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在自已的院落里日复一日地练习基本功,可谓是闻鸡起舞。
每一个马步,他都扎得稳稳当当,感受着大地传来的力量支撑;每一次刺剑、削剑,他都全神贯注,体会着剑身破风的细微变化。
在无数次的重复中,他的心境逐渐变得如同静谧的深潭,不起波澜。
一日,当他如往常一样演练基本剑法时,仿若一道灵光自心底闪过。
他突然明悟了泰山派武学所蕴含的厚重沉稳。
那不仅仅是招式上的大开大合、力道上的雄浑刚猛,更是一种心境的体现。
泰山巍峨耸立,历经岁月沧桑而岿然不动,其派武学亦是如此。每一招剑法都似承载着泰山之重,沉稳而内敛,不轻易展露锋芒,却在关键时能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林羽意识到,之前自已过于追求招式的华丽与速度,而忽略了这武学深处的精神内核。
他回想起在泰山之巅,目睹那云雾缭绕中泰山的雄伟身姿,日出日落时的磅礴气象。
此刻,他仿佛将这一切都融入到了自已的剑法之中。
原本略显生硬的招式变得圆润自然,每一次出剑都像是泰山在舒展筋骨,虽看似缓慢,却有着不可阻挡之势。
这一明悟让林羽对自已的武学之路有了全新的认知。
他深知,这厚重沉稳将成为他日后武学发展的根基,无论是继续修炼泰山派武功,还是去探寻蓬莱派的灵动剑法,都离不开这份对武学深刻的理解。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坚定,在这小小的庭院中,继续挥舞着长剑,让这新的感悟在一招一式中不断沉淀、升华。
转眼间到了六月,经过五个月的学习,林羽对经史子集也有了很深的认识。
在苏启的悉心教导下,他从最初对文墨的懵懂,逐渐成长为能够深入理解经典内涵、剖析历史兴衰、品味诗词精妙的求学者。
他对《论语》中的儒家智慧有了自已独到的感悟,深知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修身齐家之理,能在日常思考中灵活运用这些思想,指导自已的言行举止。
对于《史记》等史书,他不再仅仅是知晓其中的故事,而是可以透过文字看到历史背后的风云变幻、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仿佛自已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那些英雄豪杰并肩同行,见证着一个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在诗词方面,林羽领略了唐诗的雄浑壮阔与宋词的婉约细腻。
他能体会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豪迈描绘所传达出的豁达心境,也能感受到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里的离别愁绪与无尽相思。
并且,他开始尝试自已创作诗词,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对周围事物的感悟。尽管笔触尚显稚嫩,但字里行间已初现才情与思想深度。
这五个月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林羽的知识储备,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的气质与修养。
他原本因江湖历练而略显粗犷的气质中,增添了几分儒雅与沉静。
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书卷气,让他看起来不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江湖剑客,而是一位兼具文武之才的少年豪杰。
他深知,自已在文墨之路上的成长,是为了更好地迈向蓬莱派,完成那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偷师使命。
如今,他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待合适的时机,去迎接蓬莱派入门考核的检验,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不久,蓬莱派宣称于六月中旬广纳弟子。
消息传来,林羽心中既紧张又兴奋,深知这是他踏入蓬莱派的绝佳契机,亦是一场决定成败的关键考验。
在启程奔赴蓬莱派之前,他再次与泰山派传递信息的弟子碰面。
幽静的院落里,四周竹影摇曳,清风拂面,却难以吹散林羽心头的凝重。
传递信息的弟子依旧身着朴素衣衫,面容冷峻,眼神中却透着关切与期待。
林羽深吸一口气,将自已这数月来在文墨修习上的进展、武功练习成果,以及对蓬莱派的初步了解,一五一十地详细汇报。
他提及在苏启先生的教导下,自已已熟读诸多经史子集,对儒家经典、历史典故乃至诗词歌赋均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自信在蓬莱派的文化考核环节或能应对自如。
传递信息的弟子专注聆听,不时微微点头,待林羽汇报完毕,他沉思片刻,方开口道:“林羽师弟,你此去蓬莱派,任务艰巨,务必万分小心。门派上下皆寄予你厚望,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掌门与诸位师长都看在眼里。”
二人又就一些细节问题交换了意见,探讨了可能遭遇的困境及应对方法。
随后,传递信息的弟子叮嘱林羽保重自身,莫要因任务而忽视了安全,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林羽铭记于心,与师兄拱手作别。
