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冬,北风呼啸,却吹不散教室里蒸腾的热气。窗外,枯枝在寒风中摇曳,偶尔有几片残叶打着旋儿落下,预示着严冬的到来。然而,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气氛却异常热烈,甚至带着一丝紧张的肃穆。黄建国站在讲台前,没有像往常一样,手持厚重的历史课本,而是出人意料地搬来一个巨大的沙盘。
沙盘足有半张课桌大小,上面用细沙堆砌出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几处用小石子堆成的“城镇”点缀其间。他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木棍,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却又充满求知欲的脸庞。这些孩子,是新中国的希望,也是他黄建国,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守护的“火种”。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讲书本上的历史。”黄建国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磁性,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们来谈谈,正在发生的历史。”
他用木棍轻轻敲了敲沙盘上东北方向的一片区域,那里,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旁边还插着几面小小的蓝旗,象征着敌我双方。“最近,我们的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去了一个叫朝鲜的地方。我想问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出兵?”
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为了保家卫国!”一个坐在前排的男孩大声喊道。
“为了抗击侵略者!”另一个女孩补充道。
“为了帮助朝鲜人民!”
黄建国微笑着点头,示意大家安静。他知道,这些朴素的回答,正是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声音。
“说得都对。”他拿起木棍,在沙盘上轻轻划过,勾勒出一条隐约的行军路线。“但从《易经》‘师’卦的‘初六’爻辞来看,这叫做‘师出以律,否臧凶’。”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仿佛穿透了教室的墙壁,看到了万里之外的战场。“什么叫‘师出以律’?‘师’,是军队,是集体。‘律’,是规矩,是法度,更是正义。我们的军队,是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而战,是正义之师,所以才能纪律严明,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志愿军之所以能跨过鸭绿江,那是因为他们‘师出有名’,他们是为了正义而战。正义,就是最大的‘律’。这‘律’,是天地间的公理,是《易经》反复强调的真理。”
黄建国用木棍在沙盘上演示着志愿军的穿插路线,那些看似随意的点划,却精准地勾勒出敌我双方的态势,甚至连几处关键的隘口和伏击点都清晰可见。他讲得深入浅出,仿佛亲临战场,将那些复杂的战术意图,化作最朴素的道理。他甚至模拟了敌军的部署,分析了他们的弱点,然后又展示了志愿军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进行迂回包抄。
“你们看,敌军虽然武器精良,但他们的部署却显得散漫,缺乏整体性。”黄建国指着沙盘上几处蓝旗的分布,“这就像一个没有‘律’的队伍,各自为战,力量无法凝聚。这样的队伍,即便兵力再多,也终将走向失败。”
“而我们的志愿军,虽然装备相对落后,但他们却能做到‘师出以律’。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自己为何而战,每一个班组,都严格执行命令。这种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律’,才是我们最大的武器。这‘律’,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
他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反之,如果一支军队,纪律败坏,不得民心,那便是‘否臧’。‘否臧’,就是不好,不善。一支不善的军队,即便拥有再好的武器,再多的兵力,也终将走向‘凶’途,最终失败。因为,失道寡助,这是天地间的公理,也是《易经》反复强调的真理。‘否臧凶’,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以正义为师,不能严守纪律,那么等待我们的,就只有凶险和失败。”
黄建国的话语,充满了对前线战友的必胜信念,也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盼。他知道,他所讲的,不仅仅是军事知识,更是对这些孩子进行价值观的塑造。他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纪律,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他反复强调,这“律”字,不仅仅是军纪,更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教室后排,校长悄然站立。他本是来巡视教学,却被黄建国这堂别开生面的课深深吸引。校长是老军人出身,戎马半生,对军事战略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他看着沙盘上那惊人一致的战术推演,听着黄建国对战局的精准分析,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几乎可以肯定,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绝非池中之物。那种对战场的洞察力,那种对兵法的运用自如,分明是只有久经沙场才能磨砺出的真知。校长眼中第一次对黄建国产生了超越“普通历史老师”的深刻印象。那是一种探寻,更是一种思索。他开始在脑海中勾勒黄建国的过去,一个又一个的疑问浮现出来,但每一个疑问,都指向一个更加深远的秘密。
校长回想起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经历,那些血与火的洗礼,那些生死存亡的抉择。黄建国所讲的每一个战术,每一个道理,都与他亲身经历的战争法则不谋而合。甚至,黄建国对志愿军穿插路线的模拟,与他从内部渠道了解到的真实战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校长感到一阵心悸,他看向黄建国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欣赏,也有警惕,更有深深的好奇。
黄建国身在三尺讲台,心却系着万里之外的战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不能暴露。但他更知道,在这样的时代,有些真理,必须以最朴素、最首接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家国情怀与《易经》智慧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地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他希望,这些孩子,未来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记住今天这堂课,记住“师出以律”的真正含义,记住,正义之师,必将胜利。这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文明的胜利。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黄建国微笑着收拾沙盘,校长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意味深长的光芒。
“黄老师,你这课,讲得真好。”校长说,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探究。
“校长过奖了,不过是些纸上谈兵的粗浅见解。”黄建国谦逊地回应,脸上挂着一贯的温和笑容,仿佛刚才那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军事家,只是校长的一个错觉。
然而,校长知道,那绝不是错觉。他转身离去,心中却己下定决心,要对这位深藏不露的黄老师,进行一番更深入的了解。他预感到,黄建国身上,藏着一个足以影响大局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或许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黄建国看着校长离去的背影,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知道,自己的“潜伏”生涯,又多了一双审视的眼睛。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永贞”,为了那个宏大的使命。他必须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永恒坚守,承载一切,孕育新生。而这,正是《易经》“坤”卦所赋予他的力量。他坚信,只要“师出以律”,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最终都将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