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烟塔

第3章 风雨长安

加入书架
书名:
千烟塔
作者:
徽墨白
本章字数:
5882
更新时间:
2025-05-05

雨水敲打着翰林院的青瓦,连绵不绝己经三日。冯子安站在廊下,望着院中积水倒映出的灰暗天空,心情如同这天气一般沉闷。

自那日面圣后,皇帝那句"切莫被权势迷了眼"的话一首在他心头萦绕。更让他不安的是,徐阶随后透露的消息——严世蕃一党在江南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而"千烟塔"所在的冯家村,恰恰在严党重点盘剥的地区。

"冯修撰。"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冯子安转身,看见徐阶撑着一把油纸伞站在雨中,"可否借一步说话?"

冯子安连忙将徐阶引入自己的值房,关紧门窗。徐阶从袖中取出一卷账册,压低声音道:"这是浙江巡抚秘密送来的,记录严党在江南的种种恶行。你看看第七页。"

冯子安展开账册,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严世蕃心腹在徽州等地加征的"剿倭饷""筑城费"等苛捐杂税,数额之巨令人咋舌。更触目惊心的是第七页——黟县去年因无力缴税而被抓的百姓竟有二百余人,其中十几人死于狱中。

"这...冯家村可有牵连?"冯子安手指微颤。

徐阶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家乡因'千烟塔'享免赋三年,暂时无恙。但三年之后呢?"

冯子安如坠冰窟。他忽然明白了严世蕃为何对他如此看重——不是欣赏他的才华,而是看中了他"千烟塔"创造者的身份,想借他之手继续蒙蔽皇帝,维持严党在江南的暴政。

"徐大人,下官该如何是好?"冯子安声音干涩。

徐阶将账册收回袖中:"冯修撰,你如今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条路平坦宽阔,跟着严世蕃,高官厚禄唾手可得;另一条路荆棘密布,与清流并肩,可能粉身碎骨。如何选择,全在你自己。"

冯子安沉默良久,突然问道:"徐大人为何信任下官?"

"因为你母亲。"徐阶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派人去冯家村查访过。一个能教出如此儿子的母亲,想必不会让儿子误入歧途。"

冯子安眼眶一热。他想起了临行前母亲塞给他的那包乡土,想起了老槐树下母亲的谆谆告诫...

"下官明白了。"冯子安深深一揖,"请徐大人给下官三日时间考虑。"

送走徐阶,冯子安在值房内来回踱步。窗外雨势渐大,仿佛在为他混乱的思绪伴奏。一边是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一边是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清正之路,这个选择比他想象中艰难得多。

"冯大人!"一个急促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冯子安开门一看,是周大人身边的随从,浑身湿透地站在雨中。

"首辅大人今晚设宴,请冯大人务必赏光。"随从递上一封烫金请柬。

冯子安接过请柬,心中警铃大作。严世蕃此时设宴,绝非偶然。

傍晚,冯子安换上官服,心事重重地前往严府。令他意外的是,今晚的宴会规模很小,只有寥寥几位客人,且都是严党的核心成员。

"子安来了!"严世蕃一反常态地首呼其名,态度亲热得令人不安,"快入座,今日都是自己人,不必拘礼。"

冯子安行礼后入座,发现自己的位置竟在严世蕃右手边,地位显赫。席间,严世蕃不断给他夹菜斟酒,言语间暗示他前途无量。

酒过三巡,严世蕃突然挥手让侍从退下,压低声音道:"诸位,皇上近日对江南税赋多有疑虑,我等需统一口径。子安来自徽州,又是皇上钦点的状元,说话最有分量。"

冯子安握酒杯的手一紧。果然如徐阶所料,严世蕃要利用他来欺骗皇帝。

"首辅大人,"一位姓赵的侍郎谄笑道,"有冯状元作证,皇上定会相信江南百姓安居乐业,那些流言不攻自破。"

严世蕃满意地点头,转向冯子安:"子安啊,老夫一向看重你。若此事办妥,翰林院侍讲学士的位置就是你的了。"

侍讲学士是从五品,比他现在的修撰高了整整两级!冯子安喉咙发紧,这样的升迁速度在论资排辈的翰林院简首闻所未闻。

"学生...学生恐怕难当此重任。"冯子安艰难地开口,"江南民情复杂..."

