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成了正阳门下韩春明

第112章:远航准备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我成了正阳门下韩春明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5156
更新时间:
2025-06-23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韩春明正伏案填写护照申请表。

钢笔尖在"出国事由"一栏悬停许久,最终写下"参加伦敦国际食品展览会"。

他反复检查表格,生怕填错任何一个细节——这是他第一次申请护照,听说审批过程相当严格。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是外贸局的李处长。

"韩同志,护照办得怎么样了?"李处长的声音透着关切,"伦敦那边又来确认你的参展信息了。"

韩春明如实汇报了进度,提到自己正在准备单位证明和邀请函翻译件。

"这样,"李处长沉吟片刻,"你把材料准备好,下午首接来局里一趟。

最近有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像你这种情况可以走绿色通道。"

这个好消息让韩春明精神一振。

他立刻整理好所有材料:营业执照复印件、外贸合同、伦敦展会的英文邀请函、以及何老先生提供的永昌隆历史证明。

为了保险起见,他还带上了《商报》的报道剪报和最近几个月的纳税证明。

下午两点,韩春明准时来到外贸局大楼。

李处长亲自带他去了出入境管理科,向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明远商行的情况。

"小韩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传统文化商品出口方面很有特色。"

李处长指着材料说,"这次伦敦展会,是我们省推荐的唯一一家民营企业。"

工作人员仔细审核了材料,特别对永昌隆的历史渊源感兴趣。

当看到1937年的商标注册证明时,一位年长的科长眼睛一亮:

"永昌隆?我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这家老字号。

抗战时期,他们宁可关门也不卖劣质货,很有骨气。"

这个意外的共鸣让审批过程顺利了许多。

韩春明不仅拿到了加急办理的承诺,还被引荐给了外贸局外事科的张科长。

"伦敦展位布置有方案了吗?"

张科长问道,递给韩春明一份《出国参展注意事项》手册,"展台设计很关键,要突出中国特色,又不能太土气。"

韩春明拿出准备好的设计草图:以莲花标记为核心,搭配简洁的中英文说明,背景采用岭南窗花元素。

张科长看后很满意,又提了几个实用建议。

"还有件事,"临走时张科长提醒道,"英国人对食品标准要求很严,你的茶叶和蜜饯要提前做好检验检疫。"

回到店里,韩春明立刻联系了省商检局。

工作人员告诉他,出口食品需要提供详细的成分说明和生产流程记录。

"特别是传统工艺产品,"电话那头的声音很严肃,"必须有完整的质量管控文件。"

这个要求让韩春明有些犯难。

明远商行的商品大多采购自小作坊,很多工艺都是口口相传,哪有什么书面记录?

他决定亲自走访几家主要供货商,帮他们建立简单的生产档案。

接下来的三天,韩春明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广州周边的乡镇。

在佛山的一家凉果厂,他手把手教老板记录原料来源和腌制时间;

在潮州的抽纱作坊,他请来懂英语的大学生帮忙翻译工艺说明;

最远跑到英德茶园,与茶农一起完善采摘和烘焙的流程记录。

这天傍晚,韩春明刚从乡下回来,发现何老先生和阿强在店门口等他。

两人身边堆着几个大木箱,散发着淡淡的樟木香。

"听说你要去伦敦?"何老先生拍着木箱说,"我翻出些老物件,可能用得上。"

打开木箱,韩春明惊讶地发现里面全是永昌隆的老物件:铜制的茶叶罐、象牙雕刻的秤杆、褪了色的锦旗...最珍贵的是一套完整的账本和往来信函,记录着1930年代的国际贸易细节。

"这些可以复制一份带去做展品,"何老先生说,"让外国人看看,中国老字号早就有国际视野。"

阿强则带来一个更实用的礼物——他自己设计的展台3D模型。

模型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展示结合,还预留了产品品尝区。

"我在学校图书馆查了资料,"阿强推了推眼镜,"西方展会最重视互动体验,光摆样品不够。"

三人讨论到深夜,确定了参展方案:主打"永昌隆纪念系列",突出"商道即人道"的理念,同时准备充足的试吃样品和英文宣传册。

第二天一早,韩春明接到中山大学马教授的电话,邀请他参加一个特别会议。

赶到中大历史系会议室,发现里面坐着几位陌生面孔。

"这位是省档案馆的刘主任,"马教授介绍道,"他们正在整理民国商业档案,恰好有永昌隆的完整记录。"

刘主任打开公文包,取出一叠复印件:"这是1936年永昌隆参加伦敦万国博览会的原始档案,包括展品清单和客户反馈。"

档案显示,永昌隆当年在伦敦引起了不小轰动,甚至收到过白金汉宫的订单。

最令人惊喜的是,档案末尾附有一张模糊的照片:伦敦分号的店面,门牌号清晰可见——"14B, Lisle Street"。

"这条街在唐人街附近,"马教授说,"说不定建筑还在。"

这个发现让韩春明激动不己。

如果能找到旧址,在同一个地点拍张照片带回来,对复兴老字号将是最好的宣传。

会议结束后,马教授单独留下韩春明:"学校想聘你当客座讲师,定期给学生讲讲商业实践,有兴趣吗?"

这个邀请出乎意料。韩春明谦虚地表示自己资历尚浅,马教授却笑了:"现在改革开放,正需要你这样的跨界人才。

不瞒你说,经济系也想请你呢!"

韩春明答应考虑。回到店里,他立刻给伦敦的展会主办方写了封信,询问Lisle Street的情况,并附上老照片复印件。

下午,韩春明正在整理参展样品,一个意外的访客推门而入——是方教授,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皮箱。

"听说你在准备伦敦之行?"方教授打开皮箱,"这是我伯父当年用过的样品箱,应该物尽其用。"

皮箱里整齐排列着各种小格子,专门为展示样品设计。

箱盖上烫金的"永昌隆"三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方教授还带来一本发黄的英文手册,《中国商品指南》,是方世昌当年为外国客户编写的。

"伯父常说,做生意要知己知彼。"

方教授指着手册说,"他专门研究过西方人的喜好,调整包装和说明。"

这个发现让韩春明豁然开朗。

他立即着手修改宣传材料,加入更多西方消费者关心的信息:茶叶的冲泡方法、蜜饯的保存期限、丝绸制品的洗涤建议...

晚上盘点时,韩春明发现参展准备工作己经完成大半:样品齐备、资料完善、流程清晰。

唯一担心的是语言问题——虽然英语进步不少,但与专业客户深入交流仍有困难。

正发愁时,电话铃声响起。是外贸局的张科长:"小韩啊,有个好消息。

省里组织出国前培训,专门有商务英语课程,我给你报了名。"

这个雪中送炭的安排让韩春明长舒一口气。

挂断电话,他翻开护照申请回执,上面的预计领取日期正好是出发前一周。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