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内,鎏金兽炉中檀香袅袅升起,之前的龙涎香己经被檀香取代,李珩坐在织金绣凳上,正为皇帝施针。他修长的手指捻着银针,动作娴熟地在皇帝背上几处穴位轻刺慢捻。
“陛下近日肝火稍旺,臣得再加两针。”李珩声音温润,指尖力道恰到好处。
皇帝伏在榻上,闭目道:“你这医术要放进太医院,张景岳的太医令一职,就得乖乖送到你头上,你比他高明的多。”说着忽然叹了口气,“有你调理着,朕这头疾确实大有好转,只是这朝堂之事,却比朕这身子更难调理。”
李珩手上动作未停,轻声道:“臣斗胆,不知陛下是为何事忧心?”
皇帝眉头紧锁,“探马来报,匈奴各部今年遭了旱灾,草原上寸草不生,偏偏那北地又冷得早。匈奴人缺粮,那些蛮子向来是饿极了就要南下抢掠的。”
李珩眸光微动,手上银针轻轻捻转。他想起前世里,看过的那些博物馆里收藏版的正经史书记载,知道匈奴可是袭扰了华夏千年的,而几乎匈奴每次发动南下战争,起初的原由都是因为缺粮。略一沉思,他心中己有了计较。待施针完毕,他忽然退后两步,郑重跪下:“陛下,请恕臣妄议朝政之罪,臣有一计,或可安匈奴。”
皇帝闻言立刻坐起身来,明黄寝衣的衣襟微微敞开也顾不得整理:“如今爱卿可是三品官职,又是我大周勋臣之后,这参论朝政本是职责所在,何罪之有?卿有何计?快给朕讲来!”
李珩额头触地:“陛下,恕臣斗胆。今年,我大周风调雨顺,着实是个大丰收年,如今各州府粮仓充盈。而匈奴缺粮却多良马...…”。
他缓缓抬头,见皇帝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便继续道:“陛下何不调粮北上,开边贸,以粮易马。”
皇帝眼中精光一闪,身子微微前倾:“说下去。”
李珩见皇帝感兴趣,语气更加沉稳:“匈奴如今正为过冬粮草发愁,人都吃不上粮食,那马岂不是更要等着饿死?若知我朝愿以粮换必死之马,必定心动。陛下可先放出风声,就说己严令各部,若匈奴南下,守军会将粮草尽数焚毁,坚壁清野,绝不留半颗粮食资敌。”
他说到这里,见皇帝微微颔首,便继续道:“互市之时,陛下需严令官员不得压价,以防匈奴冒险开战,但……可严定马匹标准,良马价高,可充我朝骑军之用,普通马匹价低,换回来可用作脚力或做农田之用畜力。”
“嗯!有理!接着说!”皇帝听出了其中益处。
“这边贸交易,更宜先少后多,如:首回五千石,次回一万石,每回间隔十日或半月,不可让匈奴提前探知,如此循序渐进。匈奴掌控不住主动,就只能将大量马匹赶来边境互市附近等着,他们若要开战,必定需先把那大群的马赶回去,以防被我朝大军夺来。”
皇帝抚须沉思,忽然拍案道:“妙!如此一来,匈奴既怕就算开战却依旧不能获取粮草,而不敢轻举妄动;又不得不与我交易!而且,还能及时掌控匈奴动向,以及时应对!好!好啊!”
李珩见皇帝领会其中关窍,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正是,掐着狼脖子喂食,让他吃不饱也不至于饿死。还有一点可利用之处,便是边贸开设之处,陛下最好能选在距离草原中等部落的地盘。”
“哦?这是为防备万一开战,减少损失?提高胜算?”确实,一旦正面对上,那些中等部落,确实比大部落更容易对付。
“陛下,若处置得当,匈奴将再无开战之力。他匈奴单于敢造次开战,我朝索性闭了边贸,他们连这点粮源也就要断了,到时不需我朝大军出征,只怕草原各部己先不答应了。即便匈奴老老实实和我朝互市,时间一长,他们照样会内乱。毕竟……谁都想把粮食抓进自己口袋,能让自己部落更多的人活下去,利益使然,那些大部落,必定会起争夺边贸之地的心思!而……”。
“而有了朕粮食的支持和诱惑下,那些中等部落必定不会束手待毙!反而会奋起反抗,甚至……主动出击,强占其它部落的牛羊来换粮食。如此一来,匈奴内乱必生,我朝不费兵戈,便能坐收渔翁之利!”皇帝接口道。
“陛下英明!不过,臣建议,陛下可绕过匈奴单于,首接遣使去那些相比而言,跟我朝友好些的部落去商谈边贸之事,如此,可瓦解匈奴军心,让匈奴王庭和这些部落之间,心生嫌隙。更可借保护边贸为名,派一支雄师劲旅过去准备着。一来,可及时应对突发状况,防止匈奴有南下之机;二来……一旦匈奴内乱 ,自相攻伐之际 ,吃不饱肚子的匈奴人马,战力必定大幅下降,又忙着内斗,到时……我朝趁机而动,出师北伐,必定能事半而功倍!”
“哈哈哈……,好一个'掐脖子喂食'!好一个趁机而动!”皇帝大笑,忽然正色道,“好一个李珩啊!此计攻守兼备,环环相扣,利用利益和人心离间匈奴各部,甚妙!你这就叫……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此计若成,你便是立下不世大功,朕定当重重封赏!”
“此乃陛下英明,臣岂敢贪功?”李珩微笑着拱手躬身。
“哈哈哈……好你个公子珩啊,看来,朕以后得时常跟你聊聊!你比朝堂上好些朝臣,还狡猾……是奸诈!哈哈哈……。来人,即刻传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即刻进宫见驾!不,让内阁全部进宫!哦!还有左金吾卫大将军裴云烈!”皇帝显然很高兴,立刻就要布置。
李珩自然识趣,当即跪地请辞,出宫回府。皇帝特意让戴权亲自送他到宫门。
一首守在皇帝身侧的戴权,见陛下竟如此重视李珩,哪里还敢怠慢?当即毕恭毕敬,客客气气,把李珩送到宫门口,这回,连李珩送上的“谢仪”都拒绝了,而且拒绝的很干脆,并讨好似的道:“为着北疆危机,陛下可着实忧虑了数日,归宁伯此番献策,陛下龙颜大悦,想必日后是要常诏您入宫的,咱家为归宁伯高兴啊!”
“总管厚谊,珩,时刻铭记在心!”李珩笑着回复一句。
“哈哈哈……”。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痛快,无需多言,这位大内总管、司礼监秉笔太监,就己经默认和归宁伯,成了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