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逆袭商海

第二十一章 北疆商机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逆袭商海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6942
更新时间:
2025-06-10

哈尔滨太平机场的跑道在晨光中泛着青灰色的冷光。林建成走下舷梯,北国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与广州的湿热形成鲜明对比。他裹紧单薄的外套,跟着人流走向接机大厅。

"林!我的朋友!"

一个高大的斯拉夫男子在出口处使劲挥手。伊万·彼得罗维奇穿着件厚重的皮夹克,金色卷发在脑后扎成一个小辫子,满脸络腮胡上还挂着几粒冰碴,活脱脱一个从苏联小说里走出来的角色。

"伊万!"林建成快步上前,两人用力拥抱。伊万身上浓重的伏特加和皮革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是典型的苏联商人味道。

"你瘦了!"伊万拍着他的肩膀,用蹩脚的中文说,"中国菜不好吃吗?"

林建成笑着摇头:"工作太忙。你的中文进步不小啊。"

"学了半年!"伊万自豪地挺起胸膛,"走,我请你吃红肠!"

伊万的"车"是辆军绿色的嘎斯吉普,后座堆满了各种箱子和包裹。车子发动时发出拖拉机般的轰鸣,排气管喷出一股黑烟。

"苏联制造,结实!"伊万得意地拍了拍方向盘,"比日本车耐用!"

吉普车在冰雪未消的街道上颠簸前行。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在阳光下泛着陈旧却优雅的光泽,街上的行人穿着厚重的棉衣,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结。

"这次带了什么好东西?"林建成首奔主题。

伊万神秘地眨眨眼:"到地方你就知道了。"

吉普车最终停在一栋俄式小楼前,门口挂着"北方贸易公司"的牌子。推门进去,暖气扑面而来,几个中国人和苏联人正围坐在茶炊旁谈生意。

"我的临时办公室!"伊万带他上了二楼,"现在苏联和中国做生意容易多了,戈尔巴乔夫同志说,要'新思维'!"

房间里堆满了木箱和麻袋。伊万打开其中一个木箱,小心地取出一个用绒布包裹的物品——是个军用的双筒望远镜,黄铜镜身上刻着红星标志。

"苏联红军现役装备,全新!"伊万骄傲地说,"夜视功能,防水,能看两公里!"

林建成接过望远镜试了试,成像确实清晰。这种军用品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稀罕物,收藏家和户外爱好者会抢着要。

"多少?"

"批发价一百美元一个,你有多少要多少。"伊万又打开另一个箱子,"还有这个!"

箱子里整齐排列着几十块手表,金属表带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伊万拿起一块:"'火箭牌'全自动机械表,苏联最好的手表厂生产,一块三十美元。"

林建成仔细检查了手表的做工。虽然比不上瑞士表的精致,但胜在结实耐用,而且这个价格确实

"最厉害的是这个!"伊万带他来到窗前,指着楼下院子里用帆布盖着的几个大物件。

掀开帆布,三辆墨绿色的摩托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经典的乌拉尔M-67,边斗上还印着红星标志。

"哇哦..."林建成忍不住吹了声口哨。这种苏制边三轮摩托车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黑市上能卖到天价。

"全新!从军区首接搞到的!"伊万压低声音,"一辆五千美元,包运到满洲里。"

林建成快速心算。按当时黑市汇率,五千美元约合两万人民币,而这三辆摩托在国内至少能卖到十万以上。利润可观,但风险也不小。

"能合法进口吗?"

"当然!"伊万拍拍胸脯,"现在中苏贸易放宽了,有正规批文。不过..."他搓了搓手指,"要给点'手续费'。"

林建成明白了。虽然政策松动了,但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打点关系。这在他意料之中。

"望远镜和手表我全要了。"他果断决定,"摩托车...先要一辆试试水。"

伊万咧嘴一笑,露出几颗金牙:"就知道你会喜欢!来,签合同!"

合同是用中俄双语写的,条款清晰。林建成仔细检查后签了字,预付了30%的定金。剩下的货款等货物运到临川再付清。

中午,伊万带他去中央大街的华梅西餐厅吃俄式大餐。红菜汤、罐焖牛肉、鱼子酱...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整张桌子。

"伊万,苏联现在情况怎么样?"林建成喝了口格瓦斯,状似随意地问。

伊万的脸色突然变得复杂:"变啦,全变啦..."他灌了一大口伏特加,"商店里东西多了,但价格涨得飞快。我老婆上个月排队三小时,就买到两公斤香肠!"

林建成若有所思。这正是苏联解体的前兆——价格改革引发通货膨胀,物资短缺加剧。但对中苏边境贸易来说,却意味着更多机会。

"你们那边现在最缺什么?"

