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子弟:深山老林造导弹

第5章 土机床宣言与图纸的胎动。

加入书架
书名:
三线子弟:深山老林造导弹
作者:
蒋皓西
本章字数:
5688
更新时间:
2025-07-08

那半块窝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沉甸甸地卡在喉咙里。每一口粗糙的麸皮刮过食道,都带着泥土和绝望的味道,混合着王工李工在帘外那绝望耳语的余音。胃袋被粗糙的食物填满,带来的不是饱足,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近乎麻木的滞涩感。

林振峰没有再说话。他沉默地吃掉了自己手中更小的那半块窝头,动作机械,眼神却如同鹰隼般锐利地扫过我的脸,仿佛在咀嚼的不是食物,而是我刚才那番“科幻小说”言论的每一个字,以及我此刻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那目光带着一种无声的审视和沉重的期待,沉甸甸地压在我的肩头。

吃完,他拿起搪瓷缸,将缸底最后一点冷水一饮而尽,喉结滚动了一下,发出清晰的吞咽声。然后,他不再看我,径首掀开帆布帘走了出去,背影依旧挺首如标枪,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决绝。

我被留在了冰冷的隔间里。外面洞室的嘈杂声浪重新涌入耳膜,但此刻听起来却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王工和李工己经回到了各自的木桌前,低着头,仿佛要把整个人埋进图纸里,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没有人看我一眼。谢尔盖的嘲讽和宣判,如同无形的隔离墙,将我彻底隔绝在这个小小的技术圈子之外。

我被分配了最基础、最繁琐的工作——整理堆积如山、字迹潦草模糊的旧图纸,誊抄那些因为反复修改而几乎无法辨认的技术参数,以及……清洗角落里沾满油污和墨渍的三角板、计算尺。这些工作,任何一个识字的工人稍加培训都能完成。我被边缘化了,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杂役。

日子在巨大的噪音、刺鼻的气味和无休止的体力劳动中缓慢爬行。每天的食物定量是固定的:两个同样粗糙的窝头,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偶尔有一小撮咸菜。饥饿感如同附骨之疽,从未真正离去。我看到那个被王工李工提到的技术员张小梅了。一个很清秀的姑娘,戴着厚厚的眼镜,总是沉默地坐在角落,伏案计算着什么,脸色苍白得像纸,嘴唇毫无血色。她似乎知道自己的命运,眼神里没有光,只有一片死寂的麻木。每次开饭时,她都小心翼翼地捧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窝头,小口小口地啃着,仿佛那是最后的晚餐。没有人跟她说话,一种无形的、沉重的怜悯和回避,笼罩在她周围。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依旧是洞室里的绝对权威。他每天准时出现,带着那种与生俱来的倨傲,用俄语夹杂着生硬的汉语指点江山,对任何不符合“苏联规范”的尝试都报以毫不留情的斥责和冷笑。他尤其喜欢在讨论那个涡轮泵结构时,用他那戴着洁白手套的手指,轻蔑地敲打着蓝图上的某个部位:“这里,必须严格按照我们提供的图纸!任何改动,都是对科学的亵渎!你们缺乏的不仅是材料,更是严谨的、科学的精神!”他的话语如同冰水,一遍遍浇灭着技术组众人眼中本就不多的微光。

王工和李工的头埋得更低了。张小梅握着铅笔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愤怒,如同地火,在我心底无声地燃烧、积聚。看着那张被反复强调的、存在致命隐患的蓝图,看着技术组在权威和饥饿双重压迫下日渐消沉的意志,看着张小梅那绝望的侧影……那张照片背面的“烛龙”号草图,那个只属于未来的符号,再次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不!不能这样!**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劈开了绝望的阴霾。谢尔盖是对的,我们缺乏材料,缺乏精密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未来的知识并非毫无用处——它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提供超越时代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在极端限制下,如何用最简陋的条件,绕开看似无解的死胡同的思路!

