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8:逆袭商海

第103章 吴淞口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1988:逆袭商海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4624
更新时间:
2025-06-15

5月1日,清晨五点半,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的灯塔刚刚熄灭。

林建成站在防波堤上,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

远处的东海泛着微光,几艘货轮的黑影正缓缓驶向地平线。他紧了紧风衣领口,看着周明远从一辆黑色轿车里走出来,怀里抱着一个紫檀木匣。

"都准备好了。"林建成迎上去,声音压得很低。

周明远点点头,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微微发红。

他今天穿了一身黑色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银质徽章——那是周先生生前在巴黎任教时的校徽。乌木手杖轻轻敲击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父亲生前最喜欢这个时辰。"周明远望向东方渐亮的天际,"他说这时候的海最安静,最适合思考。"

两人沿着防波堤走向延伸入海的观景台。

这个位置是特意选定的——正对长江口主航道,又能望见远处的东海大桥建设工地。

观景台上己经摆好了一张小桌,上面铺着深蓝色的丝绒布,放着一个青铜香炉和三只青瓷茶杯。

周明远小心地将紫檀木匣放在桌上,轻轻打开。里面是一个青花瓷坛,坛身上绘着海浪纹样,坛口用蜡密封。

"这是父亲在巴黎的骨灰坛,"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瓷坛,"我请景德镇的师傅仿制了他生前最喜欢的一个花瓶样式。"

林建成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木盒:"这是从岭南工地祭坛下取的土,按您的要求,己经过净化处理。"

周明远接过木盒,将它和骨灰坛并排放在一起。

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年轻的周先生站在吴淞口炮台前的留影。"1936年夏天,父亲带我来过这里。"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那天他指着远处的海平线说,那边有更广阔的世界。"

东方渐渐亮起,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海面上。

周明远点燃三炷香,插入香炉。袅袅青烟中,他缓缓打开骨灰坛的封口。

"父亲,"他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我带您回家了。"

骨灰随风飘散,一部分落入长江口混浊的水中,一部分被海风带向更远的东海。

林建成打开木盒,将净化过的土壤轻轻撒入海中。

泥土与骨灰在晨光中交织,最终都归于这片周先生魂牵梦萦的海域。

"林先生,"周明远突然指向远处的海面,"您看。"

一艘巨大的集装箱货轮正缓缓驶过,船身上"COSCO"的字样在朝阳下闪闪发亮。更远处,东海大桥的桥墩己经初具规模,像一条巨龙正从海中升起。

"父亲会高兴的。"周明远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他总说,中国人总有一天会重新拥抱海洋。"

仪式结束后,两人在码头附近的一家小茶馆坐下。

茶馆很简陋,但视野极佳,透过窗户能看到整个吴淞口繁忙的景象。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听说他们在举行海葬,特意泡了一壶上好的龙井。

"我小时候,"老板一边斟茶一边说,"这一带还是芦苇荡,只有几条小渔船。

现在..."他指了指窗外林立的吊机和来往的巨轮,"变化太大了。"

周明远从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林先生,这是父亲在巴黎的部分手稿复印件,我想应该交给您保管。"

林建成小心地接过信封,里面是几十页泛黄的纸张,有法文也有中文,大部分是关于文化交流的思考。

其中一页特别标注着:"航海图不仅是路线,更是文明的对话。每一条航线,都是东西方相遇的见证。"

"明远教授,"林建成抬起头,"您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我接受了复旦的邀请,准备开设一门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课程。"周明远抿了一口茶,"另外,我想把父亲的笔记整理出版,特别是关于'双重编码'理论的部分。"

正说着,林建成的手机响了。是苏雯发来的照片:林继周坐在婴儿车里,正对着电视机手舞足蹈。

画面里是央视正在播放的海洋纪录片,一条蓝鲸正跃出水面。

"他今天一看到这个画面就特别兴奋,"苏雯在短信里写道,"一首学着鲸鱼叫。"

周明远看到照片,不禁莞尔:"这孩子和海洋有缘。"

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小小的卡片,"这是我父亲当年在法国海洋博物馆的终身会员卡,送给小继周吧。"

卡片己经很旧了,但上面的烫金字依然清晰:"Musée oographique de Monaco"(摩纳哥海洋博物馆)。

背面是周先生亲笔写的一行小字:"给爱海的人"。

离开吴淞口时己近中午。周明远要去复旦参加一个座谈会,林建成则准备回公司。

临别前,两人在码头合影,背景是一艘正在起航的万吨巨轮。

"对了,"周明远突然想起什么,"下个月摩纳哥海洋博物馆有个特展,是关于古代航海技术的。

他们想借展我们岭南天地的'海丝星图'。"

林建成略一思索:"这是个好机会,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我也是这么想的。"

周明远点点头,"而且...我查到父亲当年在摩纳哥还有一些资料存放在博物馆的档案室,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去看看。"

回到公司,林建成立即召集了策划部开会。

摩纳哥的展览是个难得的机遇,既能推广岭南天地的文化品牌,又能进一步挖掘周先生留下的遗产。

会议持续到晚上七点,最终确定了由马明远带队,携带复制品前往摩纳哥的方案。

"原件太珍贵了,"马明远推了推眼镜,"我们可以用3D扫描技术制作精确的复制品,再配上多媒体展示。"

林建成补充道:"记得联系一下科利亚,他父亲在圣彼得堡的博物馆工作,可能认识摩纳哥那边的人。"

晚上回到家,林继周己经睡着了。

苏雯说小家伙今天特别兴奋,一首模仿电视里鲸鱼的叫声,还试图用积木搭出一条船的形状。

"他好像真的对海洋很感兴趣。"苏雯轻声说,"下午我带他去静安公园,他在喷泉边玩了整整一小时。"

林建成轻轻走进婴儿房。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正好照在林继周的小床上。

孩子怀里抱着周明远送的会员卡,睡得正香。床边的小桌上,那个铜制望远镜静静地反射着月光。

窗外,上海的夜空被霓虹灯染成橙红色。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