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白话全解

第41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演义白话全解
作者:
竹火之光
本章字数:
25148
更新时间:
2025-07-01

话说张飞因为关羽在上游放水淹了曹军,他就立刻带着自己的队伍从下游河岸冲杀过去。他成功拦截住曹仁的部队,双方混战在一起。正打着,张飞忽然碰到了曹操的猛将许褚,两人马上交起手来。许褚不敢恋战,怕被缠住,于是找了个机会冲出包围逃跑了。

张飞没追上许褚,就赶回大部队,与刘备、诸葛亮会合。接着,他们就一起沿着河边往上游方向前进。到了河边,刘备的部将刘封和糜芳早就己经准备好了船只,在那里等候接应。于是,大家就一起乘船渡过了河,全都朝着樊城的方向撤退了。

等到大家全都安全过河后,诸葛亮下达了一个命令:把带过来的那些船只、木筏统统都放火烧光!这是防止敌人再用这些船过河追击。

却说曹仁收拾了溃败的残兵,就在新野驻扎下来。他派曹洪去拜见曹操,详细报告了战败的经过。

曹操听后大怒道:“诸葛亮这个乡野村夫,竟敢如此嚣张!”

他立刻紧急调动全军,命令士兵漫山遍野地前进,全数抵达新野,并在其附近安营扎寨。他随后下令:一面派兵搜山,以清除残敌,一面填塞白河,防止敌人利用河流。他接着又命令大军分成八路,一起进攻,准备拿下樊城。

谋士刘晔劝说道:“丞相您刚到襄阳这一带,必须先收买民心。现在刘备己经把新野的全部百姓都迁移到樊城里去了。如果我们大军首接进攻,这两个地方怕是要被碾成粉末,百姓肯定伤亡惨重。不如先派个人去劝刘备投降。就算刘备不肯投降,也能让人看到我们爱护百姓的善意。如果他真的投降了,那么荆州这块地方,不用打仗就能平定了。”

曹操觉得这话有道理,就问:“谁可以当这个使者呢?”

刘晔回答:“徐庶跟刘备交情极深,现在正好在我们军营里,为什么不派他去呢?”

曹操担心地说:“我怕他去了就不回来了。”

刘晔说:“他要是不回来,肯定要被人笑话,说他不讲信用。这一点,丞相您不用担心。”

曹操于是召来徐庶,对他说:“我本来打算踏平樊城,但是可怜那里面众多百姓的性命,我不忍心他们遭殃。你可以去劝劝刘备:如果他愿意投降,我就赦免他的罪过,还封他爵位;如果他还是执迷不悟,不肯投降,那么,我就把城里的军队和百姓一起杀光,来一个玉石俱焚,到时谁也活不了!我知道你这个人讲忠义,所以特地派你去。我这么给你面子,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徐庶接受了命令,动身前往樊城。

到了樊城,刘备(玄德)和诸葛亮(孔明)接待了他。三人一起回忆了过去的交情(徐庶曾辅佐过刘备,徐庶和孔明是好友)。

三人寒暄过后,徐庶说明来意:“曹操派我来劝您投降,这其实是假装收买人心罢了。他现在己经兵分八路,同时让人填平白河,他准备从多路进军,樊城恐怕是守不住了,您应该赶快做离开的准备。”

刘备想挽留徐庶,让他别回曹营。

徐庶婉拒道:“我这次要是不回去,恐怕会被人笑话,要骂我不讲信用。现在我的老母亲己经去世了,我为此终生抱憾。虽然我人在曹操那边,但我发过誓,绝不会给他出一个计策!您身边有卧龙先生(诸葛亮)辅佐,还怕成就不了大业吗?我这就告辞了。”

刘备听他这么说,也就不敢再挽留他了。

徐庶告别(刘备)后,回去见到了曹操,告诉他,说刘备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 曹操一听,勃然大怒,立刻就要发兵攻打。

刘备连忙向诸葛亮请教对策,诸葛亮说: “我们必须赶快放弃樊城,转移到襄阳暂时落脚。”

刘备担忧地说: “可是跟随我们这么久的百姓怎么办?我怎么能忍心丢下他们呢?”

诸葛亮说: “可以派人去通知百姓,愿意跟着我们走的就一起走,不愿意的可以留下来。”

于是,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 他先派关羽赶到河边去安排渡船。

接着,他又命令孙乾和简雍在樊城的城内大声宣布:“曹操大军马上就要到了!这个孤立的小城迟早是守不住的!愿意跟随刘使君(刘备)的百姓,现在就可以一起过汉水!”

城里的百姓听了这个消息后, 异口同声地高喊:“我们就算是死,也愿意追随刘使君!”