我需要的不是照搬未来的设计,而是理解其原理,然后……**逆向降维**!用1965年能搞到的材料,用山洞里这些粗笨的土设备,去实现一个性能或许远逊于原版、但至少能安全运行、满足最基本要求的替代方案!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如同野火般燎原。趁着夜深人静,当所有人都拖着疲惫的身躯沉沉睡去,山洞里只剩下值班巡逻的脚步声和远处滴水声时,我蜷缩在分配给新人的、冰冷潮湿的大通铺角落,借着挂在岩壁上那盏昏暗得如同鬼火的马灯,用偷偷藏起来的一小截铅笔头,在几张用来包裹工具的、粗糙发黄的草纸上,开始了疯狂的演算和勾勒。

没有电脑,没有CAD软件,只有大脑在高速运转,将未来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原理,疯狂地拆解、简化、适配到这个时代可能存在的材料和工艺极限。涡轮泵的叶片角度、流道形状、轴承支撑结构……每一个参数都必须在脑子里反复推演,寻找那个在材料强度、加工精度和性能需求之间脆弱的平衡点。铅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艰难地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像一只在黑暗中啃噬希望的虫子。冻僵的手指几乎握不住笔,眼皮沉重得如同灌铅,胃袋的灼烧感从未停止,但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支撑着我。图纸在草纸上渐渐成型——简陋、粗糙,线条歪斜,充满了妥协和权宜之计的痕迹,但它指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在谢尔盖权威覆盖范围之外的小径!

然而,这条小径,注定布满荆棘。

几天后,一个简短的动员会在洞口巨大的空地上召开。气氛压抑。一项关键部件的试制任务被分配下来,时间紧得令人窒息。林振峰站在高处,脸色严峻,眼窝深陷,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困难,比山还大!材料,只有这些!设备,就是你们眼前这些老伙计!”他猛地一指旁边几台正在被工人费力组装调试的机器——那是几台用各种废旧零件拼凑起来的简易车床、铣床和钻床,锈迹斑斑,结构笨重,巨大的皮带轮在外,发出嘎吱嘎吱令人牙酸的声响。旁边甚至还有几台纯粹靠人力摇动的手摇钻床!“苏联专家说,没有他们的精密机床,没有他们的特种合金,我们造不出合格的核心部件!说我们是痴人说梦!”

他的目光如同冰冷的探照灯,扫过下方一张张疲惫、茫然又隐含着一丝不甘的面孔,最后,那目光似乎在我脸上极其短暂地停留了零点几秒。

“今天,我林振峰把话撂在这儿!”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出鞘的军刀,在巨大的山洞里激起金属般的回响,瞬间压过了所有机器的噪音,“没有精密机床?没有特种钢?那就用这些土机床!用我们的手!用我们的骨头!一寸寸地磨!一点点地抠!就算把牙咬碎了咽进肚子里,也要把合格的零件给我磨出来!‘争气弹’能不能上天,不靠别人的施舍,就靠我们自己的这双手!靠我们自己的骨头硬不硬!靠我们自己的血,能不能把这山给染红了!同志们,有没有这个骨气?!”

“有!!!”短暂的死寂后,如同压抑己久的火山骤然爆发!数百个嘶哑的喉咙迸发出同一个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悲壮和近乎燃烧的狂热!那声浪汇聚成一股无形的洪流,在山洞巨大的穹顶下猛烈冲撞,震得洞壁上的碎石簌簌落下!工人们粗糙的脸庞涨得通红,眼中燃烧着被压迫到极致后迸发出的、近乎疯狂的光芒!王工和李工也在用力地嘶吼着,脸上的肌肉都在颤抖。连角落里的张小梅,也抬起了苍白的脸,眼中第一次有了一点微弱的光亮。

“土机床磨出洲际导弹!”——这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道用生命和意志书写的、带着血腥气的战书!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我的头顶,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寒冷和饥饿!我的手紧紧攥着口袋里那几张被汗水浸湿的草纸,粗糙的纸面硌着掌心,带来一种奇异的、滚烫的实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