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长歌

第14章 仓满新粟思远计

加入书架
书名:
陇右长歌
作者:
阿良oog
本章字数:
5280
更新时间:
2025-07-09

“若蘅渠!”

这三个字,如今在临洮堡,比任何官府的告示都好使。

清冽的泉水顺着新挖的水渠汩汩流淌,像一条温柔的碧绿丝带,缠绕在西坡那片曾被断言为“不毛之地”的土地上。曾经干裂得能塞进拳头的黄土,如今浸润了水分,变成了深沉的黑褐色,散发着泥土特有的清香。

有了水,一切都活了过来。

姜若蘅那片用“雪水浸种法”培育出来的粟米,得了这救命水的滋养,更是憋着劲儿地疯长。那禾苗,比官田里那些稀稀拉拉的作物要粗壮上一圈不止,叶片绿得发亮,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整个临洮堡最动听的音乐。

那些跟着姜若蘅一起“玩命”的屯田户们,如今看她的眼神,己经和看活菩萨没什么两样了。他们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扛着锄头,看着那水流进自家的田垄,看着地里的禾苗一天一个样。脸上的愁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充满希望的笑。

就连路过西坡的戍卒和堡内居民,也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对着那片绿油油的田地指指点点,啧啧称奇。

“看见没?那就是姜家大小姐弄出来的地!”

“真神了!硬是从石头地里榨出水来了!”

“听说她那盐,白得跟雪一样,李三爷都宝贝得不行。”

闲言碎语中,姜若蘅的形象,己经从一个“异想天开的罪臣之女”,渐渐变成了“能点石成金的奇女子”。

秋风起时,粟米熟了。

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金灿灿的一片,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光芒。

收割那天,所有人都来了。大家用最原始的石镰,小心翼翼地收割着每一株粟米,仿佛在对待什么稀世珍宝。当金黄的粟米堆积成一座小山时,好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囚犯,再也忍不住,抱着谷堆嚎啕大哭。

他们终于,能吃上一口自己亲手种出来的,没有沙土没有霉味的饱饭了!

丰收的喜悦过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姜若蘅面前。

粟米有了,足够他们这几十号人撑过这个冬天,甚至还有不少富余。可然后呢?

把多余的粟米卖掉?这兵荒马乱的边陲,粮食的价格被压得极低,车马运费又贵得离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换不回几个铜板,性价比太低了。

难道就让这些金贵的粮食,在仓库里等着慢慢消耗,甚至生虫发霉?

不行!这不符合她这个穿越人士兼理工科预备役的成本效益分析。必须要想办法,让这些粮食的价值最大化!

t

又是深夜,土屋里,一豆灯火如常亮起。

姜若蘅没有去看那些堆积如山的粟米,而是再一次,摊开了那几页被她翻得起了毛边的《河防通议》残页。

这几页纸,是她的底气,也是她一切奇思妙想的源头。

她仔仔细细地,又看了一遍。目光扫过那些关于水文、土壤的论述,最终,定格在了一段被夹在两篇水利图注之间的,毫不起眼的文字上。

“……凡谷物,皆可为酿。北地苦寒,民多以烈酒御之。然其法粗鄙,酒多辛辣爆裂,难入上品。吾尝闻,古有‘低温发酵’之法,取当年新粟,蒸之、晾之,以雪水和曲,置于地窖,缓其发酵之速。如此,则谷物之精华为酒,其味绵长,其香清冽,非烈火急酿者可比也……”

低温发酵法!

姜若蘅的眼睛瞬间亮了,亮度堪比窗外的启明星。

对啊!酿酒!

酒,自古以来就是高附加值的商品。尤其是在这苦寒的边关,御寒的烈酒更是硬通货!

若是能用这些多余的粟米,酿出父亲笔下那种“味绵长、香清冽”的好酒,那价值,可就不是一袋袋原粮能比的了!一小坛酒,说不定就能换回一车粮食!

这简首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干了!

这个念头一生出来,就再也按捺不住。

第二日,姜若蘅便宣布了自己的新计划——酿酒。

消息一出,刚刚还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众人,集体石化了。

“大小姐,酿……酿酒?”老王结结巴巴地问,他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这可是粮食啊!是救命的粮食!拿来酿酒,万一……万一要是糟蹋了,那……”

“是啊,大小姐,三思啊!”福伯也急了,满脸担忧,“咱们好不容易才有了这点家底,可经不起折腾了!”

小姜松也扯着她的衣角,仰着脸,满眼不解:“阿姐,酒不好喝,辣喉咙。我们留着粟米熬粥喝不好吗?”

看着众人担忧甚至反对的目光,姜若褪并不意外。她笑了笑,将父亲请了出来。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养和希望的滋润,姜明修的精神好了许多。他看着女儿,眼中满是信任与支持:“我信蘅儿。我姜家留下的东西,不只是为了治水,更是为了求生。大家放心,让她试试吧。”

有了姜明修的“背书”,众人虽然依旧疑虑重重,却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姜若蘅说干就干。

她亲自挑选了最的金黄粟米,用“若蘅渠”清冽的泉水反复淘洗干净。又指挥人将一口不知从哪儿淘换来的大陶瓮里里外外刷得锃亮。

酿酒的关键在于酒曲。残页上记载了一种用炒熟的麦麸和草药混合制曲的土法,姜若蘅依样画葫芦,将几种在附近山坡上寻来的干草药碾碎,和着麦麸,用泉水和成团,在通风处晾晒。

几天后,她将蒸熟晾凉的粟米饭,与捣碎的酒曲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小心翼翼地装进了那口大陶瓮里,最后用厚厚的粗布和泥巴,将瓮口封得严严实实。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低温发酵。

她让几个壮劳力在自家土屋的角落,挖了一个半人深的地窖。地窖里阴凉干爽,正是绝佳的发酵场所。

陶瓮被小心地移入地窖,姜若蘅还每日用湿布擦拭瓮身,以保持恒定的湿度。

做完这一切,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等待的日子,是难熬的。

每天都有人悄悄地问:“大小姐,那酒……有动静了吗?”

姜若蘅只是摇头,让他们耐心。可她自己,心里也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的。毕竟理论是理论,她也是第一次实践,万一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她不仅会浪费宝贵的粮食,更会辜负了大家对她的信任。

地窖里那口沉默的陶瓮,承载了所有人的期盼与不安。

一晃,七八天过去了。

这日清晨,天还未大亮,姜若蘅如往常一样,披衣起身,准备去地窖查看。

刚一推开门,一股若有若无的奇特香气,便顺着门缝钻了进来。

那不是粮食的香气,也不是草木的清气。

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带着一丝丝甜腻,又夹杂着谷物醇厚,尾调还透着一股子清冽凛然的香气!

姜若蘅的心猛地一跳,她几乎是踉跄着冲向了地窖口。

越靠近,那股香气就越是浓郁,越是清晰。它霸道地钻进鼻腔,撩拨着人的味蕾,让人忍不住口舌生津。

她颤抖着手,掀开了盖在地窖口上的木板。

霎时间,一股更加醇厚醉人的香气,如同被禁锢己久的精灵,猛地从地窖中升腾而起,瞬间就溢满了整个院子。

-

姜若蘅趴在地窖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那香气涌入肺腑,带着一种奇异的暖意,仿佛能驱散这清晨所有的寒凉。

她知道。

成了。

她的酒,成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