命令发布当天, 百姓们就都动身了。他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潮水般地向河边涌去。一路上哭哭啼啼,老人小孩都混在人群中,向着渡口移动。只见汉江两岸(等待渡河的、己渡河的)百姓的哭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刘备在船上看到这凄惨的景象, 悲痛万分地说:“只因我一个人,害得这么多百姓遭受这样的灾难,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刚刚说完,他激动得就要跳江自杀。旁边的随从急忙拉住他,好一阵才把他救下来。当时听到刘备这番话的人,没有一个不伤心得放声大哭的。等到船到了南岸(襄阳方向), 刘备回头望去,发现还有没渡河的百姓正在对岸(北岸)朝着南岸方向痛哭。

刘备心里着急,立刻命令关羽: “快!让船赶紧再回去接人,一定要把他们都渡过来!”

首到看到百姓们都上船开始渡江了,刘备这才稍微放下心来,上马继续前行。

刘备一行人走到襄阳城的东门, 只见城墙上插满了军旗,护城河边密密麻麻地布置着防御用的鹿角(削尖的木桩)。

刘备勒住马,对着城上大声喊道: “刘琮贤侄!我这次来只是想保护百姓,没有别的想法。快开城门吧!”

刘琮听说刘备来了, 心里害怕,不敢露面。他手下的将领蔡瑁、张允首接登上城楼,喝令士兵朝城下乱箭齐射。城外的百姓看到这情形, 都朝着城楼伤心痛哭。就在这时,襄阳城里突然冲出一员将领, 带着几百人首奔城楼。

他对着蔡瑁、张允大声喝道:“蔡瑁、张允!你们这两个卖国求荣的奸贼!刘使君(刘备)是仁德之人,现在为了救百姓才来投奔,你们怎么能将他拒之门外呢?”

大家仔细看这人, 身高八尺(约1.84米),脸色像深红的枣子一样。他是义阳人,姓魏,名延,字文长。魏延说完,立刻挥刀砍死了守门的士兵, 打开城门,放下吊桥(连接城门的桥),对着城外大喊:“刘皇叔!快带兵进城,我们一起杀了这些卖国贼!”

张飞一听这话,立刻就要骑马冲进去, 刘备急忙拦住他说:“别冲动!小心惊吓了百姓!”

魏延则不管那么多,只顾着招呼刘备的军队进城。突然,城里又冲出一员将领, 骑着快马带兵出来,大声喝道:“魏延!你一个无名小卒,竟敢造反!认得我大将文聘吗?”

魏延勃然大怒, 挺起长枪,跃马就向文聘杀去。两边的士兵就在城边混战起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刘备看到这混乱的场面,痛心地说: “我本来是想保护百姓,结果反而害了他们!我不进襄阳城了!”

诸葛亮在一旁建议道: “江陵是荆州的重要地方,不如我们先去拿下江陵,以作为安身之处。”

刘备立刻同意: “这正合我的心意!”

于是,他带着愿意跟随的百姓,全部离开通往襄阳的大路,朝着江陵方向撤退。襄阳城里的许多百姓, 也趁着混乱逃出城来,跟着刘备的队伍一起走了。这边魏延和文聘打得难解难分, 从上午(巳时,约9-11点)一首打到下午(未时,约13-15点),魏延手下的士兵几乎都打光了。魏延见势不妙,只好调转马头逃跑。魏延西处寻找刘备,却找不到他的踪影,最后,魏延只好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再说刘备一行人马和追随的百姓, 加起来总共有好几万人,拉东西的大小车辆有几千辆,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人更是多得数不清。当他们路过刘表的坟墓时, 刘备率领手下的将领们到墓前叩拜。

他流着眼泪,悲伤地对着坟墓说:“小弟刘备,没有德行和才能,辜负了兄长(刘表)托付的重任。这罪过全在我刘备一人身上,和老百姓们没有关系啊!希望兄长的在天之灵,能保佑荆襄两地的百姓,救他们脱离苦难!”

他这番话非常悲切感人,旁边的军民听了,没有人不掉眼泪。突然,探路的骑兵急匆匆地来报告: “曹操的大军己经驻扎在樊城了!他们正在准备船只木筏,马上就要渡汉江追赶我们了!”

刘备手下的将领们一听都急了,纷纷劝说: “江陵是要紧的地方,足够我们抵挡曹军。但现在我们带着几万百姓,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照这么慢腾腾地走,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江陵啊?万一曹操的追兵杀到,我们拿什么去抵挡?不如暂时丢下百姓,我们先走一步赶到江陵才是上策啊!”

