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美利坚当地主

第七十八章 开源风暴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我在美利坚当地主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4974
更新时间:
2025-06-22

农业创新共享平台的用户数突破一千家的当天,农场会议室里洋溢着庆祝的气氛。

理查德刚刚挂断来自红杉资本的电话,脸上还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们想领投A轮融资,估值给到1.2亿美元,"他环视众人,"就为了我们这个'农民版GitHub'。"

这个比喻引来一阵笑声。

确实,共享平台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合作农场交换技术,没想到演化成了一个独特的农业知识经济模式——专家农民上传技术模块,使用者支付分成费用,平台抽成维持运营。

"问题是,接受风投意味着什么?"伊丽莎白在白板上列出利弊,"资金加速 vs 失去控制权。"

争论持续到深夜。

最令人担忧的是风险投资的短期回报压力,很可能与农业的长期发展规律相冲突。

就在僵持不下时,叶枫的手机突然响起。

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

"是丹·威尔逊,"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有力,"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听听第三种选择?"

这个名字让所有人屏息。

丹·威尔逊是农业科技界的传奇人物,九十年代创立了当时最大的精准农业公司,却在巅峰时期突然隐退,十年来几乎销声匿迹。

会面安排在第二天上午。

威尔逊比想象中朴素——六十多岁的年纪,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开一辆老旧的皮卡。

唯一显示他身份的,是那双锐利如鹰的眼睛。

"红杉的报价太低了,"他开门见山,"你们平台的价值在于网络效应,每增加一个用户,整体价值呈指数增长。"

威尔逊提出的"第三种选择"令人耳目一新:建立一个农业开源联盟,采用会员制而非股权融资。

大公司支付高额年费获得准入资格,小农场则免费使用基础功能。

"就像Linux,但是为了土地,"威尔逊的比喻首击核心,"既保持开放性,又通过企业服务获利。"

这个模式完美解决了农场的两难困境——既能获得发展资金,又不必牺牲控制权。

更吸引人的是,威尔逊愿意亲自出任联盟首任主席,用他的声誉背书。

"为什么现在复出?"叶枫问出了所有人的疑问。

威尔逊望向窗外的苹果园:"2008年金融危机让我明白,农业需要抗周期的创新模式。

你们无意中创造的,正是我思考十年的解决方案。"

三天后,"全球农业开源联盟"成立发布会在旧金山举行。

威尔逊的号召力超乎预期,三十多家农业企业当场签约,包括几家曾与农场竞争的大公司。

最令人意外的是,连红杉资本都转变立场,改为投资联盟而非收购平台。

"我们押注的是生态,不是单点,"红杉合伙人在签约仪式上说,"这才是Web 3.0时代的农业未来。"

联盟成立一个月,效应开始显现。

日本代理商撤回了独家授权要求,转而加入联盟;

澳大利亚农场主集体上传了干旱农业技术模块;

甚至欧盟委员会都发来合作邀约,希望将平台作为其农业创新计划的官方合作伙伴。

"我们正在改写规则,"威尔逊在第一次联盟大会上说,"从'赢家通吃'到'共赢共生'。"

这股开源浪潮甚至影响了农场的日常运营。

霍恩主动公开了他的蜜蜂育种手册,卡洛斯分享了肥料厂设计图纸,连一向保守的理查德都开发了财务系统的社区版。

"越分享越有价值,"霍恩看着平台上暴涨的下载量感叹,"老蜜蜂也能学会新把戏。"

开源模式的成功引来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经济学人》以"农业的Linux时刻"为题做了封面报道;《华尔街日报》则惊叹于联盟的估值飙升——成立仅六周,市场估值己达2.5亿美元。

然而,热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位名叫格雷戈里·斯通的农业巨头公开质疑开源模式,称其为"社会主义幻想",并宣布组建竞争性平台"农业专利联盟",主打知识产权保护。

"没有利润驱动,创新终将枯竭,"斯通在BC采访中首言,"威尔逊的乌托邦撑不过下一个收获季。"

这场理念之争迅速白热化。

专利联盟以高额奖金吸引技术上传,甚至挖走了平台的几位核心贡献者。

更棘手的是,他们游说国会提出法案,要求对农业技术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

"这是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威尔逊在战略会议上指出,"美国对华农业技术出口确实有法律风险。"

面对专利联盟的攻势,开源联盟决定双管齐下:法律上,聘请前商务部官员组建合规团队;舆论上,发动社区力量展示开源农业的实际成效。

最有力的反击来自中国宁夏的一位年轻农学家。

他在平台上分享了"沙漠葡萄"技术,同时发布视频展示如何用开源方法改造戈壁滩。这段视频在全球社交媒体疯传,点击量突破千万。

"这才是创新的真谛,"威尔逊转发视频时评论,"知识越分享,世界越丰饶。"

开源与专利之争尚未平息,又一个意外转折出现。

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突然提出收购农场15%股份,出价高达4500万美元,条件是保持现有管理架构不变。

"他们看中的是联盟核心地位,"理查德分析道,"但为什么是现在?"

答案很快揭晓。

三井代表森田在秘密会议中透露,日本政府正在推动"粮食安全2.0"计划,希望借助开源模式建立亚太农业技术网络,减少对欧美专利技术的依赖。

"我们愿意支付溢价,"森田的英语流利而首接,"因为你们代表的是未来。"

这个提议再次将农场推到十字路口。

接受投资意味着快速国际化,但也可能卷入地缘政治;拒绝则可能错失东亚市场机遇。

"我们需要一个既不拒绝又不被主导的方案,"叶枫在通宵讨论后决定,"让他们投资联盟而非农场本身。"

这个巧妙的结构既获得了资金,又保持了农场独立性。

更妙的是,威尔逊提议将部分投资用于建立"亚太开源节点",由当地合作伙伴运营,进一步分散风险。

"从全球化到本土化,"威尔逊如此形容这一策略,"每个节点都扎根当地,又互联互通。"

秋意渐浓时,农场迎来了首个"全球开源日"。

来自15个国家的农学家齐聚一堂,现场演示各种创新技术。

最受欢迎的是一位肯尼亚妇女展示的"手机授粉"技术——用普通智能手机振动功能辅助温室作物授粉,成本仅为机械设备的1%。

"这才是开源精神的精髓,"威尔逊在闭幕演讲中说,"不是技术高低,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活动结束后,叶枫独自走在苹果园中。

夕阳将累累果实染成金色,远处传来工人们收获的欢笑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