林羽心怀敬重与感激,决定在奔赴蓬莱派之前,务必向夫子苏启郑重告别。
他沿着熟悉的小径,缓缓走向苏启的居所。一路上,往昔数月的求学生涯如幻灯片般在脑海中不断闪现,苏启的教诲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那些耐心讲解经史子集的日夜,成为了他成长路上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
待林羽表明来意,苏启先是微微一愣,随后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屋内静谧得只闻呼吸之声,气氛略显凝重。良久,苏启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复杂的神色,缓缓开口道:“林羽啊,你此去蓬莱派,虽充满未知与艰险,但我观你意志坚定,必能有所作为。我有一事相求,我这女儿苏灵,虽不聪明伶俐,但对世间万物皆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思量许久,不愿她如寻常女子般困于闺阁之中,碌碌一生。我见你品行端正,且即将踏入蓬莱派这等问道之地,我想……请求你带她一同前往蓬莱拜师。”
林羽听闻此言,心中着实一惊。
他未曾料到苏启会提出如此请求,脑海中瞬间闪过诸多念头。
带苏灵同行,固然多了一份责任与牵挂,且蓬莱派入门考核严苛,此行充满变数,稍有差池便可能累及无辜。
然而,望着苏启那满是期待与信任的眼神,他又难以忍心拒绝。
苏灵那灵动活泼的模样也浮现在眼前,他深知这或许是苏灵改变命运、追求非凡之路的契机。
犹豫片刻后,林羽咬咬牙,坚定地说道:“苏先生,您对我恩重如山,您既如此信任我,我定当竭尽全力。只是这蓬莱派入门艰难,我虽会护苏灵周全,但结果实难预料。”
苏启面露欣慰之色,连忙说道:“林羽,你肯应允,我已是感激不尽。成败与否,皆是天命。我只希望给灵儿一个机会,让她去闯荡一番,莫要留下遗憾。”
随后,苏启唤出苏灵。苏灵听闻要与林羽同去蓬莱派,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她恭敬地向林羽行礼道:“林羽大哥,往后便有劳你多多关照了。”
林羽微笑着点头,看着苏灵充满朝气的脸庞,心中暗暗发誓,定要护她平安,带她在蓬莱派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蓬莱派提前派遣弟子前来组织此次招收弟子事宜,海边码头一时间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林羽带着满心憧憬又略带紧张的苏灵,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缓缓前行,最终登上了蓬莱派的船只。
船只缓缓驶离海岸,海风逐渐变强,吹起林羽的衣袂猎猎作响。他站在船头,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蓬莱岛的方向,心中思绪万千。
此次前往蓬莱派,肩负着泰山派的重任,又多了照顾苏灵的责任,他深知前路必定充满荆棘与挑战。 苏灵则好奇地在船上四处张望,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不已。
她看着那些蓬莱派弟子熟练地操控着船只,心中对蓬莱派的敬仰又增添了几分。
林羽见状,轻声向她介绍着船上的一些设施和航海的基本知识,苏灵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一些天真可爱的问题,让林羽忍俊不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内心的紧张情绪。
随着船只逐渐靠近蓬莱岛,岛上的轮廓越发清晰起来。那是一座云雾缭绕、仿若仙境的岛屿,峰峦叠嶂,绿树成荫,隐隐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
林羽心中暗自惊叹,不愧是蓬莱派的所在,这等灵秀之地,孕育出的门派定有其独特之处。他握紧了拳头,默默提醒自已,一定要在蓬莱派站稳脚跟,完成偷师使命,同时也要护得苏灵周全。
而苏灵早已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向往的光芒,她拉着林羽的衣袖说道:“林羽大哥,蓬莱岛好美啊,我一定要努力通过入门考核,留在这里。”
林羽看着她坚定的神情,微笑着点头鼓励道:“灵儿,你定能行。” 船只终于靠岸,林羽和苏灵随着众人下船,踏上了蓬莱岛这片神秘的土地。
他们跟随着蓬莱派弟子的指引,朝着门派的考核场地走去,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又充满吸引力,未知的考验即将拉开帷幕。
来到考核地,林羽便与苏灵依依惜别,看着苏灵那略显紧张却又充满期待的眼神,林羽轻声安慰道:“灵儿,莫要害怕,相信自已,你定能顺利通过。”
苏灵乖巧地点点头,然后随着负责孩童考核的弟子走向了另一边。
林羽独自站在考核的场地中,周围皆是神情各异的求道者。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已镇定下来,回想起之前打探到的消息,心中明白,这首要的道家感悟考核便是一道难关。
不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走上前来,他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众人的内心。
老者清了清嗓子,声音虽不洪亮却极具穿透力:“诸位前来蓬莱求道,皆需先明悟我道家之真谛。道家讲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然此中真意,又岂是三言两语可道尽。”