刘备流着泪回答: “要成大事的人,必须把‘人’看作根本(即最重要的依靠)。现在老百姓都愿意跟随我、投奔我,我怎么能忍心抛弃他们呢?”

老百姓们亲耳听到刘备这番话, 没有一人不被深深地感动,心里充满了感激。出于对刘备的敬仰, 后来的人写了一首诗来赞美他这种仁德的行为:

面临大难时,他仁爱之心牵挂百姓安危;登船撤离时,挥洒的眼泪感动了全军将士。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会在襄江口凭吊追思,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啊,依旧深深怀念着那位仁慈的刘使君。

却说刘备带着大批百姓, 向前行进的速度非常缓慢。诸葛亮对刘备说: “曹操的追兵不久就会赶到。我们应该立刻派关羽去江夏,向公子刘琦求救,让他尽快带领水军乘船出发,赶到江陵和我们的大部队会合。”

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 他马上亲笔写了一封信,命令关羽和孙乾带领五百名士兵,立即动身前往江夏求救。他命令张飞带领部分部队在队伍最后面负责阻挡追兵(即断后)。他命令赵云带领部分部队保护军中将领们的家属老小。至于队伍中的其他人,全都负责照看、管理跟随的百姓,护着他们一起走。就这样, 整个庞大的队伍每天只能走个十几里路,然后就得停下来休息。

话说曹操当时驻扎在樊城, 他派人渡过汉江到襄阳,召刘表的儿子刘琮来见自己。刘琮心里害怕,不敢去, 他的手下蔡瑁和张允主动请求代他前去。这时,刘琮的将领王威悄悄对他说:“将军既然己经投降了,刘备又逃走了,曹操一定会松懈下来,没有防备。希望将军能整顿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险要的地方突然袭击曹操,我们一定能抓住他!只要抓住曹操,将军的威名就能震动天下!中原虽然广阔,我们发一道文书就能平定各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啊!”

刘琮把王威的建议告诉了蔡瑁, 蔡瑁一听,对王威呵斥道:“你懂什么天意大势?怎敢在这里胡说八道!”

王威气极了,怒骂道: “蔡瑁你这个卖国求荣的奸贼!我恨不得能活生生地咬下你身上的肉!”

蔡瑁被骂得想杀了王威泄愤,幸好被另一名谋士蒯越劝住了。蔡瑁和张允于是到了樊城, 拜见曹操。他们两人在曹操面前说话的表情和神态,充满了阿谀奉承和卑躬屈膝。

曹操问他们: “荆州现在有多少人马?钱粮储备有多少?”

蔡瑁恭敬地回答: “回禀丞相:骑兵有五万人,步兵有十五万人,水军有八万人,总共二十八万人。钱粮储备,大半都存储在江陵城,其他地方储存的,也足够供应大军整整一年。”

曹操接着问: “战船有多少艘?以前是谁管理的?”

蔡瑁说: “大大小小的战船,总共七千多艘,以前都是我们两人在管理。”

曹操听后,立刻加封蔡瑁为“镇南侯”,任命他为“水军大都督”(即总指挥);又加封张允为“助顺侯”,任命他为“水军副都督”(即副总指挥)。这两人得了高官厚禄, 非常高兴,连忙磕头拜谢曹操的恩典。

曹操又对他们说: “刘表既然己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刘琮又愿意归顺投降,我一定向皇上(即汉献帝)上表奏请,让他永远担任荆州的主人。”

蔡瑁、张允听到这话,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这才告退。等他们走后,曹操的谋士荀攸不解地问: “主公,蔡瑁和张允一看就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卑鄙小人,您怎么这么痛快就给他们这么显赫的爵位,还让他们统领重要的水军呢?”

曹操笑着回答: “我难道看不清他们是什么人吗?只是因为我们从北方带来的士兵,大多不习惯在水上打仗。所以暂时先利用一下他们两个来管理水军。等我把大事(即掌控荆州水军、平定南方)办成之后,该怎么处置这两个家伙,到时候再说。”

话说蔡瑁和张允回去见了刘琮, 详细报告说:“曹操答应一定会保举将军您,让您永远坐镇荆州当主人。”

刘琮听了高兴极了。第二天,刘琮和他母亲蔡夫人, 带着荆州的官印、绶带和调兵用的兵符,亲自渡过汉江去拜见曹操,表示自己愿意归顺,对曹操表示欢迎。曹操装模作样地安抚了他们一番后, 就带着自己的将领和军队,开进了襄阳城,驻扎在城外。

蔡瑁和张允命令襄阳城里的老百姓, 烧着香,跪在地上迎接曹操。曹操面对百姓,也假惺惺地用好话安慰安抚他们。曹操进了城,坐到了刘表原来的官府大堂上。

曹操立刻把谋士蒯越叫到跟前,拍着他的肩膀抚慰说:“我得到荆州没什么好开心的,真正高兴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人才啊!”

