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巨型高山淡水鲤鱼(4)
“我同意!”
“我也同意!”
“重新比一次吧!”
大家纷纷附和,还有人趁机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不能再用蚯蚓作为鱼饵等等。
“对对对,不能再用蚯蚓了,这也太犯规了!”
“就是,这比赛根本没法比嘛!”
更夸张的是,那些动物学家居然也跟着提议,说以后钓鱼都不要再用蚯蚓了,他们担心会伤害到那两条鲤鱼。
“用鱼钩钓鱼,鲤鱼的嘴巴很容易受伤的。”
“是啊是啊,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蚯蚓那么可怜,也被它们吃掉了……”
这次很多人成绩很不理想,所以纷纷轰然应诺,而且还提出几个建议,比如不能用蚯蚓作为鱼饵之类;而那些动物学家甚至提出,以后钓鱼均不能用蚯蚓,他们怕伤害那两条鲤鱼,要知道咬住鱼钩,鱼嘴很可能会受伤。
下午的比赛杨叶没有继续参加,倒是让大家松了口气,就怕这妖孽,尽管大家都知道那是蚯蚓作怪,但他们还是有些心理阴影。
最后,据说是一位老年的游客获得本次比赛两项第一,不仅数量第一,重量也是第一名;奖品也都是桃源村村民精心制作的物品,以及桃源村的特产;颁奖是由中科院桃源生物研究中心的陆院长等科学家和老村长一起,让那些钓鱼爱好者感到莫大的荣幸,虽然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奖金,但还是非常高兴的。
为了能将两条巨鲤留在水库,杨叶晚上特意到水库放了很多的空间泉水,潘式闭壳龟又跟巨鲤打了起来,杨叶不得不再次做起和事佬,告诫它们要和睦相处;最不爽的就是土霸王剑骨鱼了,昨天还是二当家,现在巨鲤回来,地位再次下降,变成老三了。
巨鲤落户水库之后,果然前来桃源村的人更多了;桃源村开辟的游玩线路也多了起来。
桃源村周边有大大小小的村落还是有四五个,不过最大的还是云雾村,杨叶提议几个村开个会议,如何迎接日益增加的游客,提出一些建议:尽量保持各村的原有风貌,不要肆意地扩建房子,要想住的舒服一些,可以在内部进行装饰,将居住环境提高,保证游客体验到舒服的环境;确实需要的可以适当地建一些,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镇上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士已经开始联合起来了,共同出资建旅馆,赵清影、杨安楠和黄文军夫妇、汪悦琳将以各自名下的公司共同出资在镇上打造一家三星级商务宾馆等等。
桃源村的人也不准备扩建屋子,这里面原因很多,杨叶等人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桃源村作为镇上的旅游中心,桃源村吃肉,也得留点汤给别人,这有利于巩固自己中心的位置;要是全部好处都自己占了,别人会怎么想?到时候,有些人肯定会使辫子,尽管他们不怕,但麻烦会很多;其次,他们没有太多资金修建房子。虽然这段时间大家赚了不少,但对于修建屋子这些大工程,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况且,很多村民其实也没有那魄力,将钱全部拿出来修建房子。
最后,杨叶跟大家阐述,以后的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桃源村这地方太小,不可能完全吞下那么多人的;随着游客的增加,利益会越来越大,但他们这里的环境压力也会加大;为了减轻游客量带来的环境压力,他们就不得不将游客生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分到其他的人少房屋较多的村子。
水库那边的小木船已经增加到二十艘了,但还是远远不足;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划一划船;因为那两条巨鲤似乎很喜欢跟人玩耍,经常追逐小木船;有些大胆的人甚至想伸手下去摸巨鲤,不过他们并不能如意;两条巨鲤只能给杨叶和杨叶的宝贝女儿嘟嘟触摸,其他人不能碰的,不过很多的游客也还是看得出来,巨鲤最喜爱的还是杨叶的女儿嘟嘟,小家伙小胖手只要轻轻拍打着水面,巨鲤就会出来,如果晚了一点,嘟嘟的小嘴都鼓起来了,巨鲤肯定会过来吐着泡泡讨好嘟嘟,就是潘式闭壳龟、剑骨鱼这些家伙也都老实实的,非常的和睦……
而这些天,村子里的玉米算是全部收割了,现在大家正翻晒那些玉米秆,尽快将它们晒干,然后一组组绑好,推起来;这些玉米秆是很有用的,可以作为冬天牛的干粮,也可以在冬天种菜的时候铺上一层防寒等等;田里的稻谷再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也要收割了,为了防止雀鸟,有些游客也跟着村民在田里搞鼓着什么稻草人,只是他们做的稻草人实在有些不堪入目;稻草人农民也很喜欢,就如一个免费工人,能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稻草人是一种用来防止鸟类,例如乌鸦,扰乱农作物的设备;乌鸦不只是哺食初长成的农作物,它们也会于晚上聚集,一开始以一组约六只地出现,然后集结至20至30只的吵喧大群组,还有就是它们每晚都会习惯性地飞返同一个地方,因此对民居造成很大困扰。以稻草为之,故名“稻草人”。
杨叶依稀记得,儿时的课堂上,陶老师曾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一个关于稻草人的传说。
故事发生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可很多人不明白,为何木船会被称为“草船”?这就要从稻草人说起了。当年,诸葛亮命人扎制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稻草人,为其披上盔甲,手持兵器,仿佛一支军队般伫立在船只四周。
第二天清晨,江面上雾霭弥漫,一位渔翁照例来到此处捕鱼。突然,他感到渔竿一阵剧烈晃动,铜铃声急促响起,显然是有鱼儿上钩了。渔翁满心欢喜,预感到这将是一条大鱼,于是开始奋力收钩。然而,随着浮标逐渐靠近,大雾也渐渐散去,渔翁定睛一看,却发现钩子上挂着的并非活蹦乱跳的鱼儿,而是一具随波逐流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