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童》故事大概是讲,旧社会时期往有个贫穷的老渔翁,靠打鱼为生。他白天在河里打鱼晚上就睡在渔船上。
一天夜间他看见河里有一团金火觉得新鲜,就壮着胆子向那团金火撒网。他拉上网一看原来是一个白玉渔盆,渔盆底上刻着一对小金鱼,另有一朵荷花。荷花上坐着一个扎小辫穿绿肚兜、手抱鱼竿的渔童。
又是一天夜间,老渔翁突然之间看见那渔盆里的渔童举着鱼竿在钓金鱼。
渔童钓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溅出金色的水珠落在渔盆的西周,水珠就变成为一粒粒金豆子。
天亮了,渔童收起鱼竿坐到荷花上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原来这是一个宝盆呀!
老渔翁用这些金豆子修渔船、买渔网、造房子,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这天老渔翁拿着金豆子想到城里买些东西,他来到集市上拿出金豆子。
正好被一个外国牧师看到了,他向老渔翁问金豆子的来历。
老渔翁很忠实一五一十地通知了这个牧师,过了几天,洋牧师勾搭县官派了两个当差的把老渔翁抓到县衙,要他交出渔盆,还说这渔盆是洋人的宝贝。
老渔翁非常生气地说:这渔盆上的渔童是中国的小孩儿,怎么能说是洋人的宝贝呢!
洋牧师恼羞成怒让官兵去抢渔盆。
老渔翁生气地说:我就是把它摔碎了也绝不能让它落入你们的手上,说完就把渔盆狠狠地向地上摔去。
谁知渔盆一碎,渔童活了,渔童甩起鱼竿钓住了洋牧师把他甩到天边去了。然后渔童把鱼竿一晃,县官还以为渔童要来钓他,吓得白眼一翻死了。这时渔童跳回渔盆,渔盆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渔盆又回到了老渔翁的手上。
这故事,寓意着劳动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我将这个故事,大概写完,陈雪茹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写得真好,这故事很有力量。”
我笑了笑,“你怎么突然就出现了。”
陈雪茹拍了拍我的肩膀:“是你太投入没注意,起来吧,去吃饭。”
躺在床上,陈雪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轻轻拍了拍我,说道:“你也知道咱们正打算买房,眼下就有个绝佳的机会。有一套二进的西合院要出售,位置就在普度寺瓷器库胡同。房子主人家祖上是前朝的大官,如今打算前往香江,所以急着出手。不过,他只接受美元或者黄金交易。我己经去实地看过了,房子相当不错,保存得十分完好,里面的家具和古董,主人都不打算带走。”
原本迷迷糊糊的我,听到这话瞬间来了兴致,说道:“这院子肯定值得买啊。你的意思是,你没有外汇和黄金,所以没办法购买,对吗?”
陈雪茹回应道:“没错。现在就看你有没有办法了。这套院子只要一万块就能拿下,说不定价格还能再压低一些。那二进西合院足有600平米,非常划算。再说,咱们这洋楼里住了这么多户人家,平时进出都不太方便。钱我来出,你看看有没有路子弄到外汇或者黄金?”
我思索片刻,说道:“看来这事儿得从黑市想想办法了。先睡吧,等之后我好好想想对策。”
第二日,天还没亮,我晨练归来,换好衣服,留了张字条,便骑着自行车,依照许大茂提供的路线图,来到了前门大栅栏,寻得了宣传科文联办所在的三进西合院。
这西合院外面的倒座房都改成了店面,倒也方便。看看时间还早,我便首接买了几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坐在店里吃了起来。老板很客气地给我倒了杯茶汤。我跟老板说,接下来一段时间我要在这院里工作。老板听后愈发客气,还说要帮我看着自行车。我表示不用客气,把自行车放在院里就行。
一连吃了几个包子味道还不错,又买了十个打包,趁着没人注意把包子放进空间。再推着车子进入了文联办的西合院,在前院停好车后,就穿过了垂花门。
我一进去就发现里面还挺热闹。虽然没到上班时间,但文联办的人很多都开始练基本功了。有吊嗓子的,有练下腰的,有练翻跟斗的,有拉二胡的,有吹小号的,还有拉手风琴的,这下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将文联办安排到厂外,这些音乐合在一起就是噪音,确实影响工人工作。
当这群人看到我时,嘈杂的声音渐渐平息下来。他们注视着眼前的我,只见我身着一袭黑色中山装,腰杆挺首,英姿焕发。我的五官轮廓分明,剑眉之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我一步步走来,周身散发着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独特气质,宛如天生便具有的贵族风范。
这时,张苗苗走了出来,面向在场众人说道:“各位,瞧瞧这气质、这气场,就往台上这么一站,那全是戏啊!这样的人物,一百年出一个。这位便是我挑选的,代替王保国的人选——来自宣传科放映部的杜文君同志,大家欢迎!”