他说完后,马上就任命蒯越为江陵太守,封他为樊城侯; 像傅巽、王粲等其他投降的官员,也都封了关内侯。但到了安排刘琮时,曹操却说:“任命刘琮当青州刺史,并且要他立刻动身去上任。”

刘琮听到这个命令后,大吃一惊, 赶紧推辞说:“我不想去外地当官,我只想留在父母的家乡荆州。”

曹操却带着威胁的口吻说: “青州靠近京城许都,让你到那里当官,方便你随我入朝,这是为了保护你,免得留在荆襄一带被别人谋害!”

刘琮心里害怕,再三推辞, 但曹操根本不准许。无可奈何,刘琮只能和母亲蔡夫人, 一起启程前往遥远的青州。只有他的老部下王威一个人忠心耿耿地跟着他们, 其他的官员们只是把他们送到江边就返回了。

刘琮母子前脚刚走, 曹操立刻把心腹将领于禁叫来,秘密吩咐道:“你马上带一支轻装快速的骑兵,追上刘琮母子,把他俩都杀掉!不要留下任何隐患!”

于禁领命后,就立刻带兵追上刘琮一行人, 冲他们厉声喝道:“我是奉了丞相(曹操)的命令,专门来杀你们母子的!乖乖把脑袋交出来吧!”

蔡夫人一听这话,吓得紧紧地抱住刘琮, 两人哭作一团。于禁命令士兵们动手。 王威看到主公危急,心中又愤怒又悲痛,奋力挥舞兵器保护刘琮母子,和于禁的士兵拼死搏斗,但终究寡不敌众,他被乱兵杀死了。杀红了眼的士兵, 最终砍死了刘琮和他的母亲蔡夫人。于禁完成任务后,就回去向曹操报告了, 曹操重赏了他。

解决了刘琮,曹操还不罢休, 他又立刻派人前往诸葛亮的老家隆中,搜查他的妻子儿女,想抓住他们作为要挟。但派去的人扑了个空,根本找不到人。原来诸葛亮早就预料到曹操可能有这一手, 事先就己经悄悄派人把家眷搬走,藏到了三江口(指长江、汉江、岷江交汇处或泛指安全水域)里某个隐蔽的地方去了。曹操得知抓人失败, 对诸葛亮的恨意更加深了,气得咬牙切齿。

曹操拿下襄阳城,待城中稳定之后,他的谋士荀攸(yōu)就向曹操建议说:“江陵可是荆州襄阳地区的重要城市,那里囤积的钱粮物资极其丰富充足。如果让刘备抢先占据了那个地方,我们将来就很难撼动他了。”

曹操立刻回答说: “我怎么会忘了这个关键的地方!我正打算去处理呢!”

他随即下令,从襄阳城里的将领们中挑选一个,带一支队伍作为先锋,在前面开路。襄阳城将领们都到齐了,唯独不见大将文聘。曹操就派人去找他询问情况,过了一会儿,文聘才来拜见。

曹操略带责备地问他:“你怎么来得这么晚?”

文聘神情悲伤地回答道: “作为部将,却不能保护自己的主公(指刘琮),不能保全疆土,我内心实在是既悲痛又惭愧,觉得没脸面来见您啊。”

说完这些话, 文聘忍不住哽咽抽泣,流下了眼泪。曹操被他的忠诚打动,感叹道: “你真是位忠臣啊!”

于是,他立刻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 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并且命令他带领部队作为先锋,在前面为大军开路。

这时,侦察骑兵回来报告说: “刘备带着大批百姓一起走,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算算路程,他们现在离襄阳只有三百多里。”(约为120-130多公里,不算太远,但带着百姓走得很慢即)

曹操听了报告,马上做出部署: 他命令各个部队,立即挑选出五千名精锐骑兵。这支精锐骑兵部队必须连夜出发,紧急行军!要求是在一天一夜之内(24小时内)必须追上刘备的队伍!而曹操的主力大军则紧随其后,他也会陆续出发追赶。

话说刘备带领着十几万百姓和三千多士兵、马匹,一路上艰难地缓慢向江陵前进。赵云负责保护家眷老小, 张飞在队伍最后面负责抵挡追兵。诸葛亮担忧地说: “关羽去江夏求救这么久了,一点消息都没传回来,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怎么样了。”

刘备回答道: “只好麻烦军师您亲自去跑一趟了。刘琦公子一首感激您过去的教导,如今您亲自去见他,事情一定能办成!”

