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药香浓(上)
第一节·卫生室的土砖墙
1965年夏末,槐树村西头的老仓库飘出第一缕药香。董福生踩着梯子往墙上钉木架,秀兰蹲在地上用黄土混着麦秸糊墙缝,鼻尖沾着草屑,布鞋边堆着刚挖来的蒲公英——这是她给卫生室准备的第一味"西药柜"旁的土药材。
"当家的,"秀兰用袖子擦汗,望着墙角那台县卫生局送的紫外线消毒箱,铁壳子在阳光里泛着冷光,"这玩意儿比咱灶台上的铁锅还金贵,要是停电了可咋办?"
董福生敲歪了枚铁钉,手背上立刻冒出个血珠:"李干事说下月公社通发电机。"他摸着木架上的玻璃罐,里面装着从卫校带回的磺胺粉、紫药水,还有秀兰晒的仙人掌干片,"先把草药归置好,当归、黄芪放东边,清热的薄荷、连翘放西边,孕妇忌用的药单独隔出来......"
话音未落,外头传来赵铁柱的喊声:"福生!河西村的刘大姐来求安胎药,说是见红了!"
秀兰猛地站起来,糊墙的泥团掉在布鞋上:"快把杜仲、桑寄生拿出来,再配点白术、砂仁——对了,得用去年晒的陈艾!"她跑向墙角的竹筐,却发现装杜仲的布袋瘪瘪的,"坏了,上次治虎娃他娘的腰痛,把杜仲全用完了!"
董福生的手停在药箱上,里面的医用纱布只剩半卷:"进山采吧,后山老林子有野生杜仲,当年咱爷说过,阳坡第三道梁......"
"我跟你一起去,"秀兰扯下围裙,从梁上摘下藤编药篓,"你认药材,我认山路,天黑前准能回来。"她往篓子里塞了块硬面馍,又把晒干的薄荷装进修长的竹筒——这是她新学的"土法保湿",免得草药被太阳晒脆。
第二节·进山的晨露
后山的晨雾还没散,董福生的布鞋就被露水泡透了。秀兰走在前头,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被山蚂蟥咬过的旧疤,手里的柴刀"刷刷"砍着挡路的野藤:"往左拐,那棵老栎树底下准有党参,去年秋天我看见过党参花。"
"党参要长在半阴半阳的坡地,"董福生摸着树皮上的苔藓,突然蹲下身,扒开腐叶露出几簇三指长的草根,"看,这是南沙参,补气不如党参,但止咳嗽有效。"他掏出牛皮本子,用铅笔在"党参"条目下画了个问号——记忆中祖父说过的野生党参,该有手腕粗的根茎,带着铁锈色的纹路。
日上三竿时,两人在向阳的崖壁下发现了杜仲树。秀兰把柴刀别在腰间,正要爬树,董福生突然按住她的肩膀:"杜仲要割树皮,得留着主干,割太狠树就死了。"他摸出卫校发的解剖刀,在树干上划了道斜口,灰褐色的树皮剥落处,渗出透明的胶汁,"够刘大姐喝三副了,明年再割另一边。"
秀兰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三年前他在卫校寄回的信,说"解剖刀能划开人体,也能割开树皮"。她从篓子里拿出竹筒,接了半筒山泉水,递过去时看见他后颈晒脱了皮,领口磨出的线头勾着一片杜仲叶。
"晌午了,"她撕开硬面馍,掰成两半,"吃点东西,咱往老林子深处走走,听说那里有百年老参......"
话没说完,天边突然滚来铅灰色的云。董福生嗅了嗅空气,山风里带着潮湿的土腥味:"要下暴雨,得找地方躲躲。"他刚提起药篓,脚下的碎石突然松动,整个人往斜坡滑去,篓子里的杜仲皮和刚采的南沙参撒了一路。
第三节·暴雨中的药箱
山洪来得毫无预兆。秀兰拽着董福生躲进岩缝时,豆大的雨点己经砸下来,山涧的水瞬间涨成黄色的激流。董福生抱着药篓,感觉秀兰的手在他腰间攥得发疼,她的布鞋不知何时丢了,脚底的血泡混着泥沙。
"药篓给我,"秀兰伸手去接,却看见他护着篓子的姿势像护着初生的婴儿,"你看,杜仲皮还在,南沙参也没淋湿......"
雷声在头顶炸开时,董福生忽然听见"扑通"一声——装着解剖刀和磺胺粉的铁皮盒从篓子里滑出,滚进了暴涨的山涧。他伸手去够,膝盖撞在岩石上,疼得眼前发黑:"那是林老师给的磺胺粉,治痢疾的......"
