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广州,潮湿闷热。林建成站在珠江新城的一片荒地上,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天河体育中心。
脚下这片杂草丛生的鱼塘和农田,在前世的记忆中将成为华南最繁华的CBD,而此刻却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
"林总,测量完了。"戴着草帽的勘测员小跑过来,递上一卷图纸,"地块比预想的更平整,地基条件很好。"
林建成展开图纸,在热浪中眯起眼睛。
这块占地两百亩的荒地,将被打造成"岭南天地"——广州首个融合广府文化的高端综合体,包含别墅区、写字楼和商业步行街。
"林生,"广州分公司的负责人老黄擦了擦汗,"市规划局刚来电,问我们是不是真要保留那几棵老榕树..."
"当然。"林建成指向不远处几棵盘根错节的古树,"这些是地块的灵魂,一棵都不能少。"
正说着,大哥大铃声刺破闷热的空气。北京来电,"金秋园"二期即将交付,业主们自发组织了"非遗文化节",邀请塔季扬娜从莫斯科回来授课。
"告诉组委会,"林建成对着话筒说,"我会协调塔季扬娜女士的行程。另外,联系央视做个专题报道。"
挂断电话,一辆黑色奥迪缓缓驶来。广州市建委的刘主任下车,身后跟着几位戴安全帽的工程师。
"林老板!这么热的天还亲自督阵?"刘主任热情地握手,"设计方案我们研究过了,很有创意!"
一行人来到临时搭建的工棚。林建成亲自讲解规划理念——别墅区借鉴西关大屋的"三间两廊"格局,但融入现代居住功能;写字楼则提取骑楼元素,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商务空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广府文化广场",将常年举办非遗展示和工艺市集。
"这个水景设计..."刘主任指着图纸中央的蜿蜒水系,"灵感来自荔枝湾?"
"没错。"林建成微笑,"我们专门请教了荔湾的老船工,复原传统水系走向。"
这个细节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在90年代初的广州,房地产开发还停留在"盖楼卖钱"的粗放阶段,如此注重文化传承的项目实属罕见。
"有个问题。"一位工程师推了推眼镜,"您规划的别墅面积都在300平以上,单价定多少?"
"每平米8888元起。"
这个数字让工棚里瞬间安静。1993年的广州,高端住宅均价才3000元左右。
"是不是...太高了?"刘主任委婉地问。
"刘主任,"林建成翻开市场调研报告,"香港回归在即,穗港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个项目,瞄准的是未来五年的需求。"
他进一步解释:别墅区将引入"金秋园"的物业服务,包括非遗课程、私人博物馆定制等高端文化配套;写字楼则主打"广府文化商务空间",吸引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入驻。
"有意思!"刘主任眼前一亮,"我这就向市里汇报,争取政策支持!"
送走官员们,林建成来到地块边缘的老榕树下。
浓密的树荫带来难得的清凉,树根处还残留着几块断碑,隐约可见"光绪年间"的字样。前世记忆中,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树,大多在开潮中被砍伐殆尽。
"林总!"老黄匆匆跑来,"有位自称是冼村长的人要见您!"
来人是附近冼村的老人,听说开发商要保留古树,特意带着族谱前来。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这几棵榕树是光绪年间冼氏先祖所植,树下曾是全村议事的场所。
"林老板,"老人用蹩脚的普通话恳求,"能不能...在树下立块碑?让后人知道根在哪里..."
"不止立碑。"林建成当即承诺,"我们会在树下复原议事亭,作为社区公共空间。"
这个决定让老人热泪盈眶,当即表示要说服村民支持项目。在拆迁矛盾频发的90年代,这种文化尊重的姿态弥足珍贵。
傍晚回到白天鹅宾馆,林建成刚冲完凉,电话铃声就急促响起。莫斯科来电,"丝路工坊"首期工程竣工,俄方希望他参加下月的开幕仪式。
"塔季扬娜女士己经准备好了刺绣展,"秘书补充道,"科利亚也从列宾美院请假回来帮忙。"
想到那个金发男孩,林建成嘴角不自觉上扬。自从去圣彼得堡求学,科利亚每月都会寄来素描本,记录艺术成长的点点滴滴。
"安排行程吧。对了,联系冬宫,看能否借展几件中国文物..."