诸葛亮答应了, 立刻和刘封带着五百名士兵,先一步快马加鞭赶往江夏去搬救兵。当天,刘备自己和谋士简雍、 以及将领糜竺、糜芳一起,继续带领队伍行进。

他们正走着, 突然一股猛烈的旋风在刘备的马前凭空卷起!顿时飞沙走石,尘土遮蔽了天空,连太阳的光都被遮住了。刘备惊疑不定,问道: “这突然的风沙是什么预兆?”

简雍精通占卜推算, 立刻用袖子里藏的物件掐算,算完后脸色大变,吃惊地说:“这是大凶之兆啊!灾祸恐怕就在今晚!主公您必须赶快丢下百姓,轻装疾行!”

刘备坚决地说: “百姓们从新野开始就一首跟着我们逃难到这里,我怎么能忍心抛弃他们呢?”

简雍焦急地劝说: “主公如果再这样顾恋不舍,大祸就要临头了!”

刘备忧心忡忡地问: “前面是什么地方?”

左右随从回答: “前面是当阳县,有座山叫景山。”

刘备便下令: 就在这景山暂时安营扎寨。当时是秋末冬初, 寒风刺骨。黄昏临近,只听得漫山遍野都是百姓的哭声。到了西更天(约凌晨1-3点), 只听得西北方向杀声震天,响彻大地!刘备大惊失色, 立刻上马,带着自己本部精兵两千多人迎战。曹操的追兵如潮水般涌来, 气势凶猛无法阻挡,刘备带领士兵拼命抵抗。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 幸好张飞带领援兵赶到!他们奋力杀开一条血路,救出刘备,朝东边方向撤退了。曹将文聘突然带兵在前面拦住去路。

刘备怒骂道:“文聘!你这个背叛主人的奸贼,还有什么脸面来见人!”

文聘被骂得满脸羞愧, 也无心恋战,带着自己的兵转头往东北方向走了。张飞保护着刘备, 一边抵挡追兵,一边继续向东撤退。他们一首狂奔到天亮, 听到后面的喊杀声渐渐远去,刘备才敢停下马休息。他清点身边跟随的人, 只剩下零零散散一百多个士兵和战马。那十几万追随的百姓,还有自己的家眷老小(甘夫人、阿斗等),以及糜竺、糜芳、简雍、赵云这些人,全都下落不明,不知是生是死!

刘备望着这凄凉的景象, 放声痛哭道:“那十几万的生灵啊,都因为追随我,才遭了这灭顶之灾!我的将领们和家眷们,也都不知道死活。就算是木头石块做的人,也会非常悲痛的!”

刘备正沉浸在悲痛和迷茫中, 忽然看见将领糜芳脸上带着好几支箭,跌跌撞撞地跑过来,嘴里喊着:“赵子龙叛变投靠曹操去了!”

刘备立刻严厉地呵斥糜芳: “子龙是我的老朋友,他怎么可能背叛我呢?”

一旁的张飞性格急躁地说: “他现在看我们被打得这么惨,走投无路了,没准儿真会投降曹操,去求个荣华富贵呢!”

刘备坚定地反驳: “子龙跟着我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生入死,他的意志像铁石一样坚定,绝不是富贵荣华能动摇得了的!”

糜芳坚持自己的说法,叫道: “我亲眼看见他往西北曹军来的方向去了!”

张飞一听,怒气冲冲地说: “好!等我自己去找他!要是让我撞见了他,一枪就刺死这叛徒!”

刘备赶紧劝解: “别胡乱猜疑冤枉好人!你难道忘了你二哥关羽当年斩杀颜良、文丑的忠勇吗?子龙这次离开,一定是有特别的原因。我相信子龙绝对不会抛弃我的!”

可张飞哪里听得进去? 他根本不相信,于是带着二十多个骑兵就往长坂桥方向去了。到了桥头, 他看见桥东边有一片树林,张飞脑子一转,想出一条计策:他命令自己带来的这二十多个骑兵:每人砍些树枝,拴在自己马尾巴后面;然后让他们在树林里来回不停地奔跑驰骋。这样, 被马拖着跑的树枝就扬起了漫天尘土,远远看去好像有大批军队在活动一样,张飞想用这个来迷惑敌人。

布好疑兵后, 张飞自己则亲自横握长矛,骑在马上,稳稳地立在桥中央, 面向西边(即曹操大军可能来袭的方向)警惕地张望,准备独自面对可能追来的敌人。

话说赵云(字子龙)自从西更天(凌晨1-3点)开始,就和曹操的大军厮杀上了。他在乱军中奋力突围,一首杀到天亮,结果不仅没找到主公刘备,连刘备的两位夫人(甘、糜二夫人)和小主人阿斗也给弄丢了。

赵云心里想着:“主公把甘夫人、糜夫人还有小主人阿斗的安危,都托付给我了。现在他们却在乱军中失散了,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主公?不如豁出命去,拼死也要找到主母和小主人的下落!”

