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先打破高压教育环境,让李承乾解放自己。
这一步相当重要,还好只是贞观七年,还有救。要是再晚几年,李承乾这小子就彻底废了。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是极其重要的,会影响一生。
苏哲并不排斥李承乾习武,让李承乾去找李二学箭法,本身也是一种缓和父子关系的途径。
至于孔颖达那些人,今天苏哲就准备给他们挖个大坑。
“来和我说说,平时你那几个东宫老师,都怎么劝导你的。”
长孙皇后多聪明,苏哲今日有意将话题不断导向教育问题方面,她要是听不出来就怪了。
古人只是见识少,玩心眼子可从来就不差的。
“我……但凡我做了什么事情,必然会严厉批评,哪怕只是走路,疾步快走都不行。”
“有次我在东宫内,侧殿破了个洞,想要让人来修葺一番,就被上奏奢靡……”
这是人呐?
苏哲都觉得自己小看了这几个蠢货。
不是哥们,你们是要干啥呢,李承乾想吃点肉都不行?
没错,李承乾就连东宫就食,吃点羊肉都要被批评。
难道他们几个,自己不吃羊肉么?
李承乾越说越多,包括不限于,生活在各种点滴都必须要符合规矩,不能晚睡晚起,吃饭不能多食肉,学习方面更是离谱,稍有记错或者疏忽,立马会被劈头盖脸的训斥,甚至还要上奏,让李二来训诫。
苏哲感觉头皮发麻,此时的长孙皇后则是面色通红。
嗯,气的。
自从李承乾八岁那年搬去东宫之后,她就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其他更小的孩子身上。
加上作为皇后,还得负责管理后宫大小事宜。
自然而然的,就忽略了太子这边。
现在听到李承乾一股脑的将自己的遭遇说出来,这位长孙皇后如何能不生气?
这是在教育孩子么,这特么的是在逼疯人吧。
你看看李二,身边一个魏征都己经焦头烂额了,现在李承乾身边岂止是一个‘魏征’!
连肉都不允许吃,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走路步伐要对齐,你搁这儿训狗呢?
只会灌输那些儒家学问,是想要教出一代文宗对吧。
难怪最近这些年,外界总有传闻,说太子李承乾性格顽劣不听劝诫。
那么多奏折,给外界的人造成的印象,可不就是太子顽劣不堪,不然哪里来那么多的奏折……
久而久之,李承乾的名声只会越来越差,在李二那边的印象更是越发不行。
长孙皇后心中,产生了杀意。
对那几个人的杀意!
“苦了你了高明,娘现在才知道,是娘的不好。”
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受了这么多委屈,长孙皇后悲从心来。
“没事的娘,其实我己经习惯了。”
好一个……习惯啊。
苏哲叹了口气,‘他娘的,那几个货真不是东西’。
“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老师一方面,还有家长这边也得重视起来。言尽于此,望你们好自为之。”
李承乾的问题,不是单纯的苏哲这边可以解决的。
“妾身回去之后,便谏言陛下,给承乾换老师。”
说这句话的时候,长孙皇后甚至有一点咬牙切齿。
那几个家伙,会有怎样的遭遇,苏哲丝毫不在意。枉为人师这西个字砸给他们,那是一点儿都不冤枉。
“很好,那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造成承乾缺乏安全感的最重要原因了。”
苏哲这次没有看向李承乾,反而看向了长孙皇后。
咯噔……
长孙皇后瞬间明白了接下来苏哲要说的话。
“大唐皇帝李世民,就是最大的原因!”
“来,承乾,我问,你答。”
苏哲不等长孙皇后开口,首接转向李承乾。
“李二恩宠李泰,你什么感受,说。”
好家伙,李承乾当时脸就一白。
这是能说的话么?还是当着长孙皇后的面说,李承乾是一万个不愿意。
“嫉妒,害怕。”
李承乾不说,苏哲却给他回答了。
“嫉妒弟弟受到更多的恩宠,人之常情。”
即便是兄弟,但区别对待是个人都受不了对吧。
“至于害怕,啧啧,玄武门的血,才干了几年啊……”
如果说,前面还是语出惊人,此时苏哲所说的话,那就是诛心之言了。
“苏先生!”
长孙皇后这时候真的坐不住了。
“你看,我只不过说一下,你就急了,但是李承乾他每天每分每秒,都活在恐惧里面,有谁在意过?”
苏哲怕啥,李二有胆子出现么,开玩笑呢。
他一个红旗下的接班人,会怕封建王朝的忌讳?
此时的李承乾,都快哭了。
这个话题,是整个时代的禁忌,谁都碰不得。
但苏哲却真真实实的,讲出了李承乾的内心!
是的,李承乾真的怕,怕玄武门的血再次喷洒。
李泰是真的威胁到李承乾了。
在长孙皇后的眼里面,手心手背都是肉,甚至她潜意识中从未注意过这方面。
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思想。
表面上,李承乾是太子,稳如泰山。
实际上,他就在万丈悬崖边,所谓的太子权力,归根到底都是依附于皇帝,也就是李世民手掌中的皇权。
李泰一天不就藩,对李承乾的威胁就是那一把顶在后心的利刃,时时刻刻要他命的刀子!
别人不敢点破,苏哲一点都不带怕的。
“长孙皇后,你应该知道了吧,这里并非仙界。”
轰隆隆!
长孙皇后内心又是一阵惊雷。
“你知道,承乾第一次来,我是怎么和他说的吗?”
“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贬为庶人,次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卒于黔州。”
“是什么,逼得一位太子谋反?”
什么叫诛心,这才是诛心。
可惜,眼前的是长孙皇后而不是李二。
若是李二在此,苏哲可不会给这位千古一帝半分颜面。
李承乾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源自于李二。
无论是那些谏臣,还是魏王李泰,根源其实都在李二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