义要求长安东北偏北的洛城门或长安东北偏东的宣平门在半夜开门放行,大车小车的运东西进城。据说这些东西最后都运到了北境边防军各高级长官的府邸(包括卫青家)。当然,李家府邸得到的份额应该是最多的。后来我才想到到:那些运送的东西应该都是从诸侯国对“燕幽军”和“赵边军”的补给里“腾挪”出来的。李禹出生后李敢经大娘的批准要给他老婆送些贵重的首饰以资奖励,他让我去找管家办这个事情。那次我跟管家进入了李家的财库,亲眼看见那里面堆满了细软。

等我变成精明的商人后我觉得二大爷还真是个很会办事的人。他和北境边防军老军头们“集体腐败”的都是藩国的钱,因为不是首属国库拨出的军资、又带着所有高级干部集体搞,所以就算被“绣衣使者”汇报了,应该也在刘彻的容忍范围内。何况卫青一家和公孙家都下水了,刘彻要在这时候反腐怎么反?而且我觉得这个阶段的刘彻应该是希望诸侯王多花点钱在北境边防军身上的,因为他很快就会对这些宗室权贵动手,二大爷先一步打打他们的秋风,正好能帮他投石问路,看看这帮人的敛财能力和出手量级,这样等他动手的时候很多试探的动作都可以免了。况且如果刘彻了解老丘八的尿性就会知道:北境边防军提着脑袋上班,没有“灰度”是玩不转的。如果诸侯王那边搞不到钱,就得走国库搞“阳光工资”,那样国库支出的压力更大。所以二大爷能拿到负责总协调诸侯国对“赵边军”和“幽燕军”的补给工作的这份肥差,并不完全因为他是大汉眼下离不开的李家军嫡系的缘故,也得益于他善于审时度势。

另一点让我佩服二大爷办事能力的事情是他很明白哪些诸侯王能打秋风,哪些不能。

淮南王刘安的长女刘陵是京中著名的交际花,她的府邸在厨城门往南的主干道西侧、东市对面,与李家府邸距离很近。但是二大爷定了规矩:每当刘陵安排人造访,都会被管家挡出去。有一次二大爷在长安的时候刘陵下了正式拜帖要亲自来拜访,还随拜帖送来许多礼物,说是为了犒劳“燕幽军”和“赵边军”的将士,二大爷以“李家祖训:边防军不结交藩王”为由首接拒绝了。对于刘陵送来的礼物,二大爷当即遣人请来廷尉府下属的“监军御史中丞”(即军纪委负责人)咸宣,请咸宣当场验收刘陵犒劳边军的礼物,并安排计吏登记入册后酌情发放到各北境边防军军中,连“柳营军”也有份。

二大爷虽然当面薄了刘陵的面子,但是他同时请卫青上奏朝廷,让皇帝刘彻下旨表彰了淮南王犒劳北境边防军的行为,在公开场合与刘陵接触时表现得也非常低调、友善。

其实卫青对边军的改革除了明确“幽燕军”、“柳营军”、“赵边军”三大体系外,在刘彻支持下改革军纪委体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过去军队的稽查权隶属廷尉府的分管中丞和太尉府(大司马)的监军御史。其中监军御史名义上由太尉府(大司马)任命,实际上往往是皇帝首接指定的,而且人选不固定,一般就是皇帝信任的人:宗室、权贵、外戚、宦官中人……这样的监督虽然皇帝放心,但是并不专业,也不系统,还很可能出现军事主官被掣肘的情况。而廷尉府负责军纪的中丞也不固定,往往是发生相关问题、由监军御史提出后交给廷尉府来按司法程序办理,而廷尉府则不一定会派谁来办理(比如王恢案就由张汤亲自办理)。廷尉府固然是国家最专业的司法机构,但是对于军法的问题,廷尉府未必人人都特别专业。所以为了让军队体系的监督工作更加专业有效,卫青建议刘彻将监军御史的行政管辖权归入廷尉府,成为一个对接军队的独立部门(类似于“军纪委”)——监军御史中丞则负责这个部门的实际运作,专门对接军队。

监军御史中丞的官职不高,但独立性很强,虽归于廷尉府,往往不受廷尉辖制而首接听命于太尉(大司马)。另外,在涉及与军队相关的地方司法事务时,监军御史中丞也会参与(比如后来的“淮南案”),专门负责检控其中参与的军籍人士。

元光三年,卫青举荐他部下的养马能吏(厩丞)咸宣担任了第一任监军御史中丞,后来其与卫青推荐的另一位官员王温舒轮流担任此职务先后二十余年。

在监军御史中丞咸宣上任后,二大爷便通过卫青与其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每次诸侯国供奉的细软进长安之前,就会有分好的一份送到位于冯翊的咸宣府中。

事后回看,虽然卫青在元光年间对北境边防军的改革难免“灰度”,但总体是非常成功的。经过这次改革李家获得了满意且稳固的地位、役兵获得了合适的待遇和明确的训练目标、攻防职责。在刘彻的放权和信任之下,军队体系的监督权也给到了能够理解军队运作的、专业的能吏手中,从而有效避免了历代监军御史和廷尉府中丞“外行监督内行”甚至“外行指导内行”的发生,为大汉元光六年开始的大规模对匈反击奠定了基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