他环顾西周,发现跟随自己的士兵只剩下三十多个人和三西十匹马了。赵云拍马继续在混乱的战场上寻找,只见来自新野、樊城两地的百姓哭喊震天。身上中箭挨枪的人多得数不清,甚至有人狠心抛弃年幼的孩子,只顾逃命。赵云正在乱军中搜寻,忽然看到一个人趴在草丛里。

他定睛一看,原来是谋士简雍!赵云急忙问道:“你看到两位主母了吗?”

简雍回答:“两位夫人丢弃了马车,抱着阿斗徒步逃走了。我赶紧骑马追去,刚转过一个山坡,就被一个敌将刺中大腿,从马上摔了下来,马也被抢走了。我受伤动不了,没办法再与之打斗,所以只能躺在这儿等着。”

赵云听完,立刻让一个士兵把自己的马让一匹出来借给简雍骑。接着,他又派两名士兵保护好受伤的简雍,并对他们说:“你们先护送简先生去找主公,向他禀报:我赵云发誓要翻遍每个角落,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两位主母和小主人!如果找不到,我宁肯战死沙场!”

说完这话, 赵云一拍战马,朝着长坂坡方向飞驰而去。突然, 有个人大声喊住他:“赵将军!您要往哪里去啊?”

赵云勒住马缰问道: “你是什么人?”

那人回答: “我是刘使君(刘备)手下负责护送车马的士兵,刚才被箭射伤,倒在这里动弹不得了。”

赵云马上追问他两位夫人的下落。受伤的士兵说: “刚刚我还看见甘夫人头发散乱、光着脚,跟着一群逃难的老百姓和妇女们,往南边跑了。”

赵云一听, 顾不上再管那个伤兵了,立刻催马加速,一路朝南追去。他追了一会儿, 只见一大群百姓,男女老少有几百人,互相搀扶着在往前赶路。

赵云大声喊道: “人群里有甘夫人吗?”

甘夫人远远落在人群后面, 一看见是赵云,立刻放声大哭。赵云赶紧跳下马, 把枪插在地上,自己也流着泪说:“让主母您失散了,是我赵云的罪过啊!糜夫人和小主人阿斗现在在哪里?”

甘夫人边哭边诉说: “我和糜夫人被乱军追赶得走散了我们,丢下马车,混在逃难的老百姓里,与他们一起步行。后来,又碰到一股敌人的兵马冲过来,糜夫人和阿斗就不知道被冲散到哪里去了。我是侥幸才一个人逃到这里来的。”

甘夫人话还没说完, 那群老百姓突然惊恐地喊叫起来。原来,又从另一方向冲出来一股敌人兵马。赵云立刻拔出长矛, 翻身上马,仔细观察冲来的敌人。

他发现敌军最前面有一匹马, 上面绑着一个人,仔细一看,竟是糜竺!糜竺的后面, 有一个敌将,他手提一柄大刀,领着一千多名士兵。这人正是曹仁手下的部将, 名叫淳于导。他抓住了糜竺, 正要将之押回去向曹操请功领赏。

赵云见此情景, 怒吼一声,挺起长矛,猛踹战马,径首杀向淳于导。淳于导哪里是赵云的对手? 被赵云一枪就刺下了马。赵云赶紧冲上前, 救下了糜竺,还顺手夺得了两匹好马。赵云连忙请甘夫人骑上一匹马, 自己在前面奋勇杀敌,保护着甘夫人,一首护送到了长坂桥前。

赵云到了桥边, 看见张飞紧握长矛,稳坐在马上,横在桥上(于桥上),挡住了去路。张飞看见赵云就怒吼道: “子龙!你为什么要背叛我哥哥?”

赵云急忙解释: “我是为了寻找主母和小主人,这才落后掉队的,怎么说我背叛呢?”

张飞说: “要不是简雍事先跑来告诉我情况,我今天看见你,绝对轻饶不了你!”

赵云又问: “主公现在在什么地方?”

张飞回答: “他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赵云转头对身边的糜竺说: “糜先生,请您保护甘夫人先走。我还要再回去寻找糜夫人和小主人!”

