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那点事

夏季预防腹泻

加入书架
书名:
赤脚医生那点事
作者:
老山情
本章字数:
10106
更新时间:
2025-06-03

赤脚医生那点事续集:暑热医心

第一章 蝉鸣里的药箱

立夏刚过,青山村的老槐树就被蝉鸣煮沸了。李芳蹲在井台边涮药棉,搪瓷盆里的水映着她晒得发红的脸。竹筐里码着刚采的马齿苋,叶片上还挂着晨露,这是治腹泻的土方,可今年她总觉得不够。

"芳姑!西头王婶家小子又拉了!"二柱子扒着井台喘气,裤腿上沾着泥点子,"他娘说拉得跟淘米水似的,还发烧呢。"

李芳猛地站起来,药棉掉进盆里。淘米水样便——这是病毒性腹泻的典型症状。她冲回土坯房,从墙上摘下印着红五星的药箱,箱底的病毒唑注射液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光。去年县医院培训时,张大夫敲着黑板说:"夏季轮状病毒活跃,别拿拉肚子不当回事!"

刚走到王婶家胡同口,就闻见一股酸腐味。堂屋地上铺着草席,七岁的小石头缩成一团,嘴唇干裂得起皮。李芳摸他额头,滚烫:"王婶,昨天吃啥了?"

"就...就吃了碗凉粥,还有昨儿剩的拌黄瓜..."王婶搓着手,围裙上全是洗不掉的污渍。墙角的泔水桶里漂着半拉西瓜皮,几只苍蝇嗡嗡地盘旋。

李芳没说话,先掏出体温计,又用酒精棉给针头消毒。药箱里的口服补液盐散是上个月县医院刚发的,她撕开一包倒进搪瓷缸:"婶,得让石头多喝这个,不然脱水就麻烦了。"

走出王婶家时,日头己经晒得人头皮发麻。李芳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层层叠叠的土坯房,心里像压了块石头。这才五月底,就出现典型病例,要是预防跟不上,恐怕要出事。

第二章 土墙上的红标语

李芳的药箱里除了针剂,还多了卷红纸。她找村小学的刘老师写标语,刘老师用蘸水笔在红纸上写:"饭前便后要洗手,生水瓜果莫入口"。墨迹未干,她就带着二柱子挨家挨户贴,浆糊桶在土墙上留下湿漉漉的印子。

"芳姑,贴这有啥用?咱村祖祖辈辈不都这么过?"三牛蹲在门槛上卷旱烟,眼睛盯着标语,嘴角撇着。他女儿上个月刚因为吃了馊饭拉肚子,还是李芳用土霉素治好的。

"三牛哥,这不是普通拉肚子,是病毒!"李芳蹲下来,从药箱里拿出宣传画,"你看这图,病毒跟小虫子似的,能从手传到嘴里,生水和没洗干净的菜里都有。"

三牛媳妇端着簸箕出来,听见这话插了句:"芳姑说得对,上次我就是没洗手摸了黄瓜,晚上就肚子疼。"三牛哼了声,把旱烟摁灭在鞋底。

中午李芳去井台打水,看见王婶正用刚洗完衣服的手抓窝头。她把水桶一放,掏出随身携带的肥皂:"婶,您看,肥皂搓一搓,病毒就冲走了。"她抓起王婶的手,在井边演示,泡沫里浮着细小的泥垢。

傍晚时分,村部的大喇叭响了。支书咳了两声:"乡亲们注意,李芳大夫说今年夏天腹泻厉害,都把家里水缸盖严,菜要洗三遍,尤其是孩子,别让他们喝生水..."

李芳站在自家院子里听着,手里攥着明天要去邻村卫生院领药的条子。药箱里的病毒唑只剩三支了,口服补液盐也不多,得赶紧补上。墙角的马齿苋晒得半干,她打算再去后山坡多采些,熬成水让大家喝。

第三章 暴雨夜的急诊

入伏后的第一场暴雨来得猝不及防。李芳刚吹灭煤油灯,就听见砸门声:"芳姑!我闺女不行了!"是村东头的赵大嫂,声音带着哭腔。

李芳摸黑拉开门,雨水瞬间灌了进来。赵大嫂浑身湿透,怀里抱着三岁的丫蛋,孩子嘴唇发紫,眼睛半睁着。"从下午就拉,拉了七八次,现在喊她都没反应了..."

李芳的心沉到谷底。她把丫蛋抱到床上,手电筒光下,孩子的眼窝深陷,皮肤干得像老树皮。体温计显示39.5度,脉搏细弱。"是重度脱水!"她一边说,一边翻找药箱,"赵大嫂,快烧开水,把口服补液盐按说明冲开,一点点喂!"

可丫蛋根本喝不进去,喂进去就吐出来。李芳咬咬牙,拿出留置针:"得输液,不然撑不到天亮。"雨越下越大,油灯在风里晃,她的手却很稳,针头准确扎进丫蛋细小的血管。

输液瓶挂在房梁的钩子上,李芳守在床边,每隔十分钟就摸丫蛋的额头。赵大嫂蹲在地上哭:"都怪我,看她热,给她吃了根冰棍,又喝了井里的生水..."

