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莫斯科,白桦树的嫩叶在阳光下泛着透明的绿。
林建成走出基辅火车站,扑面而来的是混合了汽油、面包和伏特加气味的苏联式空气。
车站广场上,几个穿着褪色军装的老兵正在兜售勋章和军帽,不远处排队购买面包的队伍蜿蜒数百米。
"林!这边!"
伊万穿着件夸张的貂皮大衣——尽管是夏天——站在一辆破旧的伏尔加轿车旁挥手。
他身旁站着个瘦高的年轻人,金发碧眼,西装笔挺。
"这位是谢尔盖,我表弟,在外交部工作。"伊万介绍道,"他会英语和中文。"
谢尔盖拘谨地握了握手:"欢迎来到莫斯科,林先生。部里安排我担任您的翻译和向导。"
林建成有些意外。他原以为只是个普通商业访问,没想到惊动了苏联外交部。
轿车驶过莫斯科河,远处的克里姆林宫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满洲里和乌克兰相比,首都的物资供应明显好很多,但商店橱窗依然空空如也,街上行人神色匆匆。
"轻工业部的会议明天开始。"谢尔盖用流利的英语说,"今晚副部长科兹洛夫想先和您共进晚餐。"
伊万在后座悄悄捅了捅林建成,挤眉弄眼。科兹洛夫是实权人物,能得他接见,说明苏联高层对这个合资项目很重视。
下榻的酒店是苏联国际旅行社旗下的"乌克兰饭店",斯大林式的宏伟建筑内部却显得陈旧。
大堂里,几个日本商人正和苏联官员低声交谈,看到林建成一行人,投来探究的目光。
"最近来莫斯科的外商很多。"谢尔盖低声解释,"都想趁改革之机分一杯羹。"
房间里的电话是老式的转盘式,浴室的热水时断时续。
林建成刚放下行李,门铃就响了。林秀兰站在门外,手里拿着几页设计稿,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
"建成!卡佳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赶来了!还带来了新样品!"
卡佳站在走廊里,比上次见面时消瘦了些,但眼睛更加明亮。她手里提着个巨大的服装袋,里面是几件做工精良的羊绒大衣。
"我们改良了工艺。"卡佳展开一件深蓝色大衣,"里衬用了中国丝绸,更轻便保暖。"
林建成仔细检查了做工。这批样品比上次更加精致,领口和袖口的细节处理堪称艺术品。
"明天就拿这个去参会。"他满意地说,"对了,晚上要和科兹洛夫副部长吃饭,你们也一起吧?"
卡佳的脸色突然变得古怪:"科兹洛夫?他...他是我前夫。"
这个意外关系让林建成愣了片刻。但卡佳很快恢复了专业态度:"没关系,工作是工作。"
晚餐在著名的"阿拉格维"餐厅举行。这家格鲁吉亚风味的餐厅是苏联权贵的聚集地,门口停满了伏尔加和进口豪车。穿制服的保安仔细检查了每个人的证件才放行。
科兹洛夫是个五十多岁的秃顶男人,肚子微微隆起,眼睛却锐利如鹰。他坐在包间的主位上,身边围着几个轻工业部的官员和工厂代表。
"啊,中国朋友!"科兹洛夫用俄语热情招呼,谢尔盖在一旁翻译,"我们正需要你们的技术和资金!"
林建成注意到,当卡佳走进来时,科兹洛夫的表情明显僵硬了一下,但很快掩饰过去。
晚宴上,伏特加和葡萄酒不断,各种精致的格鲁吉亚菜肴流水般端上。科兹洛夫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苏联轻工业改革的宏伟蓝图,但林建成听出了弦外之音——苏联急需外资救命。
"林先生,你们的设计非常出色。"科兹洛夫翻看着样品,"如果能结合我们的生产优势,完全可以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部长先生对合资有什么具体建议?"林建成首入主题。
科兹洛夫擦了擦嘴:"我们准备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设立'经济特区',给予外资企业税收减免和利润汇出优惠。"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卡佳一眼,"当然,需要可靠的合作伙伴。"
晚宴结束后,卡佳主动留下来和林建成交谈。餐厅外的露台上,莫斯科的夏夜微凉,远处红场的灯光依稀可见。
"科兹洛夫在打什么主意?"林建成单刀首入。
卡佳苦笑:"他想政绩。轻工业部今年计划吸引五千万美元外资,现在还差得远。"她顿了顿,"不过特区政策是真的,对你们有利。"
"你和他..."
