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联盟东京办事处成立前夕,叶枫的电子邮箱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附件是一份扫描文件——2001年的商业合同,签约双方赫然是丹·威尔逊的精准农业公司与格雷戈里·斯通的生物技术实验室。
"这不可能......"叶枫放大文件细节,律师出身的安东尼奥立即确认签名真实无误。
合同内容令人震惊:两家公司曾共同开发转基因种子检测技术,并约定专利共享。这与威尔逊现在倡导的开源理念背道而驰。
邮件没有正文,只有一行神秘标题:"问问丹关于'金色大米'的事。"
东京之行被迫推迟。联盟紧急会议上,威尔逊面对质问,面色出奇地平静。
"是的,我们合作过,"他坦然承认,"正是那次经历让我转变了立场。"
原来,2003年斯通单方面将合作技术申请专利,并用于起诉东南亚农民"非法种植"。
威尔逊虽赢得法律诉讼,但目睹的农业垄断乱象让他深受震撼,最终选择隐退反思。
"人是会改变的,"威尔逊的声音带着岁月的重量,"就像土地需要轮作,思想也需要更新。"
这个解释暂时平息了风波,但叶枫注意到一个细节——威尔逊始终没提"金色大米"是什么。
与此同时,东京方面传来更紧迫的消息:三井物产突然要求亚太总部拥有技术审核权,这相当于变相控制开源标准。
更可疑的是,他们推荐的日方负责人山本健太郎,曾被曝与斯通有过商业往来。
"商业间谍?"伊丽莎白翻查着山本的资料,"还是专利联盟的卧底?"
联盟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一边是灵魂人物的过往污点,一边是重要合作伙伴的可疑举动。
叶枫决定兵分两路:威尔逊继续游说国会反对出口管制;自己则亲赴日本查明真相。
东京羽田机场的会面室里,山本健太郎的举止完美得近乎刻意。
这位西十出头的商界精英,西装革履,英语流利,对答如流地解释审核权只是"流程需要"。
"三井尊重开源精神,"山本推了推金丝眼镜,"但亚洲市场特殊,需要本土化适配。"
谈话间,叶枫注意到山本的手机屏保——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与普通日本稻田的青绿色调截然不同。
联想到"金色大米"的线索,他故意提起东南亚农业,山本的瞳孔瞬间收缩。
当晚,叶枫通过农业部的老同学,查到一条关键信息:山本曾参与日本政府"粮食安全特别项目",主攻方向正是转基因金色大米。
谜团逐渐清晰。
三井物产表面支持开源,实则想借机获取传统农业技术,用于其转基因作物推广。而山本与斯通的联系,很可能是专利联盟布下的暗棋。
"我们必须反击,但不能硬碰硬,"视频会议上,威尔逊提出一个巧妙策略,"用他们自己的规则打败他们。"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开源认证体系"——任何使用联盟技术的企业,必须公开其衍生成果。
这相当于在商业机密墙上凿开一扇窗,既不妨碍创新,又防止技术垄断。
东京记者会上,叶枫高调宣布这一决定,并暗示己知某些成员"双重身份"。
山本当场脸色煞白,第二天就以"个人原因"辞职。三井物产迅速换将,新代表明确表示尊重联盟规则。
首战告捷,但更大的风暴接踵而至。
《华尔街日报》突然爆料,称威尔逊当年与斯通的合作涉及"不当技术转移",导致美国政府某项机密农业技术外流。
"纯属污蔑!"威尔逊罕见地失态,"那项技术本来就是公立大学成果,我们合法授权!"
尽管迅速发表声明澄清,但舆论己经发酵。
联盟三位企业成员宣布暂停参与,国会听证会也被临时取消。
最糟的是,专利联盟趁机推出"安全开源"计划,吸引了不少观望者。
"我们需要决定性证据,"安东尼奥彻夜研究法律文件,"证明威尔逊没有不当行为。"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角落。霍恩在整理养蜂档案时,偶然发现2003年《科学》杂志的读者来信——威尔逊曾公开批评农业专利滥用,并呼吁建立"农业知识共享库"。这比他宣称的转变时间点早得多。
"他一首在践行开源理念,"伊丽莎白兴奋地说,"只是以前没用这个词!"
威尔逊的公众形象瞬间反转,从"变节者"变成"先知"。
更妙的是,媒体深挖下,斯通的黑历史反而曝光——他公司研发的"抗旱玉米"实际剽窃自墨西哥农民的传统品种。
舆论战胜利之际,农场却收到农业部通知:因"技术安全审查",所有开源平台上的美国农业技术暂时禁止出口。这道行政命令精准打击了联盟的命脉。
"斯通在华盛顿的人脉起作用了,"威尔逊苦笑,"但我知道谁能帮我们。"
他带着叶枫飞往爱荷华州,拜访了一位退休的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
老人听完陈述,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的平台真的能帮助小农场主吗?"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拿起电话拨通了现任农业部长的私人号码。
三天后,出口禁令被修订为"个案审查",核心开源技术重获自由。
回到加州时,农场正值秋收最忙时节。
金冠苹果压弯枝头,工人们忙着采摘;肥料厂满负荷运转,满足欧洲和亚洲的订单;开源平台上,新技术模块以每天十几个的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