说罢,老者开始提问,问题从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语句理解,到对道家所倡导的生活态度在现实中的感悟,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林羽仔细聆听着每一个问题,脑海中飞速运转,将自已在苏启夫子教导下所学的知识以及平日里对道家思想的思考一一梳理。
当被问及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时,林羽沉思片刻后答道:“晚辈以为,这世间至高之‘道’,乃是一种超越言语描述的存在,一旦用言语去界定,便已偏离其本真。
它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之中,需用心去体悟,用身去践行,而非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积累。” 老者微微点头,又抛出下一个问题:“那你如何看待道家的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关系?”林羽略作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在晚辈看来,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为之,不强求结果。
顺应自然规律去行事,看似无为,实则在遵循大道的过程中已有所为。例如农人顺应时节耕种,看似只是顺应自然的简单劳作,实则收获了粮食,满足了生存所需,此便是无为中的有为。”
随着考核的进行,问题愈发刁钻,林羽愈发谨慎地回答。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他是否真正理解道家思想、是否与蓬莱派理念相契合的检验。
每一个回答都需深思熟虑,既要展现出自已的见解,又不能过于张扬,以免引起怀疑。
时间在问答中悄然流逝,林羽感觉自已仿佛在道家思想的海洋中遨游,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而他离蓬莱派的大门,也似乎更近了一步。
老者目光如炬,扫视众人后,语气沉稳地说道:“诸位需知晓,蓬莱之道,绝非仅拘泥于书本经义。我派所追寻之境界,乃是将道家智慧融会贯通,最终落实于武学之中。
若基本功不扎实,即便对道家思想有几分感悟,亦难以在我蓬莱派立足。
武学之路,需从根基打起,一步一个脚印,方能有所成。”
林羽听在耳中,心中却涌起一股自信。在泰山派的苦练,以及近几个月为偷师蓬莱派而进行的特殊训练,让他的基本功无比扎实。
无论是马步的沉稳、拳法的刚劲,还是剑法的灵动,他都下过苦功钻研与练习。
他回想起在泰山脚下,每日迎着朝阳扎马步,直至双腿酸痛麻木仍咬牙坚持;在偏僻庭院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刺剑、削剑等基本招式,力求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力道恰到好处。
那些挥洒汗水的日夜,此刻都成为了他最坚实的依仗。
林羽昂首挺胸,眼神坚定,他深知,这扎实的基本功将是他叩开蓬莱派大门的有力武器。在接下来的考核环节中,无论是力量的测试、速度的较量,还是招式规范性的检验,他都有信心应对自如。
他默默告诉自已,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成功进入蓬莱派,开启偷师之旅,为泰山派带回珍贵的武学秘籍,同时也在这蓬莱仙岛之上,探寻武学与道家思想更深层次的融合之道,让自已的武学造诣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林羽顺利通过前两关考核后,心中稍感宽慰,但他也明白,最后的考验绝不可掉以轻心。
当老者提出要众人在纸上写下对“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句话的感悟时,周围的应试者们皆面露沉思之色。
林羽静下心来,脑海中思绪翻涌。
他深知此句出自《庄子》,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荒诞现象与仁义标准的相对性。
他拿起笔,略作思索后开始书写。
“窃钩者,小盗之行,所窃之物微,然触犯律法,遂遭诛杀。而窃国者,以权谋私,夺天下之公器,却位高权重,称孤道寡。此二者之反差,尽显世道之不公。
然所谓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实则仁义之名被权势所利用,成为其统治之工具。
真正之仁义,不应为权势所左右,而应根植于人心,行于世间,惠及苍生。
在这纷扰尘世,当以洞察之眼,明辨真假仁义,不为表象所迷惑,坚守内心之正道,方为求道者应有的态度。”
林羽写罢,反复检查,确认自已的感悟既表达了对语句内涵的理解,又未过于偏激或独特,以免引人侧目。他将写满字迹的纸张恭敬地呈递给老者。
老者接过,仔细阅读,目光在林羽的纸上停留良久,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之色。
林羽见状,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他知道,自已这一关算是中规中矩地通过了。
但他也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蓬莱派后续必定还有更多的考验与挑战在等待着他,而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