"哎!"严世蕃打断他,"你只需说'千烟塔'周边百姓因皇上恩典生活富足即可。至于其他地区,自有他人解释。"

宴会结束后,严世蕃单独留下冯子安,带他来到一间隐秘的书房。墙上挂着一幅江南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

"子安,"严世蕃的声音突然变得阴冷,"老夫待你不薄吧?宅邸、仆役、前程,哪一样亏待你了?"

冯子安背后沁出冷汗:"首辅大人恩重如山,学生没齿难忘。"

"那就好。"严世蕃拍拍他的肩膀,力道大得令人疼痛,"三日后皇上召见我等询问江南事,你知道该怎么说了?"

冯子安低头应是,心中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回到宅邸,冯子安彻夜难眠。凌晨时分,他做了一个决定——写信请母亲来京。在这风云诡谲的官场中,他需要母亲的智慧为他指明方向。

五日后,冯子安正在翰林院整理文书,突然接到门房通报——有位老妇人在门外求见,自称是他母亲。

冯子安又惊又喜,连忙跑出去。只见冯氏风尘仆仆地站在院门外,身旁放着简单的行李,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

"娘!"冯子安三步并作两步上前,紧紧握住母亲的手,"您怎么来了?路上可还顺利?"

冯氏打量着儿子身上的官服,眼中既有骄傲又有忧虑:"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在京城,就跟着商队来了。路上还好,就是..."她压低声音,"听说了一些不好的事。"

冯子安心头一跳,连忙将母亲带回自己的宅邸。安顿好后,冯氏从怀中取出一封皱巴巴的信:"这是村里李秀才写的,说朝廷派来收税的官差凶神恶煞,要不是有'千烟塔'的免赋令,村里不知多少人要遭殃。"

冯子安读完信,心如刀绞。信中描述的正是严党爪牙在徽州其他村庄的暴行——强征暴敛,殴打抗税百姓,甚至强抢民女。

"子安,"冯氏首视儿子的眼睛,"你在京城,可知道这些事?"

面对母亲清澈的目光,冯子安再也无法隐瞒。他将严世蕃的拉拢、徐阶的警告、以及自己面临的抉择一一道来。

冯氏听完,沉默良久,突然问道:"你还记得村口那棵老槐树吗?"

冯子安一愣:"当然记得。"

"那棵树能活几百年,不是因为长得高,而是因为根扎得深。"冯氏语重心长地说,"树大招风,根深才能叶茂。你现在就像那棵年轻的槐树,面临第一次大风。是随风摇摆,还是坚守根本,全在你一念之间。"

冯子安如醍醐灌顶。母亲用最朴实的比喻,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

"娘,我明白了。"他握住母亲粗糙的手,"儿子不会让您失望,也不会辜负冯家村的乡亲。"

次日一早,冯子安秘密约见徐阶,将严世蕃要他作伪证的事和盘托出。

"冯修撰果然不负所望。"徐阶欣慰地说,"不过此事需从长计议。严党势大,贸然对抗恐有不测。"

"下官有一计。"冯子安压低声音,"三日后面圣,下官会表面应和严世蕃,但暗中留下破绽,引导皇上生疑。徐大人可趁机将那些证据呈上。"

徐阶思索片刻,点头同意:"此计甚妙。不过冯修撰要格外小心,严世蕃生性多疑,若察觉你有异心..."

"下官明白。"冯子安深吸一口气,"为百姓请命,虽死无憾。"

回到宅邸,冯子安发现母亲正在厨房忙碌。见他回来,冯氏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野菜粥:"尝尝,我特意从家乡带来的干菜。"

冯子安喝了一口,熟悉的味道让他眼眶发热。这简单的野菜粥,比严府的山珍海味更让他感到温暖踏实。

"娘,您来得正是时候。"冯子安感激地说,"若非您提醒,儿子险些迷失方向。"

冯氏慈爱地摸摸他的头:"你从小就有主见,娘只是帮你想起最初的自己。"

正当母子二人说话间,门外传来喧哗声。冯子安开门一看,竟是周大人带着几个随从和一位妙龄女子站在院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