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
袁术拍案而起,怒骂道:“刘逸真踏马怂,自己不当盟主也就罢了,竟然推举袁绍那个婢生子为盟主!"
如今,会盟将近,很多消息基本上都己经传开了。
袁术向来看不起袁绍,一首以来都和其针锋相对的攀比。
就在不久前,袁术正因自己募集了3万大军,而志得意满,特别是听说袁绍那边才2万人马,更是令他兴奋。
可没想到,如今却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还有那刘逸!”袁术暴怒踱步,腰间玉带撞得佩剑叮当作响。
“此人身为汉室宗亲,敢拔剑对峙董卓,又首倡义兵,威望远胜袁绍,却甘愿当副盟主?可恨的是,明明我比袁绍实力更强,他何不推举我?!”
阎象看着发狂的袁术,不禁眉头一皱,却还是硬着头皮上前劝说道:“主公息怒,依属下之见,刘逸此举,怕是另有所图。”
袁术猛然转身,冷笑道:“另有所图?此话怎讲?!”
阎象抬头,目光灼灼道:“主公可曾想过,刘逸此举,分明是想挑拨主公与袁绍反目。”
此言一出,却是令本来暴怒的袁术平静了几分。
“你此言……也倒是有点道理!”
二袁不合,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而袁家如今的实力强大,也是毋庸置疑的。
说起来,那刘逸的确是个人物,一个敢拔剑对峙董卓的人又怎会因为惧怕袁绍而不敢与其争当盟主?
想到这些,袁术还真觉得阎象的话有些道理。
阎象看到袁术真的在思考,欣慰不己,他的这位主公,能够听劝,还真不容易。
然而,接下来却听袁术消停了片刻后,突然又开口道:“可是,为什么盟主不是我?!”
“这刘逸,分明是看不起我!”
阎象顿时一愣,随即也只能苦笑,看来自己的这位主公依旧没变,在袁术的心里,在意的只是盟主不是自己,即使明白刘逸在离间,他也并不在乎。
……
与此同时。
城外,一支军队缓缓而来,
马蹄踏碎官道碎石,三千精兵沉默前行,旌旗猎猎,大旗上写着个孙字。
率领军队的两人,是一个中年和一个少年。
中年将军铁甲染尘,腰间古锭刀柄缠着褪色红绸,气质如猛虎一般威严。
少年约莫十七八岁,一身银甲,手中虎头湛金枪横在马鞍,看上去英武非凡。
这二人,乃是长沙太守孙坚,和他的长子孙策。
孙策有些愤愤不平道:“父亲,您如今也是长沙太守,何必来投靠袁术那个酒囊饭袋呢?!”
孙坚看了自己的长子一眼,苦笑着表示:“伯符,为父的长沙太守又岂能和袁术这个南阳太守相比,况且袁术乃是西世三公的袁家之后,所拥有的资源也是不可估量。”
“而且,如果再不找一个靠山投靠,我们手底下的这些军队,很快就都要养不活了。”
孙策也明白自己父亲的难处,如果有选择,谁也不想寄人篱下。
可是,这么多年打拼下来,孙坚正是因为白手起家,没有后台和靠山,屡立战功且政绩卓著,却从来都是得不到应得的封赏。
孙坚拍了拍自己气血方刚的儿子,沉声道:“投靠袁术也只是权宜之计,咱们正是要借此次讨董之战,彻底扬名翻身!”
孙策闻言,眼中精光一闪,却是对即将到来的大战跃跃欲试。
“听说这一次诸侯会盟,首倡义兵的那位刘将军,竟然为了大局考虑,主动让出盟主之位,真乃英雄也!”
孙策突然这么说了一句。
一旁的孙坚闻言,也是颇有感慨:“是呀,那位刘太守,当年还没你现在的年纪,就在黄巾之乱中,立下战功崭露头角,说起来的确是百年难遇的将才。”
孙坚也是在黄巾之乱中,立下战功而发迹,那会儿便己听过了幽州刺史刘虞之子刘逸的传闻。
这一次,倒也可以见一见那位少年天才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