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成了正阳门下韩春明

第113章:伦敦邂逅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我成了正阳门下韩春明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6044
更新时间:
2025-06-23

希思罗机场的入境大厅里,韩春明紧攥着护照和邀请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是他第一次踏出国门,周围全是陌生的西方面孔和听不懂的英式英语。

海关官员反复翻看他的材料,眉头越皱越紧。

"永昌隆?"官员指着邀请函上的公司名,"这个展商名单上没有。"

韩春明的心一沉,连忙解释:"明远商行是注册名,永昌隆是历史品牌..."他手忙脚乱地翻找补充材料,却因为紧张碰掉了公文包,文件散落一地。

一位亚裔模样的海关人员走过来帮忙捡拾,突然停在一张老照片前:"这是...伦敦唐人街?"

照片正是永昌隆1936年在Lisle Street的店面照。

这位姓陈的官员态度立刻友善起来,用带着粤语口音的英语帮忙解释,终于让韩春明顺利通关。

走出机场,伦敦阴冷的空气让韩春明打了个寒颤。

他按照指引找到机场大巴,一路上紧盯着窗外陌生的街景。

双层巴士、红色电话亭、左行的车流...一切都与广州截然不同。

酒店位于展览中心附近,房间狭小但干净。

韩春明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国际长途接通缓慢,母亲的声音透过杂音传来,显得格外遥远。

"妈,我到了,一切顺利。"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明天就去布展。"

挂断电话,韩春明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再次确认明天的流程。

商务英语培训学到的那些句子在脑海中回放,他轻声练习着产品介绍的发音。

次日清晨,韩春明早早来到展览中心。

他的展位在"世界传统食品"专区,位置不算显眼。

拆开托运来的展品箱时,他的手微微发抖——何老先生借出的古董茶具和方教授的样品箱都完好无损,但那些精心准备的宣传册在运输中受了潮,边角有些卷曲。

"需要帮忙吗?"隔壁展位的印度商人递来一块干布,"第一次参展?"

韩春明道谢接过,两人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起来。

这位叫拉吉的商人经营香料生意,也是首次参加国际展会。

共同的紧张感让两人很快熟络起来,拉吉还分享了几个布展小技巧。

展会正式开幕后,韩春明很快发现了问题。

大多数参观者匆匆走过他的展位,偶尔有人驻足,也只是好奇地看看那些古董茶具,对产品本身兴趣寥寥。

一上午过去,名片发出去不少,但实质性询盘几乎没有。

中午休息时,韩春明沮丧地发现,自己的英语在实际交流中远远不够用。

那些背熟的句子遇到带口音的快速英语,常常听得一知半解。

更糟的是,他精心准备的"商道即人道"理念,根本找不到机会阐述。

"你的茶,泡法不对。"

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说的是字正腔圆的中文。

韩春明转身,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穿着考究的西装,正皱眉看着他用来招待客人的茶具。

"乌龙茶要用沸水快冲,你这水温太低了。"

老者拿起茶壶掂了掂,"永昌隆的茶艺,方老板没教过你?"

韩春明心头一震:"您认识方世昌先生?"

"何止认识。"老者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名片,"我是永昌隆伦敦分号最后一任掌柜,姓周。"

这张1948年的名片上赫然印着"永昌隆进出口公司",地址正是Lisle Street 14B。

韩春明连忙请老人入座,重新按正确方法泡了壶茶。

周老先生啜了一口,眉头舒展:"这才像样。"

他环顾展位,目光在那些老物件上流连,"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永昌隆的标记重现。"

交谈中韩春明得知,周老先生今年己八十六岁,1949年后独自守着伦敦的分号,首到1965年被迫歇业。

这些年他一首保存着分号的账册和客户资料,就盼着有一天能物归原主。

"下午我带你去看看老铺面。"周老先生站起身,"现在还在,改成中餐馆了。"

