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开始建立世家

第73章 泰山意象

加入书架
书名:
从大秦开始建立世家
作者:
志才先生
本章字数:
3248
更新时间:
2025-07-06

元凤三年春,长安城的柳芽才刚染上新绿,未央宫前殿的铜漏却滴得格外沉重。自平叛以来,霍光推行的新政虽初见成效,但朝堂暗流始终未歇。刘弗陵案头堆积的奏章里,除了各地呈报的农事奏折,一封来自泰山莱芜县的密报尤为扎眼——朱漆封泥下,县令颤抖的笔迹几乎要划破竹简:"元凤三年正月廿七,泰山南麓子夜忽闻金铁相击之声,似万千人马奔腾。黎明时分,百姓惊见一巨石自立于荒野,其高数丈,围阔数丈,下承三石如足,更有白乌蔽日,鸣声震天!"

消息传开时,太学的儒生们正在石渠阁辩论《春秋》大义。白发苍苍的公羊派博士猛地拍案而起:"此乃石立鹤鸣,《春秋》早有预言!当年周室衰微,石言于晋,如今泰山为五岳之长,巨石自立,必是改朝易姓之兆!"对面谷梁派学者却抚须冷笑:"秦皇汉武封禅泰山,皆为天命所归。今石立而白乌集,分明是祥瑞天降,当贺陛下圣德!"

朝堂之上,争论更趋白热化。车骑将军金日磾之子金赏捧着竹简疾呼:"臣请陛下即刻祭天!先帝曾言'天命有归',此等异象,正是上天对陛下新政的褒奖!"话音未落,御史大夫田广明己厉声反驳:"征和年间,上林苑枯柳复生,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己立',其后便有巫蛊之乱。如今泰山异动,安知非灾祸之兆?"

刘弗陵望着殿外被春风卷起的残雪,下意识握紧腰间的金错刀——那是元凤元年平叛时,他亲手赐予霍光的信物。叛乱平定后,霍光将染血的金刀郑重奉还,刀鞘上的饕餮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时刻提醒着君臣二人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劫。他转头看向垂拱而立的霍光,这位托孤重臣自始至终未发一言,只是凝视着案上摊开的《洪范五行传》。首到争论声渐歇,霍光才缓缓起身:"昔者周公居摄,越裳氏献白雉;成王亲政,唐叔得嘉禾。异象吉凶,皆在人事。臣请先遣太常寺博士与太中大夫共赴泰山,实地勘察。"

当朝廷的勘察队伍在泰山脚下扎营时,昌邑王府内却燃起了彻夜不息的灯火。刘贺斜倚在虎皮榻上,把玩着一枚刻有"天命"二字的玉珏,听着门客孙万世的进言:"大王可知?泰山石立之日,正是您诞辰!此乃天意昭昭!"话音未落,另一位谋士己呈上一卷帛书,其上赫然绘着昌邑王宫全景,每根梁柱间都缠绕着赤红色云纹:"臣夜观天象,王气正聚于昌邑。今又有灵芝生于王府后苑,此乃受命之符!"

果然不出三日,昌邑国便流言西起。樵夫称在梁丘山见到九尾白狐,老妪说自家井中涌出醴泉,更有甚者宣称在王府上空看见五色祥云。刘贺趁机大张旗鼓,命人在封地内遍立"祥瑞碑",还将伪造的灵芝装在金匣中,分送各诸侯国。

消息传回长安,霍光的书房内飘着浓重的墨香。他将昌邑送来的"祥瑞图"掷于火盆,望着跳动的火苗对长子霍禹道:"当年赵高指鹿为马,不过是小技。如今刘贺借祥瑞造势,其心可诛。"说罢,他展开大汉舆图,用朱砂在昌邑国周边重重圈点,"即刻调虎牙将军田顺屯兵陈留,命执金吾严延年巡视关东。若无诏命,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泰山勘察持续月余,博士们的奏报却陷入僵局。一派坚持"石立主庶人将为天子",另一派则援引《孝经援神契》称"王者德至山陵,则景云见,芝草生"。争论最激烈时,年仅弱冠的夏侯胜突然当众折断竹简:"天久阴而不雨,正是下有谋上之象!泰山为岱宗,石非人力可立,此乃上天警示!"此言一出,满朝哗然,霍光却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这位年轻的经学家。

最终,在霍光的建议下,刘弗陵下诏:"泰山异象,事关国运。待秋收后,朕将亲往泰山,设坛祭告天地。"表面上是顺应民意,实则暗中命霍光加强京城守备。而对于昌邑的"祥瑞",朝廷则以"地方官吏疏于教化,致百姓迷信妖妄"为由,下旨斥责刘贺,并命其遣散门客、缩减王府卫队。

这场风波渐渐平息时,长安城的牡丹己悄然绽放。刘弗陵站在未央宫前,望着霍光指挥羽林军演练阵法的身影,轻轻着腰间的金错刀。权力的漩涡从未停歇,唯有这位曾执刀护主的老臣如中流砥柱,守护着父亲刘彻遗留下的大汉江山。而远在昌邑的刘贺,虽暂时收敛锋芒,却将仇恨的种子深埋心底,等待着下一次破土而出的时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