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站的探照灯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
韩春明蹲在救护车旁,看着医护人员给王锦绣包扎额头上的伤口。
远处,警察正把那个戴铜戒指的陌生人押上警车。
"金属箱!"韩春明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就要往坍塌的车间跑。
刘局长一把拉住他:"别急,己经控制住了。"他拍了拍腰间的手枪,"技术科的人正在处理。"
坍塌的车间外围起了警戒线。青铜缸己经裂成两半,露出内部精巧的夹层结构。
技术员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个金属箱,放在铺着防震垫的托盘上。
"有机关。"技术员擦了擦汗,"需要七把钥匙同时开启。"
韩春明递上布包:"在这里。"
七把钥匙插入箱体侧面的锁孔,严丝合缝。
随着最后一把"柒"号钥匙转动,箱内传来齿轮咬合的轻响。箱盖缓缓弹开,露出里面防水油布包裹的物件。
油布展开后,是两本装帧考究的册子。
第一本封面上用金粉写着《永昌七彩染法全录·补遗》,第二本则是《韩氏实验笔记·民国三十六年》。
"这是..."小周凑过来,眼镜片上反射着探照灯的光,"完整的工艺配方!"
《补遗》详细记载了海月砂的提纯方法和七种基础染液的调制比例。
最惊人的是最后几页——记载着如何通过不同频率的声波,使普通布料产生金属光泽和变色效应!
韩春明翻开祖父的笔记,第一页就写着:"立诚谨记:七彩非色,乃光也。
以铜钟定音,以铜缸共振,可令织物随光变色..."
"怪不得。"王锦绣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当年英国商人出价十万大洋买这技术..."
刘局长示意技术员拍照存档:"这些都要作为证据封存。"
他看向韩春明,"但你们可以先研究,毕竟关系到传统工艺的恢复。"
回到临时实验室,三人连夜研读资料。
小周将关键数据输入自制的计算机,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越来越接近记载中的共振曲线。
"还差一点。"小周调整着参数,"需要七口铜钟的实际音高数据。"
韩春明翻着祖父的笔记,突然停在一页上:"这里有!"他指着潦草记录的频率参数,"祖父当年实测的七钟音高..."
天蒙蒙亮时,计算机终于输出完整的共振模型。
小周红着眼睛打印出图纸:"成了!这就是声波染色的核心参数!"
王锦绣煮好了浓茶,三人围坐在桌前讨论下一步计划。
根据资料记载,要完整复原工艺,必须集齐七口铜钟和青铜缸,还需要原生海月砂矿石。
"缸己经毁了。"韩春明叹气,"但图纸还在,可以复制。"
"铜钟的下落都知道。"王锦绣翻着笔记本,"壹号在故宫,贰号被外贸局收缴,叁号在..."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刘局长的声音带着疲惫:"李成儒招供了。
他背后是个国际古董走私集团,专门搜集中国传统工艺。"
更惊人的消息是,警方在搜查李成儒的公寓时,发现了半吨海月砂矿石!
这些矿石被伪装成建筑石料,正准备出口到国外。
"矿石现在在哪?"韩春明握紧了话筒。
"暂时扣在海关仓库。"刘局长说,"但有个问题——这技术算文物还是专利?"
这个问题让实验室陷入沉默。小周推了推眼镜:"从科学角度,这是声学与纺织的交叉创新,应该申请专利保护。"
"但工艺源自民国..."王锦绣犹豫道。
韩春明想起祖父笔记最后一页的话:"...愿此技惠民,非为私利。"他站起身,"我们得去见一个人。"
故宫的专家会议室里,白发苍苍的老院长戴着白手套,仔细检查着金属箱里的资料。
窗外槐花的香气飘进来,与古籍的墨香混在一起。
"确实是永昌隆的工艺。"老院长摘下老花镜,"但严格说,这属于现代科技范畴了。"
他看向刘局长,"我建议由轻工部牵头,成立专项组进行保护性开发。"
刘局长点点头:"己经上报了。但在这之前..."他看向韩春明,"你们可以继续研究,毕竟是最早的发现者。"
离开故宫时,韩春明特意去看了存放在文物库房的"壹号铜钟"。
这口钟比其他的大一圈,钟身上的星象图用银线勾勒,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钟钮里有东西。"保管员突然说,"X光检测时发现的。"
果然,在钟钮的暗格里藏着个小铜盒。
打开后是张发黄的照片,上面是七个年轻人站在染坊前的合影。背面写着:"永昌七友,民国二十五年立"。
韩春明一眼认出最右边的青年就是祖父。
而站在中间的清瘦男子,眉眼间竟与劝业场的老工人有几分相似!
"这是..."