下午展会结束后,周老先生如约在门口等候。

他带着韩春明乘坐地铁来到唐人街。

狭窄的街道两旁挂满红灯笼,中餐馆和杂货店的招牌鳞次栉比。

"到了,就是这里。"周老指着一家名为"岭南楼"的餐馆,"二楼就是当年的分号办公室。"

餐馆老板是位香港移民,听说来意后热情地邀请他们上楼参观。

狭窄的楼梯尽头,是一间堆满杂物的阁楼,但当年的红木柜台依然靠墙而立,上面"永昌隆"三个鎏金大字依稀可辨。

"我买下这栋楼时就听说有故事。"老板用粤语说,"一首没动这柜台,觉得有灵气。"

韩春明抚摸着斑驳的柜台表面,想象着当年中国商人在这里与各国客商洽谈的场景。

他取出相机,请老板帮忙在柜台前拍了张照片。

回到酒店,韩春明重新审视自己的参展策略。

周老先生的突然出现,给了他新的灵感。第二天一早,他彻底改变了展位布置:

正中央挂起放大后的永昌隆老照片,下方陈列着周老保存的账册复印件;

产品旁边放着新旧包装的对比图;

最显眼的位置摆着那张红木柜台的照片,旁边写着:"1936-1982,商道传承"。

这个改变立竿见影。

上午十点,一位银发绅士在展位前驻足良久,突然用流利的中文问道:"这些茶叶,真是永昌隆的传承?"

这位自称怀特爵士的老者,竟是方世昌当年的客户之一。

他回忆道,小时候随父亲到永昌隆采购,方老板总会送他一小包特制蜜饯。

"我父亲说,方是他见过最诚实的东方商人。"

怀特爵士掏出名片,"我在哈罗德百货有点股份,有兴趣谈谈吗?"

这个意外机遇让韩春明既兴奋又紧张。

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现在的产品和理念,特别强调了对方世昌经营哲学的传承。

"有意思。"怀特爵士仔细查看产品,"明天我带采购主管来详谈。

对了,"他指着宣传册,"这里有个小错误,'乌龙'的英文拼写少了个'L'。"

这个细节提醒让韩春明既感激又惭愧。

他连夜修改了所有英文材料,还请酒店前台帮忙复印了正确版本。

展会第三天,怀特爵士如约而至,还带来一位年轻女士。

"这是我孙女艾玛,"他介绍道,"在牛津读东方学,正好对你的文化理念感兴趣。"

艾玛金发碧眼,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她不仅帮忙翻译,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西方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故事性,你可以多讲讲这些老物件的来历。"

在艾玛的帮助下,韩春明与哈罗德百货的采购主管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方对永昌隆的历史传承很感兴趣,当场下了试订单,还邀请韩春明参加下个月的"精品食品节"。

展会最后一天,韩春明正在收拾展品,周老先生再次出现,手里拿着一个皮质账本。

"这个给你。"老人将账本递给韩春明,"是永昌隆在欧洲的客户名单,有些可能还在经营。"

账本内页密密麻麻记录着公司名称、联系人和采购偏好。

韩春明粗略翻看,发现客户遍布英法德荷等国,有些备注栏还写着"信用良好"或"付款及时"等评价。

"方老板常说,商誉比金子还贵重。"周老拍拍账本,"这些关系网,现在交给你了。"

离开伦敦前,韩春明特意去唐人街买了份礼物——一套印有永昌隆标记的复制茶具,准备送给周老先生作纪念。

当他来到老人告知的地址,却发现是一所养老院。

"周先生今早住院了。"护工告诉他,"年纪大了,心脏不太好。"

在医院洁白的病房里,周老先生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却依然保持着老派商人的体面。

看到韩春明带来的茶具,他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彩。

"好,好啊..."老人颤抖的手抚过茶具上的莲花标记,"方老板,我没辜负您的托付..."

韩春明在病床边坐了很久,听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着永昌隆在伦敦的往事。

临走时,护士递给他一个小信封:"周先生嘱咐交给你的。"

信封里是一把古旧的黄铜钥匙,和一张简短的纸条:"14B阁楼保险箱,永昌隆最后的秘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