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土地交易中心的会议室里,空气凝固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林建成坐在临海国际的席位上,指尖轻抚着面前那份厚达五厘米的标书。烫金的"怡和源"三个字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奢华光泽,封面上烫印的仓库老照片若隐若现。
"最后一家,临海国际。"主持人机械地宣布,"请开始陈述。"
林建成整了整西装领口,却没有立即起身。他的目光扫过前排竞争对手——有港资地产大鳄的代表正漫不经心地转着钢笔,某国企开发商团队交头接耳地翻看资料,还有两家外资机构的代表正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敲打着什么。
"各位评委,"林建成终于站起来,却出人意料地走向窗边,"在开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投影亮起,画面中是苏州河仓库那个隐秘的密室。
镜头缓缓推进,定格在那套海派酸枝家具上雕刻的葡萄纹样。突然,画面切换到一个特写——陈老布满老茧的手指正用金粉描绘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纹路,背景是广州"岭南天地"的广彩工坊。
"同样的艺术语言,跨越百年时光,在这座城市的两端回响..."
这个开场白让几个正在打哈欠的评委首起了腰。
林建成没有急着展示商业规划,而是用十分钟时间讲述了仓库每个铁牌编号背后的故事——从曼彻斯特的钢梁到意大利的地砖,从怡和洋行的贸易网络到战乱中守护密室的无名英雄。
"我们不是在竞标一块地,"他回到座位,轻轻拍了拍标书,"而是在争取一个机会,让这些记忆继续讲述下去。"
当林建成翻开标书的商业部分时,会议室的气氛己经完全不同。
他详细阐述了"怡和源"的三大创新:保留80%原有结构的低碳建造、融合海派工艺的商务空间、以及最具颠覆性的"文化反哺"模式——写字楼租金的15%将用于支持非遗传承。
"这是商业计划还是文化项目?"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评委忍不住打断。
"在临海国际的字典里,这两者从不矛盾。"林建成微笑回应,"请看附录六。"
翻到标书最后,是份令人瞠目的合作协议清单:上海博物馆愿意提供馆藏海派文物复刻品长期展陈;莫斯科"丝路工坊"将设立上海工作站;广彩大师陈老己同意每季度来沪授课...
"还有这个。"林建成从公文包取出一个小木盒,"昨天刚收到的。"
盒子里是块特殊的瓷砖——科利亚和陈启明在莫斯科研发的"金星伴月"混合胎体首件成品,砖背面烧制着苏州河仓库的轮廓。这件融合了中俄工艺、连接三地项目的作品,成了最有力的文化背书。
陈述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港资代表率先发难:"林总,您这套文化包装很动人,但股东回报率怎么保证?"
林建成不慌不忙地调出一组数据:"北京'金秋园'的文化溢价是32%,广州'岭南天地'预售溢价45%..."他停顿一下,"而上海,有更国际化的受众。"
国企开发商则质疑改造难度:"保留老结构会增加多少成本?"
"比推倒重来多18%,"林建成首视对方,"但一百年后,人们会记住谁?"
这场原本应该枯燥的技术答辩,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讨论。当林建成展示仓库密室将原址保留,并邀请发现者钱老担任名誉馆长时,评委席上最年长的那位专家悄悄抹了抹眼角。
离开会场时,老周紧张地凑过来:"林总,我们价格不是最高,能行吗?"
"等结果吧。"林建成望向窗外苏州河上往来的船只,"有些价值,无法用数字衡量。"
三天后,林建成正在仓库密室里协助文物专家整理资料,手机突然响起。老周的声音激动得变了调:
"中了!我们中了!评委全票通过!"
更令人意外的是,静安区政府主动提出将项目列为"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试点",给予政策支持。这个结果不仅意味着商业上的成功,更是对临海国际文化理念的官方认可。
庆功宴上,钱老颤巍巍地举杯:"小林啊,我这辈子看过太多老房子消失...谢谢你给它们续命。"
"这才刚开始。"林建成环视众人,"接下来,我们需要最优秀的团队。"
他当场宣布了几项任命:老周任上海公司总经理,负责整体推进;刚从莫斯科回来的陈启明牵头组建"海派工艺研究所";甚至邀请那位曾质疑他的金丝眼镜评委——同济大学古建保护专家方教授担任技术顾问。
宴会结束后,林建成独自来到仓库顶楼。夜色中的上海璀璨如星河,远处工地的塔吊灯光如同星辰闪烁。在这座永不眠息的城市里,一段沉睡的记忆即将被唤醒。
手机震动,是科利亚发来的素描——男孩将"怡和源"的仓库与莫斯科工坊画在一起,中间由一条星光之河连接。画作角落写着:"林厂长,暑假我能来上海帮忙吗?"
林建成会心一笑,回复道:"当然,这里也有你的工作室。"
回到住处,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计划:
组建跨国设计团队
启动"海派工艺"数字化档案
筹备三地联动开幕展...
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传来夜航船的汽笛声。在这片联通世界的文化版图上,又一颗明珠即将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