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靖难刚成功,朱棣要杀我!

第33章 后宫风起云涌,皇后鸣不平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靖难刚成功,朱棣要杀我!
作者:
蜂仙
本章字数:
8788
更新时间:
2025-07-02

朱棣听了之后,脸色微变,问道:“你说的那个人是谁?”

“他便是无敌大将常茂。”张氏眼神愤恨。

闻言,朱棣就是一愣:“你说谁?常茂不是已经死了吗?他怎么还会活过来?”

“陛下,你说错了,常茂根本就没死,他那是诈死。他犯下了欺君之罪呀。”

“你这个消息可靠吗?”

“当然可靠,他现在已经被关进了大理寺的监牢。

如果你不相信,你把大理寺卿虞谦叫过来问一问就知道了。”

朱棣点了点头,又问:“除了他之外,还有别的人吗?”

“目前只有他一个人被押解到京师。”

“朕知道了,你放心吧,朕一定会替你做主的。”

“似此等大逆不道,欺君之人,陛下一定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重重地治他的罪。”

“朕知道了。”

张氏善于卖弄风情,床上功夫也是极好的。

她眼神荡漾地看向朱棣,然后,有意地把外衣脱了,展现她那凹凸有致的身材:“陛下,最近一段时间,你很少到我的宫里来,是不是有了新欢呀?”

“这——,”朱棣听她这么一说,脸上一红,“也没有,只是最近朝廷内外的事情太多,处理不完呐,

每天晚上,等朕把奏章批阅完了,已经到了深夜,不想影响你休息,所以,就没来了。”

“陛下,你不用骗我。是不是皇后把她的妹妹徐妙锦送给了你?

你便流连忘返了?”张氏以言挑之。

朱棣听了,心想这事儿传得挺快,连她都知道了。

朱棣低头不语。

张氏站起身来,双手放在腹前,在厅堂内来回走动,缓缓道:“要说徐皇后心胸可真够宽广的,竟然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了你,这不是要效仿赵飞燕和赵合德吗?姊妹俩共侍一夫。

你是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也是很正常的,

臣妾没意见,也不敢有意见。

你还记得吗?

有一次,你答应我,说要让我做皇后,这事儿你还记得吗?还算数吗?”

朱棣一听,顿时觉得脑袋疼。

他手扶着额头:“朕说的话自然是算数的,但是,这件事不是急的事儿,得慢慢来呀。

那要等到哪一天呢?”

“皇后的身体现在已经不如以前了,朕不能再给她刺激了,倘若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啊?”朱棣面泛难色。

“到了此时,你还是心疼她呀。

依臣妾看,她的身体结实着呢。

她就是再活个30年,20年恐怕都不成问题。”张氏说到这里,有意地把胸脯拔了拔。

朱棣摇了摇头,道:“你想多了,皇后的身体已经远不如以前了,她为朕生下了七个子女,坐月子的时候没坐好,落下了病根,朕对不起她呀。”

张氏听朱棣说出这样的话,不由得问道:“陛下,你说这话是啥意思?你是打算等皇后死了之后,才立我为皇后吗?”

朱棣拉住了张氏的手:“这事儿呀,你得体谅体谅朕的难处,

总之,假如皇后不幸夭亡,亡故了,朕一定立你为皇后,

除了你之外,不会再立第二个女人。”

张氏一听,哭了起来:“假如我活不过皇后呢,呜呜……。”

朱棣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后背:“你如此年轻,风华正茂,你怎么可能活不过她呢?”

“那可不一定,”不过,张氏倒也乖巧,她知道此时逼朱棣也是没有用的,“陛下,你今天所说的话,可不要忘记了。”

朱棣微微一笑:“爱妃,你就放心吧,朕说过的话,绝对算数。”

“好,臣妾相信你。

那你先把那常茂给杀了,以解我心头之恨!”张氏说到这里,眼露凶光。

闻言,朱棣心想那常茂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儿子,突然又冒了出来,朕怎么也得问清楚来龙去脉,才能做决定,哪能说杀就杀了呢。

“爱妃,这事儿,你别着急,待朕明日问清楚再做决定。”

当天晚上,朱棣在张氏的宫中留宿,张氏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侍奉朱棣。

第二天上午。

朱棣把大理寺卿虞谦叫了过来。

虞谦跪伏在地上:“臣叩见陛下。”

朱棣低头看了看他:“爱卿,平身。”

“谢陛下!”虞谦站起身来,垂手侍立在一旁。

“朕问你个事儿。”

“陛下,请吩咐!”