"什么都缺!"伊万掰着手指数,"服装、食品、日用品...特别是羽绒服!苏联冬天太冷了,轻工业品根本不够用。"

这正是林建成想听的。前世记忆中,1990年前后的中苏边境贸易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无数"倒爷"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大发横财。

"伊万,如果我组织一批羽绒服和日用品,你能在那边找到买家吗?"

伊万的眼睛一亮:"当然!有多少要多少!我们可以用钢材、化肥、甚至..."他神秘地压低声音,"军用物资交换。"

这个提议让林建成心跳加速。钢材、化肥在当时的中国都是紧缺物资,如果能合法进口,利润空间巨大。但军用物资太敏感,他不想碰。

"先做民用品。"他谨慎地说,"我回去就组织货源。"

饭后,伊万带他参观了几个哈尔滨的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挂着中苏合资的牌子,实际上主要从事边境贸易。通过交谈,林建成了解到中苏贸易的最新政策——

私人己经可以申请边境贸易许可证,但需要挂靠在国营公司名下;易货贸易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但现汇交易开始增多;黑河、满洲里等口岸的边民互市日趋活跃...

傍晚回到宾馆,林建成给临川的公司发了封电报,让赵志强立刻着手准备一批羽绒服和日用品,同时联系县外贸局咨询边境贸易许可证的事宜。

第二天一早,伊万又带来一个意外的消息:"林,有个朋友想见你。他是军区后勤部的,有'好东西'。"

林建成警觉起来:"什么好东西?"

"到地方你就知道了。"

伊万开车带他来到郊区的一个仓库区。经过几道岗哨后,他们进入一个巨大的库房。里面堆满了各种军用物资,从军大衣到野战炊具应有尽有。

一个穿着军便装的中年男子迎上来,伊万介绍这是谢尔盖少校。

"中国人?"谢尔盖用俄语问,伊万翻译。

林建成点点头,用刚学的俄语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

谢尔盖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即带他们来到仓库深处。几个大木箱上盖着帆布,掀开后,林建成倒吸一口冷气——是整整一箱军用瞄准镜!

"全新的,带夜视功能。"谢尔盖通过伊万翻译,"可以用于狩猎和观星,完全'民用'。"

林建成明白这是打擦边球。这些瞄准镜明显是军用级别,但换个说法就可以作为"民用光学设备"出口。利润会很高,但风险也不小。

"多少钱?"

"一百五十美元一个,一箱二十个起卖。"

林建成仔细检查了瞄准镜的质量,确实精良。如果通过正规渠道报关,再卖给国内的天文爱好者和猎人,应该问题不大。

"我要两箱。"他最终决定,"但需要完整的出口文件和发票。"

谢尔盖咧嘴笑了:"没问题!我们苏联现在讲'公开性',一切都要透明!"

这话听着讽刺,但林建成没多说什么。签完合同付完定金,这笔交易就算敲定了。

离开仓库时,伊万神秘兮兮地塞给他一个小盒子:"礼物!"

盒子里是一把精致的苏联军官佩剑,鎏金刀柄上刻着镰刀锤子图案。林建成知道这礼物不简单,但也没推辞。

"谢谢,我很喜欢。"

回程的路上,伊万突然说:"林,下个月我要去满洲里,你要一起吗?看看边贸市场。"

这正是林建成想要的。前世记忆中,满洲里作为中苏边境最重要的口岸,即将迎来贸易井喷期。亲眼去看看,对把握商机至关重要。

"一定去。"

临别前,伊万送他到机场,两人用力拥抱。

"林,你是聪明的商人。"伊万真诚地说,"苏联现在机会很多,我们一起发财!"

飞机腾空而起,舷窗外的哈尔滨渐渐变小。林建成靠在座椅上,闭目整理着这次行程的收获——望远镜、手表、摩托车、瞄准镜...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稳定的苏联货源和贸易渠道。如果操作得当,这将为公司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但风险也不容忽视。边境贸易政策虽然松动,但仍有很多灰色地带。他必须确保每一步都合法合规,不能再重蹈之前的覆辙。

飞机经停北京时,林建成给广州办事处的林秀兰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哈尔滨之行的成果,并嘱咐加快羽绒服的采购进度。

"对了,"林秀兰突然说,"张美玲问你什么时候回广州?她说有重要的事要谈。"

"什么重要事?"

"她没说..."林秀兰的声音有些异样,"但好像跟香港那边有关。"

林建成皱了皱眉。香港?会是什么事?难道跟那个"老刀"有关?但那人不是己经被抓了吗?

"告诉她我月底过去。"

挂掉电话,林建成若有所思。飞机再次起飞,穿越云层。夕阳将云海染成金红色,壮观得令人屏息。他望着这壮丽的景象,心中却隐约有些不安。林秀兰和张美玲之间,似乎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秘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