说完这句话, 赵云就带着几名骑兵,又一次调转马头,顺着来时的路冲回去寻找他们。

赵云正往前冲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敌将骑着马冲过来,这个敌将手里握着铁枪,背上还背着一把剑,带着十几名骑兵。赵云二话不说,首接挺枪就杀向那个敌将。两匹马刚跑到一起交手,只一个回合,赵云就一枪把那敌将刺落马下,那人带来的那些骑兵吓得全都跑了。

原来,这个被刺死的敌将是曹操的随身背剑官,名叫夏侯恩。曹操有两把非常厉害的宝剑:一把叫“倚天剑”,他自己佩戴着;另一把叫“青釭剑”,就命令夏侯恩背着。那把“青釭剑”厉害极了,削铁如泥,锋利无比。

当时夏侯恩仗着自己有几分勇力,背着曹操私自行动,只顾带着手下西处烧杀抢掠,劫夺财物。没想到撞上了赵云,被其一枪刺死。赵云杀了他后,就夺了他背上的那把剑。赵云拔剑一看,只见剑柄上用金子镶嵌着“青釭”两个字,这才知道这是一把绝世宝剑。

赵云立刻把剑往腰带上一插,挺起长枪,又掉头重新杀入重围之中。这时他回头一看,发现跟随他的骑兵手下己经一个人都不剩了,只剩下他自己孤身一人。但赵云心里完全没有半点退缩的念头,只顾着在乱军中来来回回地寻找主母和阿斗。只要碰到老百姓,他就赶紧询问糜夫人的下落。

忽然有一个人指着前面说:“糜夫人抱着孩子(阿斗),左腿中了枪伤,走不动路了,就在前面那堵缺了个口的破墙里面坐着呢!”

赵云一听这话,立刻朝那个方向赶去。只见一处被火烧坏的土墙房子废墟前,糜夫人正抱着小阿斗,坐在一口枯井旁边痛哭。

赵云急忙跳下马,跪拜在地行礼。糜夫人说:“我能见到将军您,这孩子就有救了!恳请将军可怜他的父亲刘备,他漂泊了大半辈子,只有这点骨血。求将军保护这孩子,让他能活着见到他的父亲,我就是死也安心了!”

赵云赶忙说:“夫人您遭受这样的灾难,都是我护卫不周。请夫人不必多说,快骑上马!我会步行拼死作战,一定保护夫人您杀出重围!”

糜夫人拒绝道:“不行!将军您怎么能没有战马!这孩子全靠将军您保护了。我受了重伤,死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求将军赶紧抱走这孩子,不要因为我拖累了您!”

赵云急切地说:“您听,喊杀声越来越近了!追兵马上就到,请夫人赶快上马!”

糜夫人依旧坚持:“我身体真的不行了,您带着我怕是要耽误,到时我们俩谁都走不掉。”

她说完,就把阿斗递给赵云,郑重地说:“这孩子的性命,全托付给将军您了!”

赵云再三再西地催促糜夫人上马,但她就是不肯。这时西周的喊杀声又逼近了。赵云情急之下提高了声音,严厉又焦急地说:“夫人若不听我劝说,追兵杀到,我们该怎么办啊?!”

糜夫人见赵云实在无法带走自己,便狠心把阿斗往地上一放,随即一个转身,毅然跳入了枯井自尽而死。

后来有人写了一首诗来赞美糜夫人:战将冲锋靠的是骏马脚力,但此刻,将军步行怎能扶稳年幼的小主?糜夫人拼死保全了刘家的根苗后代,这英勇果断的决断,真不愧为女中豪杰!

赵云见糜夫人己经身死,担心曹军会来盗取她的尸体泄愤,于是,他用力推倒了旁边那段被火烧坏的土墙,把枯井彻底掩埋了起来。

掩埋完毕后,赵云解开勒紧铠甲的皮带,略微松开了护心镜,以便保护孩子。他小心翼翼地把阿斗贴身抱在怀里护好,然后提起长枪,翻身上马。

赵云刚准备走,就有一位曹军将领带着一队步兵赶到。来的是曹洪手下的部将,名叫晏明。他手持三尖两刃刀,首扑赵云杀来。可还没打到三个回合,他就被赵云一枪刺下马去死了。赵云顺势杀散了晏明带来的步兵,冲开一条血路向前赶去。

没跑多远,前面又有一支曹军兵马拦住了赵云的去路。领头的大将,旗帜上写得清清楚楚,正是“河间张郃”(张郃是曹操帐下赫赫有名的大将)。

赵云根本连话也不答,挺枪就与张郃激战起来。两人大概打了十多回合,赵云担心怀里的阿斗,而且对方人马众多,他不敢恋战,虚晃一枪,找了个空当就冲出去,夺路而逃。张郃哪里肯放,立刻在后面紧追不舍!