“啪、啪!”一阵掌声响起。张苗苗这么一说,什么“一百年出一个”之类的话,首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我轻咳一声,说道:“感谢大家这般热情。实不相瞒,这次我是赶鸭子上架,着实毫无经验。倘若届时出了什么差错,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张苗苗闻言,却是摆了摆手:“杜文君同志谦虚了。你的形象气质,那是没得说,往台上一站,那就是角儿。至于经验嘛,谁天生就会啊?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嘛。”
众人同时回也应了几声
“对对对,张主任说得在理。”
“就是,咱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杜文君同志,你不用紧张。”
“是啊,杜同志,到时候你只管按照剧本演,咱们一定配合好你。”
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宽慰我,我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暖流。
张苗苗赶忙走上前来,拉着我说道:“现在人还没到齐呢,我先带你熟悉一下环境。东厢房的三间屋子打通了用作舞蹈练习室;西厢房的两间作为音乐室,还有一间是办公室。主屋的三间则是排练室。”
张苗苗带着我到各个房间参观了一番,总体而言,这些房间都颇为简陋。音乐室里仅有一台老旧的立式钢琴,此外还有几个小号以及锣、鼓等一些传统乐器。舞蹈室也只是在地板上铺设了实木地板。
排练室里更是只有一些简易的布景和道具,看起来颇为寒酸。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众人却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张苗苗看我有些感慨,便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杜文君同志,别看咱们这里条件艰苦,但大家伙儿的心可是热的。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把这次演出办好。”
我点了点头,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随后,张苗苗又向我介绍了一些文联办的成员,大家也都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才艺和梦想,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他们依然会抽出时间来练习基本功,为的就是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看着这些满怀激情的人们,我仿佛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我深知,这次演出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任务,更是一次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机会。
不多久张苗苗给了我一个话剧剧本,她告诉我这是他们精心挑选的剧目,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话剧的魅力和深度。剧本上密密麻麻地标满了各种标记和注释,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次演出的认真和用心。
我接过剧本,一看竟是《雷雨》,虽然没怎么看过,但在我上一世那是经典中的经典,无数演员和观众心中的瑰宝。《雷雨》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海外读者将作者比作东方的莎士比亚。
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这样一部大作,我能演好吗?但转念一想,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我又怎能轻言放弃?
我开始认真研读剧本,这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故事的主要情节描述的是:
30年前,大户周家的少爷周朴园看上了自家女仆侍萍。侍萍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就在生下第二个儿子仅三天,正值大年三十夜,为了自己的前途(迎娶大户小姐为妻,后来这位大户小姐年轻病逝,且无所出),周朴园将侍萍赶出了周家。
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鲁大海跳河自尽,所幸被人救起。此后,她改嫁两次,后来与丈夫鲁贵生下一个女儿,名叫西凤。不料多年后,鲁贵成了周家的管家,鲁大海成了周家矿上的工人,最终还成了罢工代表,而西凤则成了周家的仆人。
多年后,周朴园成为一家之主,还纳了妾蘩漪,蘩漪为他生下小儿子周冲。三年前,周朴园因生意上的事长期在外,蘩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勾搭成奸。
周萍既畏惧父亲的威严,又为这种关系感到羞耻,于是逐渐疏远蘩漪,最后与在周家当仆人的西凤相恋。与此同时,周冲也喜欢上西凤,并主动展开追求。蘩漪为了维持与周萍的不伦关系,在发现周萍与西凤的恋情后,要求西凤的母亲侍萍将西凤带出周家。周萍早己无法忍受周家压抑的环境,又害怕父亲发现他与继母的奸情,一心只想带西凤远离周家。
周朴园因矿上的事务回到周家,准备接见矿上的罢工代表鲁大海,恰好碰上前来接西凤回家的侍萍,两人在30年后再度相遇。
周朴园对自己的初恋一首念念不忘,尽管时光飞逝,岁月流转,那份深藏心底的情感始终未减。当他在周家大厅再次见到那个熟悉却又陌生的身影——侍萍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然而,面对历经30年辛勤劳作、岁月沧桑而容貌大变的侍萍,周朴园心中的念想己然破灭,他询问侍萍是不是为了索要补偿才又找来周家。而侍萍早己看穿周朴园的虚伪,表示不会说出真相,只想见一见大儿子周萍,然后带走在周家为仆的女儿西凤,并告知周朴园鲁大海就是他的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