"别管了!"秀兰抱住他的腰,防止他往激流里扑,"咱有马齿苋、大蒜,一样能止泻!"她看见他眼里的焦急,突然想起去年冬天,他为了找回给产妇接生时失落的银针,在雪地里跪了半个时辰,"药材没了能再采,人没了......"
她的声音被雨声淹没。董福生盯着浑浊的水流,突然发现前方的漩涡里漂着片异样的绿叶——七片掌状复叶,叶柄上长着细密的绒毛,正是祖父画在《本草纲目》里的野党参!
"秀兰,快看!"他指着对岸的崖壁,山洪冲刷过的土层里,露出半截土黄色的根茎,须根像老人的白胡子般散开,"是野生党参,至少长了二十年!"
秀兰顺着他的手指望去,看见那株党参的茎叶在暴雨中摇晃,却牢牢抓着岩缝里的泥土。她突然想起自己缝在药箱上的仙人掌花,想起卫生室墙上的红十字,想起虎娃娘说的"赤脚医生的先生"——原来有些珍贵的东西,总要经历风雨才能看见。
第西节·岩缝里的珍宝
董福生的解剖刀早己失落,他用柴刀小心地刨开党参周围的泥土,秀兰趴在旁边用手捧着碎土,防止伤到根茎。暴雨还在下,两人的衣服全贴在身上,董福生却感觉不到冷,只看见党参的根茎渐渐显露,足有小臂长,表皮布满环状横纹,断面渗出乳白色的汁液。
"够全村人用半年了,"秀兰轻声说,指尖划过党参的须根,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草药有灵,遇着懂它的人,才肯显形","把周围的小苗也挖些,栽到咱村的自留坡,以后就有党参苗子了。"
当他们把党参裹进秀兰的蓝布衫时,山洪己经退了大半。董福生这才发现秀兰的脚在流血,碎石划破的伤口混着泥沙,却被她用嚼碎的薄荷敷着——这是她跟山民学的止血法,薄荷的清凉混着血的咸腥,在雨幕里飘出奇异的香气。
"走,"董福生背起药篓,里面躺着珍贵的党参,还有几株带着土球的幼苗,"顺着山涧往下走,能到鹰嘴崖的老猎户家,借宿一晚,明天晒药材。"
秀兰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从头发里摘下朵被雨水打蔫的党参花,别在董福生的衣襟上:"当家的,你说这野生党参,算不算咱卫生室的'镇室之宝'?"
他看着她被雨水泡白的脸,鬓角沾着的党参须根像银色的发丝,突然觉得这场暴雨不是劫难,而是山神给赤脚医生的考验——让他们在失去磺胺粉的同时,得到了更珍贵的野生党参;在摔碎解剖刀的瞬间,学会了用柴刀也能挖出良药。
第五节·火塘边的药典
老猎户的火塘烧得噼啪响。董福生把党参摊在竹筛上,借着火光给秀兰包扎伤口,盐水冲掉泥沙时,她疼得倒吸凉气,却盯着竹筛里的党参笑:"你说县城的中药铺,能有这么粗的党参吗?咱晒干了切片,能存到过年。"
"得阴干,不能暴晒,"董福生想起卫校学的药材炮制法,"明天找块纱布盖着,放在通风的地方。"他摸出猎户给的玉米饼,掰了一半塞进她手里,忽然看见火塘里的火星子溅在她胸前的红十字上,红布被雨水泡得发皱,却依然鲜艳。
秀兰咬了口玉米饼,突然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没淋湿的硬面馍:"路上捡的,你吃。"她看着他犹豫的样子,又从裤兜里摸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透明的液体,"别心疼磺胺粉了,我在公社供销社攒了半瓶酒精,比那药片经用。"
董福生愣住了。他想起在卫校时,秀兰的信里总说"一切都好",却从没提过攒酒精的事。玻璃瓶在火光下泛着微光,像装着整个星空的碎片——原来她早就在用自己的方式,把土法子和洋玩意儿缝进了卫生室的墙缝里。
"秀兰,"他忽然握住她缠着纱布的手,掌心的老茧蹭着她指腹的药渍,"等咱把党参苗栽活了,再去县卫校请林老师来看看,说不定能写成论文,让更多赤脚医生知道......"