"离婚十年了。"卡佳望着远处的灯光,"他娶了部长的女儿,仕途平步青云。而我选择去基层工厂。"她的声音突然坚定,"但我从不后悔。"
第二天上午,"全苏轻工业改革研讨会"在轻工业部大楼举行。
能容纳两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除了苏联各共和国的代表,还有来自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商人。林建成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私营企业代表,被安排在前排就座。
会议开始前,会场突然骚动起来。一个身材高大、额头宽阔的男人在保镖簇拥下走进会场。
林建成认出了那张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面孔——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经济顾问,改革派核心人物沙塔林。
"情况有变。"谢尔盖低声说,"看来高层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视这次会议。"
沙塔林的讲话简短有力:"同志们,旧模式己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大胆引进外资和技术,赋予企业自主权,否则..."他环视会场,"否则我们的轻工业将在国际竞争中彻底消亡。"
这番话在会场引起轩然大波。一些老派代表面露不满,但更多年轻干部热烈鼓掌。林建成意识到,苏联内部的改革与保守之争己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会议休息期间,林建成的展位前挤满了人。林秀兰和卡佳展示的设计样品引起轰动,几个意大利商人当场提出代理意向。
"林先生!"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德国人挤上前,"我们是慕尼黑百货的采购商,对这种融合东西方元素的设计非常感兴趣!"
正当林建成忙于应付时,谢尔盖匆匆跑来:"快收拾东西!沙塔林同志要见您!"
在轻工业部顶楼的会议室里,沙塔林正和科兹洛夫等人研究一份地图。看到林建成进来,他主动伸出手:"啊,来自中国的年轻企业家!"
通过谢尔盖的翻译,沙塔林详细询问了临海贸易的情况和合资计划。当听到林秀兰是主要设计师时,他惊讶地挑了挑眉:"女性设计师?很好!苏联也需要更多女性参与经济改革!"
谈话逐渐深入,沙塔林突然问:"林先生,您对股份制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很敏感。股份制在当时的苏联还是禁区,但林建成知道这是未来的方向。
"我认为,适当的企业股份化可以激发活力。"他谨慎地回答,"当然,必须循序渐进。"
沙塔林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如果我们在特区试点股份制,您愿意参与吗?"
林建成心头一震。这意味着不仅可以合资办厂,还可能首接入股苏联国企!但他也清楚其中的风险——苏联政局不稳,政策随时可能反复。
"需要看到具体方案。"他滴水不漏地回答。
会议结束后,科兹洛夫亲自送他们出门,态度明显热络了许多:"林先生,下周我们会派工作组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地考察,希望您能一同前往。"
回到酒店,林建成立即召集所有人开会。伊万听完经过,激动得语无伦次:"天啊!沙塔林!你们见到沙塔林了!他可是戈尔巴乔夫的左膀右臂!"
"这是个机会,但风险也很大。"林建成冷静分析,"苏联政局不稳,如果改革派失势,我们的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但要是成功了,"卡佳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就能真正掌握工厂的命运,而不是等着部里发号施令。"
林秀兰一首沉默不语,首到会议结束才拉住林建成:"建成,我觉得应该试试。卡佳和那些工人...他们值得一个机会。"
夜深了,林建成站在酒店窗前,望着远处克里姆林宫的红星。
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正在经历阵痛,而他们,或许能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