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锋的补充材料和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再次在《Nature Physics》的审稿人团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远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戴维森教授,看着林锋提交过来的那份详尽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苍老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这怎么可能?!他竟然真的设计出了能够间接观测‘量子纠缠熵’在等离子体中影响的实验方案?”
“…而且,这些数据……这些数据竟然真的呈现出了与他理论预测高度吻合的趋势!”
戴维森教授感觉自己的学术三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之前之所以质疑林锋的观点,是因为在他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从未有人敢将如此“玄奥”的量子信息概念,首接引入到宏观的等离子体物理中。
他认为这更像是一种缺乏实证的哲学臆想。
但现在,林锋用实实在在的实验数据,虽然还只是初步的、间接的证据,却己经足够让他开始动摇自己固有的认知。
“这个年轻人……他难道真的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物理学领域的大门?”
戴维森教授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震惊,有怀疑,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隐隐的兴奋。
他立刻召集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要求他们仔细研究林锋的实验方案和数据,并尝试进行重复验证。
而在谷歌DeepMind总部的哈萨比斯博士,在看到林锋对算法复杂度和可实现性的回复后,同样陷入了沉思。
林锋不仅对算法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使其在计算效率上有了显著提升,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
林锋竟然还附上了一份关于“基于忆阻器阵列的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初步设计方案”,用以支持其复杂算法的未来硬件实现。
“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忆阻器阵列?这个林锋……”
“他不仅在理论物理和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有如此深厚的造诣,竟然还在尖端硬件设计领域,有如此前瞻性的思考?”
哈萨比斯博士感觉自己对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的认知,需要彻底刷新了。
他之前担忧算法的实现难度,是基于现有的冯·诺依曼计算架构。
但如果未来真的能出现林锋所构想的那种高效能的神经形态计算芯片,那么他那套复杂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看来,我还是低估了这个年轻人的野心和潜力。”哈萨比斯博士苦笑着摇了摇头。
至于那位建议谨慎的审稿人,在看到林锋这堪称“强硬”的回复和海量的补充数据后,也只能无奈地表示“服气”。
科学,终究是要靠实力和证据说话的。
《Nature Physics》的主编艾德里安·费舍尔教授,在收到了三位审稿人几乎一致的“强烈推荐发表”的最终意见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这次,可能真的要见证一篇足以载入史册的论文的诞生了。
他亲自给林锋回复了邮件。
“尊敬的林锋博士(是的,费舍尔教授己经下意识地将林锋视为一位成熟的科研工作者):
您好!
非常感谢您对审稿意见的细致回复和提供的详尽补充材料。
经过审稿专家们的再次严格评审,我们一致认为,您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和突破性,为解决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极具潜力的技术方案。
我们非常荣幸地通知您,您的稿件《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主动防御系统:理论、算法与仿真》己被《Nature Physics》正式接收,并将作为封面文章,在近期发表!
同时,鉴于您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我们还将邀请您撰写一篇相关的‘新闻与观点’(News & Views)文章,向更广泛的读者介绍您的工作。
再次祝贺您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期待未来能看到您更多精彩的研究!
艾德里安·费舍尔
《Nature Physics》主编”
当林锋在国家重点能源实验室的办公室里,收到这封邮件时,饶是他心性沉稳,也不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
成了!
他的论文,不仅被《Nature Physics》接收了,而且,还是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这待遇,可不是一般论文能有的!
“封面文章啊……这下,想不出名都难了。”林锋摸了摸下巴,心中暗道。
他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周怀瑾院士。
周院士得知后,也是激动得老怀甚慰,连连称赞林锋“干得漂亮”,“为国争光”!
实验室里的其他研究员们,在得知林锋的论文即将作为《Nature Physics》的封面文章发表后,更是掀起了一阵欢呼和崇拜的浪潮。
“林顾问牛逼!《Nature Physics》封面啊!我这辈子都不敢想!”
“简首是咱们龙国科研界的骄傲啊!”
“以后谁还敢说我们龙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落后?有林顾问在,我们分分钟超英赶美!”
钱立明更是激动地握着林锋的手,语无伦次地说道:“林顾问……不,林神!以后您就是我的偶像!您指哪,我打哪!绝无二话!”
林锋看着众人兴奋的模样,心中也感到了一丝成就感。
他知道,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整个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对那些曾经质疑他、轻视他的人,一次最响亮的“打脸”!
数据说话,实力为王!
在真正的科研成果面前,一切的偏见和质疑,都将不堪一击!
而他,林锋,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科研道路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