正说着,另一部电话响起。是上海分公司紧急汇报:"浦江记忆"示范楼施工遇到难题——徐家老洋房保留的彩绘玻璃在安装时破裂了三块。
"停工!"林建成厉声命令,"立即联系故宫的修复专家!"
挂断电话,他疲惫地揉着太阳穴。三地项目同时推进,每个细节都关乎文化传承的成败,丝毫马虎不得。
次日清晨,林建成来到荔湾湖公园,拜访隐居在此的广彩大师陈老。
这位七旬老人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听说"岭南天地"要设广彩工坊,破例答应出山指导。
"后生仔,"陈老用浓重的粤语说道,"家阵后生边个仲学呢D老古董啊?"(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老古董?)
"陈伯,您看这个。"林建成取出科利亚从列宾美院寄来的作品——一幅融合广彩与俄罗斯珐琅的画作。
老人戴上老花镜,突然瞪大眼睛:"咦?呢个金发仔...识货喔!"(这个金发小子...懂行啊!)
原来科利亚在冬宫看到类似广彩的藏品后,特意研究了两种工艺的异同。这种跨文化的敏锐,让陈老深受触动。
"好!我教!"老人拍案而起,"不过要带埋个孙来学!"(但要带我孙子一起学!)
这个意外收获让林建成喜出望外。陈老的孙子陈启明是美院高材生,若能继承家学,广彩技艺将后继有人。
中午,林建成在泮溪酒家宴请广州文化界人士。席间,他展示了"岭南天地"的文化规划,特别是邀请陈老组建广彩工坊的消息,引来一片赞叹。
"林生,"《羊城晚报》总编辑举起酒杯,"你这个项目,给广州文化界打了强心针!"
酒过三巡,一位白发老者悄悄将林建成拉到一旁。这位自称是西关梁氏后人的老先生,从怀中取出一卷发黄的设计图:
"我祖上是做酸枝家具的...这是当年十三行的铺面图纸...不知对你有无用?"
图纸上详细绘制了传统西关商铺的格局,尤其是独特的"前店后坊"空间序列。这份意外收获,为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提供了珍贵参考。
"梁伯,"林建成郑重接过图纸,"您的家族历史,会成为'岭南天地'的一部分。"
一周后,林建成飞往上海,亲自督导徐家老洋房的彩绘玻璃修复。
故宫专家采用传统工艺,成功复原了破损部分。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清理过程中,工人在阁楼夹层发现了徐老祖父留下的日记本,详细记录了当年从法国订购彩绘玻璃的经过。
"林老板,"卧病在床的徐老颤抖地翻看日记复印件,"这些文字...比玻璃更珍贵..."
回到广州,"岭南天地"的开工仪式筹备就绪。林建成特意邀请冼村长和陈老共同执铲,象征项目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仪式当天,广州市领导悉数到场,媒体长枪短炮对准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开发项目。
"岭南天地不仅是一个楼盘,"林建成在致辞中强调,"更是对广府文化的当代诠释。"
发布会后,刘主任悄悄透露:市里决定将项目列为"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给予地价优惠和政策支持。
"林老板,"他意味深长地说,"香港回归在即,广州需要这样的文化自信。"
这个政治信号让林建成意识到,项目己经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展现城市软实力的窗口。
他立即调整方案,在写字楼增设"粤港澳文化创新中心",为回归后的文化交流预留空间。
傍晚,林建成站在珠江边,望着对岸隐约的灯火。大哥大铃声响起,是科利亚从圣彼得堡打来的:
"林厂长!我的作品入选了学院展!是广彩与圣像画的融合!"
男孩兴奋的声音里,林建成听到了文化交融的美妙回响。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从北京的"金秋园"到莫斯科的"丝路工坊",从上海的"浦江记忆"到广州的"岭南天地",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版图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