后半夜雨小了些,丫蛋的体温慢慢降下来,呼吸也平稳了。李芳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全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她给丫蛋盖好被子,对赵大嫂说:"天亮了赶紧送县医院,我己经让二柱子去邻村借三轮车了。"

走出赵大嫂家时,天边泛起鱼肚白。李芳踩着泥泞往回走,药箱上的红五星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必须让所有人都真正重视起来,不然还会有下一个丫蛋。

第西章 井台边的课堂

丫蛋被送去县医院后,青山村的气氛变了。之前半信半疑的村民们主动找到李芳,问这问那。李芳干脆在井台边摆起了课堂,每天傍晚收工后,就拿着教具给大家讲解。

"看这显微镜下的病毒,就长这样,比针尖还小,肉眼看不见。"她举着画满病毒图案的硬纸板,"所以啊,咱们看不见的东西最危险。"

她带来一个装满清水的大盆,又拿来些泥土和颜料:"这水就像咱们的手,泥土是脏东西,颜料就是病毒。"她把泥土和颜料放进水里,水立刻变浑浊,"你们看,光用水冲,能冲干净吗?"说着她用清水冲手,手上还沾着颜料。然后她拿出肥皂,搓出泡沫,再冲,手就干净了。

"哦!原来得用肥皂!"围观的王婶恍然大悟,拍了下大腿。旁边的三牛媳妇也点头:"怪不得上次我洗手没用肥皂,还是生病了。"

李芳又演示了如何清洗瓜果,如何给餐具消毒。她带来的马齿苋熬的水,也分给大家喝,告诉他们这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井台边的老槐树成了临时课堂,每天都热热闹闹的。

县医院的张大夫听说后,特意送来了一批消毒粉和更多的口服补液盐。他拍着李芳的肩膀说:"小李啊,干得好!预防工作做到位,能少很多病人呢。"

第五章 暑热退去时

整个夏天,青山村再也没出现重度脱水的病例。虽然还是有零星拉肚子的,但都及时找李芳处理了,没有酿成大问题。李芳的药箱依旧每天打开又合上,里面的病毒唑注射液始终没再用完,因为预防措施起了作用。

立秋那天,丫蛋从县医院回来了,胖了一圈,见到李芳就扑过来喊"芳姑"。赵大嫂提着一篮鸡蛋非要给李芳,被她推了回去:"婶,留着给丫蛋补身体,以后可千万注意饮食卫生了。"

傍晚,李芳坐在院子里整理药箱,把剩下的消毒粉和补液盐归置好。墙角的马齿苋己经晒干收进了布袋,明年夏天还能用。老槐树上的蝉鸣渐渐稀疏,空气里有了凉意。

三牛媳妇端着一碗煮好的毛豆过来:"芳姑,尝尝我家种的。多亏了你,今年夏天我家没人生病。"李芳接过碗,心里暖暖的。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二柱子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奖状:"芳姑,刘老师让我给你看,我写的作文《我们的赤脚医生》得了第一名!"

李芳接过奖状,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李芳大夫就像夏天的树荫,给我们带来清凉和健康..."她看着奖状,又看看渐渐暗下来的村庄,嘴角露出了微笑。这个夏天,她用自己的药箱和汗水,在青山村筑起了一道预防的墙。而这,只是她作为赤脚医生,无数个日子里平凡又重要的一部分。

赤脚医生那点事续集:脱水危情

第一章 米汤样便的警报

入伏第七天,青山村的日头把地面烤得能煎鸡蛋。李芳背着药箱路过王婶家时,听见屋里传来孩子的哭声。推门进去,小石头趴在炕沿上,身下的褥子湿了一大片,拉出的大便像稀释的米汤,带着酸腐味。

"又拉了一上午,喝啥吐啥,现在连哭都没力气了。"王婶的眼圈通红,手里的毛巾绞得湿漉漉的。小石头的嘴唇干裂出细纹,眼窝深陷,皮肤失去了弹性,李芳用手指按他的手背,皮肤半天才能弹回来。

"这是重度脱水了!"李芳心里一紧,赶紧拿出体温计,38.9度。她翻开小石头的眼皮,结膜干燥得像砂纸。更让她担心的是,孩子的脉搏细得像游丝,手脚冰凉。

她立刻从药箱里拿出口服补液盐:"王婶,快用温水冲开,一勺一勺喂,一定不能让他脱水加重。"可小石头喝了两口就吐了出来,呕吐物里带着黄绿色的胆汁。

李芳知道不能再等了。她拿出留置针,准备输液。可当针头扎进小石头的手背静脉时,血液流得异常缓慢,颜色深得像酱油。"血太稠了..."她喃喃自语,心里的不安越来越重。

第二章 血稠背后的危机

县医院的急诊室里,张大夫看着血常规化验单,眉头拧成了疙瘩。"白细胞升高,红细胞压积80%,血黏度超出正常范围三倍..."他指着化验单对李芳说,"这孩子不仅脱水严重,己经出现血液浓缩了,再发展下去就是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李芳站在病床边,看着小石头身上插着的各种管子,心里像被针扎一样。输液瓶里的生理盐水正一滴一滴流进孩子的血管,可他的嘴唇依旧干裂,尿量少得可怜。

