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中,圣旨既出,天下震动。
“文统宗主”之名,乃王朝千年来未有之制!
文不再仅为学识、科举之资,而为治国根本。王也之名,自此真正登临庙堂之巅,居于百官之上,唯帝王可命之。
而就在王也受封之日,一封来自西陲边关的急报,如狂风骤雨般卷入京师。
“青狼王亲率蛮骑十万,破幽澜郡三城,陷我边防,兵锋首指苍原!”
金銮再震,诸公齐惊。
赵景曜面色铁青,将急报砸落阶下:
“诸公皆言蛮夷未能成气候,王也亦言文教可安边,今蛮骑破城如破竹,谁可解?”
王也上前一步,神色不动,朗声道:
“陛下,文教未立,蛮地未安,此乃早有之祸。”
“臣愿即刻启程,亲赴苍原,试我文纲之策!”
全场一惊。
太傅皱眉:
“苍原蛮荒不化,文士之躯,岂可入险地?”
兵部尚书也道:
“王宗主身系文纲,不可轻动。”
赵景曜却未立即否决,而是目光炯炯地看向王也:
“卿言文统可立诸边,朕己准之。今日青狼南下,正是验证之时。”
“若卿愿往,朕允卿调动宗文殿属下,诸学宫文官,由卿节制,辅以三千禁军,名为‘文纲使团’。”
王也拱手:
“臣谢陛下!”
赵景曜又道:
“朕只问一事——卿之文,可胜十万狼骑否?”
王也沉声而答:
“十万狼骑,可破一郡一城。”
“而一策一书,可定十郡十民。”
“臣,不求速胜,但求万世无乱!”
此言落地,百官皆默然。
**
王也得旨三日,即组建“文纲使团”,从宗文殿抽调二十名副使,皆为各地文宫之首才;又携带大量典籍、文具、教书器械,浩浩荡荡南出京城。
而出发之日,京师百姓夹道相送。
谁能想到,这位初入朝堂未久的文士,竟一步步从策臣、学官,到今日文统宗主,担起苍原之重。
人群中,有人高呼:
“王宗主,一策安蛮!”
“文道兴邦,吾等愿读书习礼!”
百姓声声相送,文纲使团从朱雀门出,踏入风雷未定的西陲苍原。
**
苍原郡。
这里本为边陲重地,然因蛮族久居,文化未通,朝廷历来只设军镇压制。
如今幽澜郡三城失守,苍原岌岌可危,青狼王坐镇北麓草原,十万蛮骑虎视眈眈。
而文纲使团初至之日,地方守将郁城侯曹烈亲率兵迎接,面色阴沉。
“王宗主,你此来莫非作秀?蛮骑破三城,靠你一卷书可挡否?”
王也却笑而不怒,反问:
“侯爷,你镇苍原三年,蛮骑可平否?”
曹烈一怔,怒道:
“我无兵无饷,自是难平!”
王也点头:
“正是因兵饷不济,才需以文辅武。”
“我来此,不是与你争军政,而是要设苍原学宫,立文制、教百姓、安边人心。”
“只需你保我三月,我便能使你见到蛮人愿降、边民愿读、兵民愿战的局面。”
曹烈冷笑:
“三月之内,若再丢一城,我定上奏朝廷,弹劾你这个‘文统宗主’!”
王也目光如炬,拱手答:
“若三月无功,王也自请罢职,永不入朝!”
**
王也随即展开苍原策——
第一,设“草原学苑”,由文纲使团选地建宫,教授边民识字、礼仪、农耕之术;
第二,开“翻译堂”,将汉文典籍翻译为蛮语,由蛮人教习本族;
第三,招募蛮部子弟入学,以文才授以小吏之职,赐以朝服礼器;
第西,与苍原百部议立“文誓盟约”,每部遣子为质,入京学文,代代相传。
王也亲自走访三十六部,与酋长饮酒讲经,与部民共居讲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时间,苍原风向渐转。
蛮部惊讶:这些文人非来夺地,而是来教子。
边民惊喜:昔日只见兵符令箭,今见纸墨书卷。
三月之后,苍原百部中己有十三部与朝廷议和,愿为藩属!
**
而青狼王闻此动静,勃然大怒。
“王也?区区书生,也敢坏我十年大计!”
于是,他集结二十万大军,南下首扑苍原学宫!
王也,首度面对真正的蛮骑怒锋。
文与武,笔与刀。
风雷将至,鹿死谁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