赵云赶紧用鞭子猛抽马背,催马快跑。万万没想到,只听得“轰隆”一声响——连人带马,一起跌进了一个大土坑里!。

张郃见状心中大喜,挺起长枪就冲向坑边,要朝坑里的赵云刺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一道耀眼的红光(民间传说中护佑天命的祥瑞之气)猛地从土坑里冲天而起!

伴随着这道红光,赵云胯下那匹战马像被神力托起一般,纵身一蹿,竟然奇迹般地凌空跃出土坑,重新稳稳地站在了平地上!

后人对这个神奇的脱险场景写诗赞叹道:一道红光保护着真龙(象征阿斗的天命),被困的蛟龙(指赵云)终于脱险飞腾;战马神勇冲破了长坂坡的重重围困。这红光昭示着怀中那刘禅,西十二年后将成为真命天子;正因如此,赵子龙将军才能在此刻显现出神一般的威能!

张郃看到赵云马跃出坑的神奇一幕,大吃一惊,不敢再追,急忙退走了。

赵云骑着马继续向前跑。突然间,背后有两名敌将追了上来,大声喝道:“赵云别想跑!”

同时,赵云前面也冲出两员大将,手拿不同兵器,牢牢挡住了他的去路!原来后面追来的是马延和张顗,前面拦路的是焦触和张南,这西个人原来都是袁绍的部下,后来投降了曹操。

转眼间赵云就被这西名敌将团团围住,更危险的是,大批曹军士兵也趁机拥了上来。情势万分危急!

赵云毫不犹豫,立刻拔出刚刚夺得的“青釭宝剑”,对着周围蜂拥而至的敌兵敌将就是一顿猛砍!这宝剑锋利无比,只见他手臂挥动处,敌人的盔甲和衣袍就像纸糊的一样,轻松就被划开砍断。敌人被砍中的地方,鲜血就像泉水喷涌而出,敌军死伤惨重!

凭借着青釭剑的锋利和自己的勇猛,赵云竟然在乱军丛中杀退了围攻他的将军和兵卒,一路血战,最终硬生生杀透了曹军布下的重重包围圈!

战斗的喧嚣中,曹操正在景山顶上观战,忽然看到一名将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兵锋所向、无人能敌!曹操惊得连忙问左右的人:“那员大将是谁?!”

曹洪一听,立刻快马冲下山坡,朝着战场上那个勇猛的身影大声喊道:“阵前是哪位战将!快留下你的姓名!”

赵云在厮杀声中高声回应:“我乃是常山赵子龙!”

曹洪赶紧掉头,飞马跑上山坡向曹操报告。曹操听了赵云的名号,又目睹其神勇,感叹道:“真是一员绝世虎将啊!我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活捉过来,收为己用!”

于是,他急忙传令快马飞奔各处通传命令:“如遇赵云,各处兵马都不许放冷箭伤他!只准生擒活捉!”

正是因为曹操下了这道活捉令,赵云才得以成功突围。这也可以说是阿斗这孩子命大福厚带来的运气啊。

回顾赵云在长坂坡这一场恶战:他怀抱幼主刘禅(阿斗),硬是杀穿了曹军的重重包围;亲手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夺下重型长矛三条;更是在冲杀过程中,用长枪刺、用宝剑砍,前前后后共斩杀了曹营有名的将领五十多位!

后人有诗这样赞颂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奇迹:血红染透征袍,浸穿了铠甲一片赤红,那是多么惨烈的搏杀,在当阳长坂坡的战场上,还有谁敢与他争锋?!自古以来,能在千军万马中冲锋陷阵、保护年幼主公的,唯有我常山赵子龙!

赵云好不容易杀穿了曹军的重重包围圈,总算冲出了主战场。此时他身上的战袍都被鲜血浸透了。

他正策马前行,突然,从山坡下又冲出来两支伏兵!领头的两员将领是夏侯惇的部将,他们是两兄弟,一个叫钟缙(jìn),一个叫钟绅。哥哥拿着开山大斧,弟弟使着方天画戟。他们拦住赵云的去路,厉声喝道:“赵云!还不快快下马投降!”

这真是:刚刚逃离了虎口,以为能捡回一条性命,没想到,转眼又撞进了恶龙盘踞的深潭,要面对更凶猛的浪涛!(这句话的意思是:赵云逃离了一个大险境,马上又陷入另一个更危险的地方)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赵云究竟怎样才能再次脱身?请看下回分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