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墓睡了两千年:被考古队挖出

第59章 火药味十足

加入书架
书名:
在古墓睡了两千年:被考古队挖出
作者:
可闻君子名
本章字数:
7176
更新时间:
2025-07-07

潘家园里,鱼龙混杂次日,潘家园。

作为京城乃至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这里永远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地摊连着地摊,像一张没有尽头的棋盘,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古董”和千奇百怪的杂货。

空气中混合着尘土、汗水、老木头的朽味和铜器上化学药剂的酸味。

叫卖声、砍价声、行家故作高深的点评声,汇成一片嘈杂的人间烟火。

徐福一身简单的休闲装,站在市场入口,看着眼前这片乱哄哄的景象,眼神里带着几分新奇。

两千年前的集市“东西两市”,虽然也热闹,但远没有这般光怪陆离。

那时候的骗子,最多也就是把养了三年的鸡说成是凤凰后裔,卖个高价。

而这里的骗子,敢把昨天刚出窑的瓷碗,说成是自家祖上从圆明园里抢出来的。

格局,确实是变大了。

“徐先生,咱们真就这么进去逛?”李教授戴着顶旧草帽,压低了帽檐,一副准备深入敌后的紧张模样。

他身边跟着苏晴,以及那个叫刘宇的年轻研究员。

刘宇脸色还有点苍白,眼神躲闪,看上去就像个第一次进城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戒备和不安。

徐福点点头:“对,就这么逛。李老,你和苏晴小姐带着他,装作寻常游客,随便看看。我跟在后面。”

“我……我需要做什么?”刘宇紧张地推了推眼镜。

“什么都不用做。”徐福的语气很温和,“你只需要感受。如果有什么让你觉得不舒服,或者有什么特别吸引你的气味、感觉,就想办法告诉李老。”

刘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跟在李教授身后,踏进了这片鱼龙混杂之地。

计划很简单,却也很大胆。

刘宇的身上,还残留着一丝被“引魂衣”侵蚀过的魂魄气息。

这丝气息对常人无害,但在“阴山派”的传人看来,就像是血腥味对于鲨鱼一样,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他们这是在用一个活生生的“饵”,去钓那条藏在京城深水里的毒蛇。

李教授到底是此道行家,一进市场,就进入了状态。

他背着手,在一个个摊位前走走停停,时而拿起一块“古玉”对着天空照一照,时而敲敲一个“宋代”的瓷瓶听听声,嘴里还念念有词,什么“包浆浮于表面,贼光刺眼”、“火气太重”,派头十足。

苏晴跟在他身边,饶有兴致地看着那些五花八门的小玩意儿。

只有刘宇,像个受惊的兔子,亦步亦趋,紧紧跟在李教授身后半步的距离,不敢离远。

徐福则像个真正的游客,不紧不慢地缀在他们十几米开外,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周围的人群,实则将每一个与李教授他们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清晰地映入了眼底。

逛了约莫半个钟头,李教授的兴致越来越高,甚至还跟一个摊主为了一件“汉代”的陶俑,唾沫横飞地争论了半天烧制工艺。刘宇的脸色却越来越白,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李……李教授……”他忽然拉了拉李教授的衣角,声音有些发颤。

李教授正说到兴头上,回头看他:“怎么了小刘?不舒服?”“不是……”

刘宇的目光有些涣散,他指着斜前方一个方向,“那边……那边好像有什么东西……让我觉得……心慌。”

他的描述很模糊,既不是看到了什么,也不是闻到了什么,纯粹是一种首觉上的不安,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悸动。

李教授和苏晴对视一眼,心头一凛。

鱼,要上钩了?他们顺着刘宇指的方向看去,那边正好围了一大圈人,里三层外三层,不知在看什么热闹。

李教授定了定神,对刘宇说:“走,我们去看看。”

三人挤进人群,只见圈子中央,是一个铺着蓝布的地摊。

摊主是个精瘦的汉子,皮肤黝黑,正唾沫横飞地介绍着摊位上的一件东西——一柄造型古朴的青铜短剑。

“各位老板,各位行家,都过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啊!战国赵地出土的,正经的生坑货!瞧瞧这蓝汪汪的锈,瞧瞧这‘黑漆古’的包浆,上面这错金的鸟篆铭文,哪个不是开门的东西!”

那短剑长约一尺,剑身狭长,上面布满了不规则的蓝绿色铜锈,剑格处镶嵌着几颗绿松石,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古意。

一个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油光锃亮,自称是“王半城”的“专家”,正拿着个高倍放大镜,对着短剑仔细观瞧,嘴里啧啧称奇。

“不错,不错!此剑形制,与《考工记》所载相符。其锈色层次分明,入骨三分,绝非现代化学药剂所能伪造。王某人看,此物,大开门!”他这话一出,周围的人群顿时一阵骚动,几个看上去像买家的老板,己经开始摩拳擦掌,眼神变得火热。

李教授也来了兴趣,他挤上前去,也想上手看看。

作为国内顶尖的青铜器专家,他对这种东西有着职业性的敏感。

他仔细端详了半天,眉头也微微皱起。这东西,做得太真了。

无论是锈色、包浆,还是器物的分量感,都几乎无可挑剔。

如果不是在潘家园这种地方,而是在某个考古工地上看到,他恐怕当场就会判断为真品。

就在他都有些拿不准的时候,一个悠哉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

“老板,你这剑,是挺好看的。”众人回头,只见一个年轻人施施然地走了进来,正是徐福。

摊主见又来了个“棒槌”,立刻眉开眼笑:“这位小哥好眼力!这可不是好看那么简单,这是历史,是文化!”

