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的学生们岂能容忍“权威”被挑战?
几乎是立刻,更凶猛的反扑帖子出现了:
【笑死!某些人真是分不清主次!《夜曲》的灵魂是演唱?拜托动动脑子!】
“某些系(没错就是说你,声乐系)是不是对‘灵魂’有什么误解?《夜曲》的灵魂是什么?是那精密的十段式结构!是左手古典赋格右手爵士和声的‘矛盾美学’!是冰冷电子脉冲与温暖弦乐群的‘生死缠绵’!是‘逝者视角’的哲学高度!这些才是撑起整部作品的‘骨架’和‘大脑’!演唱是什么?是‘血肉’!是‘衣服’!没有骨架大脑,血肉衣服往哪挂?刘晓宇唱得是不错,但换一个声音特质相近、技术过关的成熟歌手,比如‘黑曜石’乐队的陈默,效果会差吗?不会!但要是把秦学长的曲子抽掉,你让刘晓宇清唱一个试试?他能唱出个啥?认清现实吧!核心价值在创作!在作曲!”
“顶楼上!跟某些乐理知识匮乏的人简首没法沟通!知道构建《夜曲》那种融合结构需要烧死多少脑细胞吗?知道要平衡古典的严谨和现代的狂放,需要多深厚的功底和多大的胆量吗?演唱?照着谱子,按制作人要求把声音这个‘乐器’演奏好就行了!真当自己是二度创作的核心了?可笑!”
“声乐系的,你们推崇的演唱,在工业流程里叫‘人声录制’!是制作环节的一部分!而秦学长做的是‘创作’!是从无到有的‘造物’!懂这之间的天堑之别吗?没有曲爹的‘造物’,你们这些‘乐器’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还专场音乐会?没有好曲子,你们拿什么开?唱口水歌吗?”
更猛烈的,是那个被顶到首页的技术分析帖下涌入的作曲系“暴论”:
“最佩服的是曲爹的脑洞!逝者视角!这立意首接封神!演唱?换谁都行!”
“Hook是曲子本身设计的!‘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 纪念我死去的爱情’这句旋律和编曲的配合才是王炸!人声只是载体!”
“没有曲爹那神乎其技的编曲把古典、爵士、电子、Rap缝合成一个整体,光靠嗓子喊,能喊出这种高级感?做梦!”
“声乐系的,先去把和声学、曲式分析搞明白再来讨论音乐的灵魂在哪吧!”
一时间,论坛硝烟弥漫,战火纷飞。
作曲系凭借对作品技术层面的深度解析和“创作核心论”,占据了理论高地,将声乐系的反击压制得节节败退。
声乐系学生们虽然愤懑,但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分析面前,显得有些理屈词穷,只能反复强调“人声不可或缺”、“情感传递靠嗓子”。
就在声乐系几乎要被口水淹没,论坛气氛剑拔弩张之际,一个相对中立、但明显更偏向专业分析的帖子悄然出现,并迅速获得了两边一定的认同:
【理性讨论:《夜曲》的成功是创作与演绎的双重胜利,但核心驱动力毋庸置疑】
“吵了一天了,看得头疼。两边都消停点,听我这个老乐迷说几句公道话。”(疑似某位老师小号)
“首先,必须承认,《夜曲》是一首完成度极高、艺术性和先锋性都极强的作品。它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曲与编曲这是基石,是蓝图,是灵魂的内核。ABCABA结构的大胆运用、巴洛克赋格与现代爵士/电子元素的颠覆性融合、“逝者视角”的哲学化歌词立意,这些是《夜曲》区别于其他作品、具备“开宗立派”潜质的根本原因。没有这个惊世骇俗的创作,一切无从谈起。秦星淮展现出的才华、胆识和对音乐边界的探索精神,是现象级的。称其为‘曲爹’、赞其有‘王牌之资’,并不过分。”
“演唱这是点亮蓝图的关键,是灵魂的具象化表达。刘晓宇那把独特的、沙哑中带着颗粒感、叙事力极强的嗓音,以及他对歌曲情感内核(疏离、压抑、爆发、荒诞)的精准理解和演绎,是《夜曲》能如此震撼人心的重要助力。尤其是副歌部分的撕裂式唱腔,将那种压抑到极致后的崩溃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编曲的磅礴形成完美共振。他的演唱,赋予了乐谱以血肉和温度,是不可替代的加分项。换一个歌手,或许技术上也能完成,但能否达到这种‘人曲合一’的境界,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星海娱乐顶级的录音棚、混音师对声音细节和整体声场的把控,也是最终成品如此完美的保障。”
“所以,结论是:《夜曲》的登顶,是秦星淮天才创作与刘晓宇卓越演绎共同缔造的辉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认秦星淮的核心创作地位是愚蠢的,但无视刘晓宇演唱带来的巨大加成,也是不客观的。”
“声乐系的同学,你们的委屈有一定道理,刘晓宇值得被记住名字。但将功劳平分甚至侧重于人声,就过了。作曲系的同学,维护‘曲爹’没错,但也请尊重优秀的演唱者,他们是让伟大作品最终绽放的‘园丁’。”
“至于谁更重要?很简单:没有秦星淮的创作,就没有《夜曲》这首作品。没有刘晓宇的演唱或同等水平的演唱,《夜曲》可能依然优秀,但未必能达到如今‘核爆级’的震撼效果。核心驱动力,在创作。”
“散了吧,好好听歌,好好学习。与其吵架,不如想想你们秦星淮学长是怎么把古典玩出花的,刘晓宇是怎么把嗓子磨出那种颗粒感的。这才是正道。”
这个“理中客”的帖子,如同降下一场及时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双方的怒火。虽然仍有零星争论,但大规模的对骂渐渐停歇。
秦星淮滚动着鼠标,将这场激烈的论坛论战尽收眼底。
看到“理中客”的帖子时,他微微颔首。这个分析相对客观,也点出了刘晓宇的价值。他并非要独占功劳,看到有人能欣赏到演唱者的付出,他感到欣慰。
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作曲系学生那些狂热崇拜的帖子和“曲爹”、“王牌”的称呼上,无奈地笑了笑,但心底确实涌动着暖意和责任感。学弟学妹们的期许,是压力,更是动力。
他关掉论坛页面,身体向后靠进宽大舒适的人体工学椅,目光扫过眼前顶级的MIDI键盘、监听音箱,最后落在窗外无限延伸的城市天际线上。
银行卡里丰厚的余额,是《起风了》对他商业价值的肯定。
论坛上狂热的讨论和“曲爹”的称呼,是《夜曲》对他艺术探索的认可。
而王皓的嫉妒、苏小冉的期许、同事们的态度转变……都是这条路上必经的风景。
“王牌作曲人(俗称曲爹)……” 秦星淮低声咀嚼着这个称谓,眼中不再是忐忑,而是沉淀下来的、如同深海般的平静与自信。他轻轻敲击了一下桌面,仿佛按下了某个无形的播放键。
“路还长。下一站……” 他的目光锐利起来,投向工作台上那份标记着灵感草稿的文件,“该让这个世界,听听更不一样的声音了。”
A-07工作室里,只有顶级设备待机的微弱电流声,如同星辰大海深处,新乐章即将奏响的前奏。
名利与赞誉只是伴奏,唯有对音乐极限的探索,才是他心中永恒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