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美利坚当地主

第四十章 跨国联盟与智利谜团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我在美利坚当地主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5430
更新时间:
2025-06-22

十一月初的清晨,叶枫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三份来自不同国家的传真文件。

窗外,初冬的阳光斜斜地照在刚收获过的橄榄园上,为枯黄的草叶镀上一层金边。

跨国非遗联盟的筹备工作己经进行了两周,但 bureaucratic(官僚)障碍比预想的还要多。

"墨西哥文化部的回函到了,"艾米丽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薄荷茶,"他们原则上支持跨国联合申遗,但要求主申报国必须是墨西哥。"

叶枫接过文件,西班牙语的官方信笺上盖着鲜红的印章。

这己经是第三个提出类似要求的国家——日本方面昨天也发来邮件,坚持认为"太平洋魔法"的源头在北海道。

"科尔博士那边有进展吗?"叶枫揉了揉太阳穴,连续几天的国际时差通话让他有些疲惫。

艾米丽摇摇头:"USGS只能提供学术支持,没法干预政府决策。

不过..."她压低声音,"温特沃斯教授刚来电话,说国家艺术基金会愿意出面协调。"

这个老教授的人脉网络再次让叶枫感到惊讶。八十多岁的温特沃斯似乎认识各国文化部门的每一个关键人物,她的一个电话比正式公文更有效力。

正说着,传真机突然嗡嗡作响,吐出一份来自智利的文件。

叶枫拿起还带着温度的热敏纸,上面是一篇西班牙语新闻报道的翻译稿,标题赫然写着《矿业巨头投资传统工艺,科斯塔项目引争议》。

报道配图中,布莱恩·科斯塔——那位前海湾集团高管,站在一个巨大的人造水池旁,身边是几名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水池的设计与农场的地下湖惊人地相似,甚至连监测浮标的摆放位置都如出一辙。

"这不可能..."叶枫盯着照片,寒意顺着脊背攀升。

地下湖的构造是他们严格保密的商业机密,科斯塔怎么可能复制得如此精确?

艾米丽也倒吸一口冷气:"要不要叫卡洛斯来看看?"

卡洛斯很快赶到,带着地下湖的原始设计图。对比照片后,他指出了一个关键差异:"看这里,科斯塔的水池边缘是首角,而我们的是自然弧度。他在模仿,但不理解原理。"

这个发现稍微缓解了叶枫的担忧。

但报道中另一个细节更令人不安——科斯塔的项目获得了智利政府的"战略创新基金"支持,预算高达两千万美元。

"他在用政治资源弥补技术短板,"卡洛斯分析道,"把我们的工艺包装成'可持续矿业副产品'来获取补贴。"

这种典型的商业投机手段,叶枫在前世见得太多。但科斯塔的行动速度之快、资源调动能力之强,还是超出了预期。

下午的紧急会议上,理查德带来了更紧迫的消息:太平洋集团修改了投资提案,将报价提高到七百万美元,但要求股权比例升至20%,并且附加了"技术共享条款"。

"他们明显知道了科斯塔的动向,"安东尼奥敲着桌子,"想趁火打劫!"

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利弊分析。接受投资可以加速国际化布局,对抗科斯塔的竞争;但代价可能是核心技术的失控和商业自主权的丧失。

"还有第三条路,"叶枫突然开口,"我们主动组建跨国联盟,把工艺变成公共文化遗产而非商业机密。"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所有人愣住了。

传统观念里,技术就是竞争力;

但叶枫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保护思路——通过非遗认证,让工艺成为人类共同遗产,任何商业化运用都必须遵循传统规范。

"温特沃斯教授会支持这个方向,"卡洛斯第一个反应过来,"但商业利益..."

"可以通过品牌溢价实现,"叶枫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新模型,"就像法国香槟产区保护,工艺是共有的,但品牌是个体的。"

这个类比让争论渐渐平息。会议最终决定:拒绝太平洋集团的控股要求,但开放部分分销合作;

同时全力推进非遗跨国申请,争取在科斯塔项目量产前完成法律屏障。

十一月中旬,转机终于出现。

温特沃斯教授从华盛顿发来电报:美国国务院文化事务办公室愿意牵头三国联合申遗,墨西哥和日本己原则同意。老太太用她特有的简洁风格写道:"周五带礼服来DC,见大人物。"

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让农场上下忙碌起来。

叶枫翻出唯一一套西装,路易斯连夜准备工艺展示样品,安娜则负责整理墨西哥带回的全部文献证据。

出发前夜,叶枫独自来到地下湖观测站。

冬夜的湖水格外平静,监测仪的指示灯有规律地闪烁着。

这个隐藏在地下的奇迹,即将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他心中既有不舍,也有释然。

"叶先生!"路易斯气喘吁吁地跑来,"智利那边又有新消息!"

少年手里平板上显示着一则刚刚更新的报道:科斯塔的项目因"技术不成熟"暂停,人造水池出现严重渗漏。照片里,那个精心设计的水体己经下降了近一米,池底的管道像伤口一样刺眼。

"他们没有理解地下湖的真正秘密,"卡洛斯不知何时也来到湖边,"不是形状,而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个插曲更加坚定了叶枫的决心。

次日上午,他带着团队登上飞往华盛顿的航班。

飞机爬升时,叶枫透过舷窗看到农场的全貌——橄榄园、蜂场、工坊、新购置的地块...这一切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资产,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见证。

温特沃斯教授亲自到机场迎接。

老太太今天穿着正式的藏青色套装,胸前别着一枚古董贝壳胸针——叶枫认出那是"潮汐17号"的早期原型。

"今天见的可是大人物,"教授神秘地眨眨眼,"国家艺术基金会主席,还有墨西哥和日本的文化参赞。"

接待地点选在史密森尼学会的会议室。

叶枫惊讶地发现,墙上己经挂起了三国传统贝壳工艺的对比展板,农场的"太平洋魔法"被放在中央位置。

会议进行得异常顺利。

三国代表对联合申遗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当叶枫展示墨西哥工艺与农场技术的互补性时,墨西哥文化参赞甚至主动提议增加双边技术交流。

"但有个实际问题,"日本参赞提出疑问,"如何界定商业应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边界?"

这正是叶枫准备充分的部分。他播放了一段农场工坊的视频:老工匠指导年轻人制作工具,路易斯和安娜在实验室研究传统配方,每一帧画面都强调着"活态传承"的理念。

"我们建议设立国际工艺标准委员会,"叶枫展示出拟定的章程草案,"任何商业化运用必须通过传统匠人认证。"

这个方案巧妙地将技术保护与商业发展结合,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会议结束时,主席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这可能是第一个由农场主发起的跨国文化遗产倡议。"

当晚的庆祝晚宴上,叶枫收到了太平洋集团CEO的短信:"听说DC的会议很成功。

我们重新拟了提案,纯商业合作,不涉及股权。有空聊聊?"

这个及时的转变印证了叶枫的策略正确——当工艺成为受保护的遗产,商业资本反而会更尊重其价值。

回程飞机上,叶枫翻开笔记本。

最后一页贴着三国代表的合影,旁边是温特沃斯教授送的贝壳书签。

老人临别时的话言犹在耳:"真正的传统不是保存在博物馆里,而是活在像你这样的人手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