“大理寺最近是不是来了一位犯人叫常茂?”

“你说的没错,常茂的确关押在我们大理寺的监牢之中。

太子朱高炽在蜀地将他捉住,然后押解京师。”虞谦如实地回答道。

朱棣倒背着双手在厅堂内走来走去,然后,突然停下了脚步:“按照咱们大明的律法,该如何处置常茂?”

虔谦沉吟了片刻:“当初,常茂和他的岳父冯胜不和,互相检举,揭发,

先帝十分恼火,把他发配到龙州去了,

他到了龙州之后,

与龙州的土官赵贴坚的侄子赵宗寿发生了摩擦。

赵贴坚的妻子把她的女儿嫁给了常茂作为小妾,

所以,常茂就与赵宗寿争夺官位和大印,这是不符合朝廷规定的,

所以,先帝十分震怒,要把他给杀了,没想到他却诈死,蒙骗了先帝。

按照大明律法,此乃欺君之罪,

是死罪呀。”

朱棣点了点头:“照你的意思,常茂非杀不可了。”

虞谦听了,心想你是皇上,你掌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如果你一定不杀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这事儿论罪常茂当洙,但是,这件事已经过去这么久了,至于到底该怎样处置常茂,还请陛下决定。”

其实,朱棣也是一个很爱才的人。

到底杀不杀常茂,朱棣的心里也有几分犹豫。

如果不杀,违背了朝廷的律法,若是把长茂杀了,又有一点儿于心不忍。

有那么一句话,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常茂是一个大将啊。

朱棣想来想去,道:“此事容朕三思,暂且把他关押起来,不要对他用刑,一日三餐正常供应,每天五斤肉,两坛酒。”

“诺!”虞谦说完,便退了出去。

就在这时,徐皇后来了。

朱棣见她来了,感到有点儿意外。

徐皇后施礼:“臣妾拜见陛下。”

朱棣微微一笑:“皇后,咱俩夫妻多年,还用得着这么客气吗?”

徐皇后却说:“壁下,你这话就说错了。

自古以来,礼都是不可缺少的。

如今,你做了皇帝,更要把礼重视起来。

皇后是后宫之首,更要以身作则,否则,礼若乱了,臣妾拿什么管理后宫呢?”

“总的来说,后宫还算平静,这一切当归功于你呀。

朕最近公务繁忙,很少到你的宫中去,还望皇后见谅。”

朱棣在为自己找借口。

徐皇后心知肚明,但是,也不便当面戳穿:“陛下日理万机,还要批阅那么多的奏章,的确非常辛苦。

陛下一定要注意身体呀。”

“谢谢皇后的关心,朕知道了,你来见朕,还有别的事儿吗?”

徐皇后双手放于腹前,在书房里来回走动:“陛下,臣妾听说,常茂被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牢之中,不知是也不是?”

朱棣心里就是一动,心想这件事是比较隐秘的,皇后是怎么知道的呢?

不过,既然皇后已经问起,他也不便撒谎。

朱棣点头道:“是的!”

“敢问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常茂?”

朱棣就把虞谦刚才所说的话讲述了一遍。

徐皇后一听,皱起了眉头:“那么,按照虞谦的意思,是要把长茂给杀了?”

“他是这么个意思。”朱棣直言不讳。

徐皇后摇了摇头:“臣妾认为是常茂不能杀。”

“哦,为何?”朱棣不解地问道。

“据臣妾所知,虽然常茂犯了一点过错,但是,还没达到非杀不可的地步,

他既没有谋反,也没有乱杀人。

他与赵宗寿争夺官印,固然是有错的,但是,臣妾听说赵宗寿也不是什么好鸟,在地方上十分骄横跋扈,

常茂与赵宗寿争斗,也算是为地方除害了。

其次,常遇春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儿子。

常遇春是本朝的开国元勋,他和徐达为大明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常茂作为常遇春的庶长子,原本是袭爵的,像这样的人没有犯下十恶不赦之罪,怎么可以轻易杀呢?