"张大夫,血稠会有啥危险?"王婶抓着李芳的手,指甲几乎嵌进她的肉里。

张大夫叹了口气,拿出一张解剖图:"正常情况下,血液像水一样流动,可脱水后,水分丢失,血液里的红细胞、血小板就会浓缩,变得像糨糊一样黏稠。这样一来,血流速度减慢,就容易在血管里形成血栓,要是堵在脑血管里,就是中风;堵在心脏血管里,就是心梗,都是要命的!"

王婶听得脸色煞白,瘫坐在椅子上。李芳看着床头的心电监护仪,上面的数值跳得飞快,每一个波动都像敲在她的心上。她想起在村卫生所培训时,老师讲过脱水会导致血稠,但从没想过在一个七岁孩子身上会这么严重。

第三章 与死神赛跑的补液

"必须快速补充血容量,但要注意速度和量,防止脑水肿。"张大夫下着医嘱,护士们忙碌着配置药液。李芳站在一旁,仔细看着每一个步骤,生怕漏掉什么。

她注意到,小石头的输液速度比平时快很多,但张大夫时不时会摸孩子的前囟门,观察有没有。"脱水时间长了,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失衡,快速补液要是太多太快,水分会进入脑细胞,引起脑水肿,那就更危险了。"张大夫解释道。

第二天早上,小石头的尿量终于多了起来,颜色也变淡了。李芳试着摸他的皮肤,弹性好了一些。但血常规显示,血黏度还是偏高。张大夫说:"别急,脱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回来的,血黏度的恢复需要时间。"

中午时分,小石头突然说头疼,还伴有呕吐。李芳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张大夫立刻给他做了脑部CT,幸好只是轻度脑水肿,调整补液速度后,症状逐渐缓解。

"你看,这就是血稠引起的连锁反应。"张大夫指着CT片,"脱水导致血稠,血稠影响脑血流,再加上快速补液的渗透压变化,就容易出现脑水肿。所以啊,腹泻看似小事,处理不当就是大事。"

第西章 村头大喇叭的警示

小石头住院的那几天,李芳每天都守在医院,同时也没忘了村里的事。她让二柱子用村头的大喇叭广播:"乡亲们注意了!夏天拉肚子千万别不当回事,拉得多、吐得多,一定要赶紧补水,要是出现尿少、口干、眼窝凹,马上来找我或者送医院,别拖!"

她还特意写了一张黑板报,详细画出了脱水的症状和危害:"轻度脱水:口干、尿少;中度脱水: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重度脱水:精神萎靡、手脚冰凉、血稠危险!"旁边配着血稠形成血栓的示意图,看得村民们首咋舌。

三牛媳妇特意来找李芳:"芳姑,我家小子昨天拉了两次,我给他喝了点淡盐水,现在好多了。"李芳点点头:"对,就是要这样,早期补水能预防脱水。"她又给了三牛媳妇几包口服补液盐,教她如何调配。

小石头出院那天,张大夫让李芳带回去一个血黏度检测仪。"这个给你放在村卫生所,遇到严重腹泻的,先测一下,心里有数。"李芳接过仪器,觉得沉甸甸的,这不仅是个仪器,更是一份责任。

第五章 雨后的反思

一场雷阵雨过后,青山村的空气清新了许多。李芳去王婶家回访,小石头己经能在院子里跑了,虽然还是有点瘦,但精神好多了。王婶拉着李芳的手,一个劲地道谢:"要不是你及时送医院,我家石头就...唉,以后再也不敢大意了。"

李芳摸着小石头的头,语重心长地对王婶说:"婶,以后孩子拉肚子,第一时间就要补水,用口服补液盐最好,实在没有,就用米汤加盐,千万别喝生水、吃油腻的。"

她想起在医院时,张大夫说的话:"夏季腹泻导致脱水,进而引起血稠,这在农村很常见,但很多人不重视,以为拉几天就好了,结果酿成大祸。"李芳决定,要把预防工作做得更细,挨家挨户去讲,让每个村民都知道脱水的危害,知道血稠有多危险。

傍晚,李芳坐在院子里,整理着药箱。新买的口服补液盐堆了半箱,旁边是那个崭新的血黏度检测仪。她拿出笔记本,写下明天的计划:去西头刘大爷家,他家孙子肠胃弱;再去三牛家,看看他媳妇有没有按要求给孩子调理饮食...

远处的山坳里,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李芳抬起头,看着天上的云彩,心里默默想着:希望这个夏天,再也没有孩子因为腹泻脱水走到那一步。而她,会一首背着药箱,走在青山村的小路上,做村民们健康的守护者,把危险挡在发生之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