"吴天佑。"保管员念着档案,"正阳门最后一位铜匠,这批铜器的铸造者。"
线索渐渐清晰。回程的车上,韩春明翻拍的照片铺了满座。
小周边开车边分析:"现在看来,永昌隆是个研发团体,正阳门负责设备制造。"
"而海月砂是核心技术。"王锦绣补充道,"就像现在的芯片材料..."
吉普车突然急刹。前方路口设了路障,几个穿制服的人正在检查过往车辆。
小周刚调头想绕路,后视镜里又出现两辆摩托车。
"不对劲。"小周压低声音,"那制服款式不对。"
韩春明迅速收起资料,塞进座椅下的暗格。摩托车己经包抄上来,为首的敲了敲车窗:"下车,例行检查!"
小周摇下车窗:"哪位领导啊?我们赶时间。"
那人亮出个模糊的证件:"外贸局稽查科!"
韩春明注意到他手腕上的莲花纹身——和李成儒的手下一模一样!
他悄悄给王锦绣使眼色,后者会意地摸向车门把手。
"证件有问题。"小周突然踩下油门,"抓稳了!"
吉普车猛地窜出去,摩托车手慌忙闪避。
后视镜里,假稽查员气急败坏地掏出对讲机。小周连闯三个红灯,终于甩掉尾巴,拐进了公安局的后院。
刘局长听完汇报,脸色阴沉:"李成儒的余党。"他拿起电话,"我让缉私队配合你们,必须确保资料安全。"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搬进了公安局提供的保密实验室。
有了官方支持,研究进展神速。小周成功复制了频率发生器,王锦绣则按古法调制出基础染液。
唯一的缺憾是青铜缸——现代工艺无法完全复制那种特殊合金。
首到有一天,劝业场的老工人带着个意外惊喜来访。
"看看这个。"老人打开麻袋,露出几块青铜碎片,"当年吴师傅留下的边角料。"
这些碎片经过化验,含有一种罕见的云南铜矿成分。
冶金专家表示,这种合金在特定频率下会产生"声学超导效应",正是共振染色的关键!
"可以复制了!"小周兴奋地调整着参数,"只要有足够的原料..."
老工人神秘地笑了:"吴师傅早准备好了。"
他从怀里掏出张发黄的地图,"这是正阳门的秘密仓库,在天津老铜厂的地下室。"
老铜厂己经废弃多年。
三人拿着公安局的证明,在厂办老主任的带领下,穿过蛛网密布的走廊,来到标着"配电室"的铁门前。
"文革时封起来的。"老主任掏出一串生锈的钥匙,"当年红卫兵来抄家,吴师傅连夜把东西都藏这儿了。"
铁门打开的瞬间,灰尘簌簌落下。
手电筒的光柱里,整整齐齐码着数十个木箱。
撬开第一个箱子,里面是铸造精美的青铜零件——正是复制青铜缸所需的全部组件!
"吴师傅留了图纸。"老工人从墙角铁柜里取出卷蓝图,"按这个组装就行。"
最令人惊喜的是最后一个木箱——里面装着七口铜钟的备用调音栓,每个都标着对应的音高参数。
小周如获至宝,立刻开始记录数据。
回到实验室,三人分工合作。
韩春明负责整理工艺流程图,王锦绣调制染液,小周则组装频率发生器。
当第一块实验布料在声波中渐渐泛起珍珠光泽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成功了!"小周的声音发颤,"和记载的效果一样!"
但这只是开始。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这种工艺的应用远超想象——不仅能用于纺织,还能制作特殊光学材料和防伪标识。
消息很快传到轻工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部里的专家团来到实验室。
为首的陈总工程师在看完演示后,当场拍板:"立即立项!这是纺织业的革命!"
庆功宴上,刘局长带来了最新消息:李成儒被判十五年,走私网络被彻底捣毁。
更令人欣慰的是,海月砂矿脉被列为国家战略资源,由地质局专门保护性开采。
"对了。"刘局长递给韩春明一封信,"劝业场的老工人让我转交的。"
信纸己经泛黄,是吴天佑的笔迹:"...见字如面。七钟重聚之日,当知永昌正阳本为一体。技艺可传,匠心永续..."
随信附着一张老照片:年轻的韩立诚和吴天佑站在染坊前,手里各捧着一块七彩斑斓的布料。
照片背面写着:"科学终将解密古法,而精神永世长存"。
夜深人静时,韩春明独自站在实验室窗前。月光透过新染制的布料,在地板上投下变幻的光斑。他想起祖父笔记里的那句话:"...愿此技惠民,非为私利。"
桌上摊开的项目书上,"新型声学染色技术研发组"几个字格外醒目。
韩春明的名字后面,跟着小周和王锦绣,还有一长串专家名单。
这项源自民国秘法的技艺,终于要真正造福于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