如果是那样的话,岂不是让那些朝中的大臣寒心吗?

再次,常茂号称无敌大将,打起仗来,几乎没有对手,

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北边有北元虎视眈眈,西边有西域诸国蠢蠢欲动,

东南沿海一带陈祖义、陈士良父子所率领的海盗十分猖獗,

还有一些藩王伺机而动,等等,

可以说,内忧外患,此起彼伏。

此时,朝廷正急需要人才,在这个时候怎么能随意的诛杀大将呢?”

朱棣静静地听着,觉得徐皇后说的有一些道理。

可是,朱棣又摇了摇头:“皇后,朕认为你所说的不无道理,但是,常茂和朝廷对着干,他的兄弟常升杀死了我们很多人,给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他们对朱允炆忠心耿耿对朕怀恨在心啊。

朕就是想用他,恐怕他也未必会答应。”

“陛下,若是如此的话,陛下更要用他。”徐皇后语气十分肯定。

“为什么呢?”

“因为忠臣各位其主,这无可挑剔呀。

常升本来就是朱允炆手下的将领。

他效忠于朱允炆,这有什么过错呢?

难道你要把所有的忠医都赶尽杀绝吗?

当年和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项羽手下也有很多忠臣,像什么栾布、季布等,

那么,最终,刘邦有没有把他们都杀了呢?

没有吧,在这一点上,你为什么不向刘邦学习呢?

臣妾以为作为一名帝王,心胸还是开阔一点好。”

“这——。”朱棣听了,脸上一红。

“因此臣妾认为,当初,凡是忠于朱允炆的文官武将都不能杀。

我可不是为我兄弟徐辉祖说话。

徐辉祖当年忠于朝廷,甚至给咱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但是,陛下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治他的罪呀,

你把他发配到蜀地去,这也就够瞧的了,你可不能要了他的性命呀。”

“皇后,请你放心!

虽然朕和那些古代的圣君无法相比,但是,朕也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当年,徐辉祖和常升给咱们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麻烦,

尤其是浦子口一战,朕差点儿都被他们打败了,朕都打算议和了,

不过,那些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朕也没放在心上,毕竟徐辉祖是你的弟弟,徐增寿已经被朱允炆杀了。

朕有时在想,你的心里肯定很难过,

朕又怎么忍心对徐辉祖下手呢?

请皇后不要多想。”

徐皇后听到这里,眼泪掉了下来,再次施礼:“臣妾感谢陛下。”

朱棣再次解释说:“朕并非一个嗜杀的人,

朕是杀了一些人,但也是迫不得已呀。”

徐皇后听朱棣这么一说,叹息了一声:“陛下,有些话,臣妾不知当讲不当讲。”

“皇后,你有什么话尽管直说吧。”

徐皇后双手放于腹前,在厅堂内来回走动,缓缓道:“你拿下京师之后,杀死了齐泰和黄子澄。

那两个人的确有可恨之处,当初,如果不是他们挑起削藩一事,把你逼得走投无路,我想你恐怕也不会发动靖难之役。

那两个人就不说了,但是,有两个人,臣妾认为你杀得不妥呀。”

朱棣静静地听着,不由地问道:“你指的是谁?”

“其一,是方孝孺,其二,就是铁铉。

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品德高尚啊,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你请他为你拟写登基诏书,他拒绝了,

而你在盛怒之下,竟然下旨灭了他的十族,杀死了八百多口人。

臣妾认为你这事儿做得不太妥当呀。

你原本是一个明君,但是,因为你做出了这件荒唐之事,便会被载入史册,永远也抹杀不掉,

就像历史上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

秦始皇建立了那么多的功勋,但是,因为焚书坑儒一事,把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铁铉镇守济南有什么过错?

你因为在他手里吃了几次败仗,所以,记恨在心,当你把铁铉抓住之后,却将他凌迟处死,其手段难道不是太过残忍些了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