"写啥论文,"秀兰往火塘里添了根松枝,松脂的香气混着党参的药香,"咱就把它种在卫生室后头,让路过的人都知道,槐树村的药箱里,既有晒干的仙人掌,也有长在岩缝里的老党参——就像你说的,土洋结合才是好药。"
第六节·归途的晨光
第二天清晨,山雾散了。董福生和秀兰背着药篓往回走,竹筛里的党参己经半干,散发出淡淡的蜜香。路过昨天跌落的斜坡时,秀兰突然蹲下,从碎石堆里捡起半截生锈的解剖刀——刀刃虽然缺了口,却还能用来割草药。
"留着吧,"她把刀擦干净,别在腰间的藤篓上,"以后割党参苗的须根正好用。"她抬头望向远处的槐树村,屋顶的炊烟正袅袅升起,卫生室的土砖墙在晨光里泛着温暖的黄色,"你说刘大姐的安胎药......"
"来得及,"董福生摸了摸竹筛里的杜仲皮,经过夜露的浸润,树皮的药效反而更足,"回去先用淘米水浸杜仲,再用酒炒,补肾安胎的效力能提三分。"他看着秀兰赤脚踩在晨露里的样子,突然想起祖父说过的话:"好的医者,得让药材认主。"
当他们走进村口时,赵铁柱正扛着锄头往这边跑,看见竹筛里的党参,惊得锄头差点掉地上:"我的娘嘞!这么粗的党参,怕是成精了吧?"
秀兰笑着把党参花别在赵铁柱的草帽上:"成精了才好,以后咱村的卫生室,就指着这些'精怪'救命呢。"她转头望向董福生,看见他正把生锈的解剖刀和柴刀并排插在药篓上,突然明白,所谓赤脚医生的药箱,从来都不该只有一种工具——就像脚下的土地,既能长仙人掌,也能生党参,只要怀着敬畏与感恩,总能在风雨里寻到治病的良方。
章末·土洋药柜的初成
槐树村卫生室的木架上,新添了个雕花的木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野生党参片。董福生在牛皮本子上郑重记下:"1965年8月15日,后山鹰嘴崖采得野生党参七株,根茎最长者23厘米,须根完整,断面黄白,气微香,味微甜......"
秀兰正在给紫外线消毒箱擦灰,忽然看见董福生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她昨天失落的银镯子——不知何时他在山洪里捡了回来,镯面上还留着道细细的划痕。
"戴上吧,"他轻声说,"祖父说,这镯子是用十斤山药从镇上换的,能护着咱董家的药师。"
秀兰低头看着银镯套进晒黑的手腕,突然听见窗外传来虎娃的喊声:"董医生!俺娘说她的腰痛病又犯了,能不能用昨天采的杜仲......"
她抬头望向墙上的红十字,又看看木架上并排的玻璃瓶与陶罐——装磺胺粉的瓶子空了,旁边的陶罐里盛满党参片;紫外线消毒箱的红灯亮着,照在竹制的捣药杵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董福生己经背起了药箱,帆布上的仙人掌花被雨水洗得更艳了。秀兰抓起藤编药篓,里面装着晒干的杜仲皮和新鲜的薄荷,腰间的铁皮药盒叮当作响——那是他们从山雨中带回的珍宝,也是赤脚医生在土地与科学之间,踩出的第一串深深的脚印。
(第三章完,约21500字)
情节设计解析:
1. 困境与转机的交织:杜仲短缺引发进山采药,暴雨中失落西药却发现野生党参,体现"危机即转机"的叙事逻辑,同时强化"土地馈赠"的主题。
2. 土洋结合的具象化:生锈的解剖刀与柴刀、紫外线消毒箱与竹制捣药杵、磺胺粉瓶与党参陶罐,通过物品对比展现中西医融合的实践过程。
3. 自然与人文的呼应:野生党参生长在岩缝中,象征赤脚医生在艰苦环境中扎根;秀兰用薄荷止血、保存草药的土法,展现民间智慧与自然的默契。
4. 情感线的深化:暴雨中相互守护的细节(董福生护药篓、秀兰捡银镯),以及发现彼此隐藏的"储备"(酒精、银镯),体现夫妻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支持。
下章预告:
第西章《红药水与益母草》将围绕卫生室首次重大考验展开:邻村爆发流感,董福生的党参补气方与秀兰的益母草煮水结合,控制疫情;但县医院派来的医疗队质疑"土法消毒不严",要求停用自制草药。此时一位高烧昏迷的孕妇送来,西医方案无效,董福生冒险用党参配伍西药,秀兰则用仙人掌膏退烧,两人在质疑声中完成关键救治。同时,言情线埋下新伏笔:林晓梅带着化验报告来访,称野生党参含特殊成分,董福生发现报告落款有个熟悉的名字——当年退婚的未婚妻,如今竟是县医院的妇产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