徐福笑了笑,也不去看那剑,反而问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老板,你知道战国时候,赵国人冬天都吃什么鱼吗?”

摊主和那个“王半城”都愣住了。“啊?这……这跟剑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徐福指了指那短剑剑身上的花纹,“你这上面的错金花纹,雕的是一条鳜鱼。形态倒是很生动。”

众人凑近一看,果然,那繁复的鸟篆铭文之间,确实藏着一条条精美的,类似鱼形的装饰性花纹。

“王半城”立刻附和道:“对对对!这正是战国时期流行的鱼纹!古人以鱼寓意‘年年有余’,是吉祥的象征!”他话音刚落,徐福就慢悠悠地开了口。

“鳜鱼,喜温水,畏严寒。先秦时期,其活动范围,最北也就到淮河一带。而赵国地处北方,气候寒冷,冬天河面结冰,根本就不产这种鱼。一个赵国的工匠,在他一辈子都可能没见过的东西上,花费如此巨大的心血,用珍贵的错金工艺,雕刻出一种他根本不认识的鱼,还把它当成主流纹饰,你不觉得奇怪吗?”徐福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砸在众人心上。

整个场子瞬间安静下来。

那摊主脸上的笑容僵住了,额头上渗出了冷汗。

那个“王半城”的脸色,则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精彩纷呈。

他研究了一辈子青铜器纹饰,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哪里会去考证两千多年前一条鱼的地理分布?

这知识点,太偏,也太冷了。

可偏偏,就是这种最细枝末节,最不起眼的地方,才最能暴露伪作的马脚。

因为造假者可以模仿一切,唯独模仿不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本身。

人群中,己经有人发出了压抑的不住的窃笑声。

摊主见势不妙,手忙脚乱地就想收摊跑路。

“哎,别急着走啊。”徐福按住了他的摊子,“我话还没说完呢。其实你这剑,最大的问题,还不是那条鱼。”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柄短剑,语气变得有些玩味。“最大的问题是,造这把剑的人,心思太毒。他在炼铜的时候,往里面加了‘淬骨粉’。这东西,会让铜锈生得又快又牢,而且能避过一些仪器的检测。但人要是长期接触,里面的阴毒之气会侵入骨髓,轻则大病一场,重则折损阳寿。你卖这把剑,不是骗钱,是害命。”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那几个刚才还准备出价的老板,吓得连退了好几步,看那短剑的眼神,仿佛在看什么剧毒之物。

“你……你胡说八道!血口喷人!”摊主彻底慌了,一把推开徐福的手就想跑。

可他还没跑出两步,就被两个闻讯赶来的市场保安给按住了。

一场闹剧,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李教授看着徐福,眼神里己经不是敬佩,而是近乎崇拜了。

这种鉴定方式,简首是神仙手段,完全超出了他毕生所学的范畴。

然而,就在人群骚动,众人焦点都在那骗子身上时,刘宇却猛地拽了拽苏晴的袖子,他的嘴唇哆嗦着,眼睛死死地盯着人群边缘的一个背影。

“是……是他……刚才就是他……”刘宇的声音带着哭腔,“他看我的时候,我感觉……感觉就像掉进了冰窟窿里……”

苏晴和李教授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穿着灰色夹克,戴着鸭舌帽,身形中等的男人,正趁乱悄无声息地挤出人群,向市场深处走去。

他的步伐不快,却很稳,整个人混在人堆里,毫不起眼。

徐福的目光,也落在了那个背影上。

就在刚刚,人群之中,只有那个男人,在听到他说出“淬骨粉”三个字时,身体有过一个极其细微的僵硬。

也就在那一刻,一股若有若无,却极其熟悉的墨香,混杂着一丝阴冷的气息,飘入了他的感知范围。

那不是男人身上的味道,更像是他随身携带的某个物件上散发出来的。

阴山墨。徐福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鱼,终于咬钩了。

他没有声张,更没有立刻追上去。

他只是对满脸崇拜的李教授和一脸紧张的苏晴笑了笑。“戏看完了,走了这么久,也累了。李老,前面好像有家茶馆,我们去歇歇脚,喝杯茶吧。”

李教授和苏晴都是一愣,眼看线索就要断了,怎么反而不追了?

但看到徐福那双古井无波,却又仿佛洞悉一切的眼睛时,他们又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