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开始建立世家

第75章 刘弗陵早逝

加入书架
书名:
从大秦开始建立世家
作者:
志才先生
本章字数:
3702
更新时间:
2025-07-06

元平元年春,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压抑的阴云之下。未央宫椒房殿内,铜炉中龙脑香的烟雾袅袅升腾,却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药石苦涩。刘弗陵斜倚在绣着云纹的锦榻上,苍白的手指无力地抓着褪色的龙袍,耳畔传来太医令颤抖的回禀:“陛下风寒入体,积劳成疾,臣等......臣等己尽力......”

窗外,细雨无声地打在青瓦上,宛如天地同悲。这位八岁登基、力挽狂澜的少年天子,在霍光辅佐下推行新政,平叛乱、安西域,本该大展宏图的人生,却在二十一岁这年走到尽头。他望着案头那柄金错刀——霍光平定上官桀之乱后归还的信物,刀鞘上的饕餮纹依旧狰狞,却再也映不出他曾经清亮的眼眸。

“霍......霍将军......”刘弗陵气若游丝,唤来守在寝宫外的霍光。这位两鬓斑白的托孤重臣疾步而入,见皇帝虚弱模样,眼眶瞬间泛红。十二年前,他也曾这般跪在武帝病榻前,接过托孤遗诏;如今,竟又要面对少主凋零的惨状。

“朕......无子嗣......”刘弗陵费力地握住霍光的手,“大汉江山,托付于卿......”话音未落,便永远闭上了双眼。椒房殿内,宫女们压抑的哭声瞬间爆发,而霍光却仿佛被钉在原地,望着少年天子逐渐冰冷的面容,恍惚间回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清晨——八岁的刘弗陵踩着满地积雪,仰着小脸对他说:“霍叔叔,朕要做像祖父那样的明君。”

噩耗传出,长安城万民缟素。街头巷尾,百姓们望着未央宫方向痛哭流涕;太学内,儒生们连夜撰写悼文,称颂这位英年早逝的帝王。而朝堂之上,一场关乎大汉国运的权力博弈,正悄然拉开帷幕。

霍光独坐大司马府书房,望着满墙舆图陷入沉思。皇位空虚,宗室之中,谁堪大任?广陵王刘胥孔武有力,却生性狂悖,武帝生前便不喜;楚王刘延寿心怀异志,早被削藩;思来想去,唯有昌邑王刘贺看似“合适”——这位武帝之孙,虽行事荒诞,但年仅十九岁,便于掌控。

然而,朝中并非无人反对。御史大夫丙吉连夜求见,言辞恳切:“大将军,刘贺素行不端,在封国常与群小嬉戏,若立为帝,恐误国政!”霍光却叹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宗室之中,除他再无合适人选。且......”他握紧腰间玉佩,那是武帝临终所赠,“老夫受先帝重托,自当竭力辅佐新君,若刘贺能改过自新,不失为大汉之福。”

于是,一封封快马急递送往昌邑。彼时的刘贺正在王府中与门客饮酒作乐,忽闻使者宣读“征召入朝继位”的诏书,当即跳起身来,眼中闪过狂喜。孙万世凑上前低声道:“大王,当年泰山石立,果应在今日!”刘贺大笑,踢翻酒坛:“备车!即刻启程长安!”

昌邑至长安三百里,刘贺却命车队日夜兼程,沿途累死马匹无数。行至弘农时,他竟派人掳掠民女,藏于车厢之中。这番行径很快传入霍光耳中,老臣眉头紧锁,心中隐隐不安。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只能寄希望于刘贺登基后能有所收敛。

六月丙寅,刘贺在未央宫前殿即位。然而,这位新帝的所作所为,很快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登基当日,他便将昌邑的亲信全部调入长安,封官进爵;在先帝灵前,不仅毫无悲戚之色,反而命乐工演奏靡靡之音;甚至打开府库,大肆赏赐财物,短短二十七日,便发出诏书一千一百二十七道!

霍光站在朝堂之上,望着龙椅上醉醺醺的刘贺,手按剑柄的青筋暴起。他想起刘弗陵临终时的托付,想起李氏一门为大汉流尽的鲜血,终于下定决心——这个昏君,必须废黜!

当夜,霍光秘密召见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张安世等重臣,在大司马府商议大计。烛光摇曳中,霍光掷出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刘贺的罪状:“居丧无礼、荒淫无道、紊乱朝纲......如此昏君,留之必为大汉祸患!”杨敞吓得脸色惨白,颤声道:“大将军,废立之事,事关重大......”霍光拍案而起:“老夫受两朝顾命,若坐视不理,九泉之下有何颜面见先帝!”

次日早朝,霍光率群臣闯入未央宫,在太后(霍光外孙女上官氏)面前历数刘贺罪行。长乐宫前,羽林军戈矛如林,气氛剑拔弩张。刘贺惊慌失措,瘫倒在地:“朕何罪之有?”霍光厉喝:“太后有诏,刘贺荒淫迷惑,不可以承天序,当废!”说罢,亲手解下刘贺的玺绶,掷于地上。

被废的刘贺被遣返回昌邑,昔日的王府亲信全部被诛杀。临行前,他望着巍峨的未央宫,喃喃自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而长安城内,一场新的皇位争夺,又在暗流涌动。霍光深知,这一次,他必须慎之又慎——大汉的江山,容不得半点闪失。

与此同时,在一方破旧的府中中,一位少年正借着微弱的烛光,研读《春秋》。他叫刘询,废太子刘据之孙,巫蛊之祸的幸存者。命运的齿轮,正悄然将他推向历史的舞台中央......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