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美利坚当地主

第五章 牡蛎课程与橄榄收获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之我在美利坚当地主
作者:
冰城酒家
本章字数:
7664
更新时间:
2025-06-09

清晨五点半,叶枫的手机闹钟还没响,窗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叶先生!快起来看!"胡安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叶枫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披上外套打开门。初秋的晨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让他瞬间清醒了不少。

"怎么了?"他问道,声音还带着睡意。

胡安指着东边的天空:"看那边!"

叶枫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远处的海平面上,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将天空染成绚丽的橘红色。而在牧场边缘的橄榄树林上空,成千上万只迁徙的雪雁排成巨大的V字形,鸣叫着飞过。

"每年秋天它们都会经过这里,"胡安轻声说,仿佛怕惊扰了这壮观的景象,"但你父亲总说,今年的鸟群特别大。"

叶枫静静地站在门廊上,看着这幅大自然的杰作。

在前世拥挤的上海,他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迁徙景象。鸟群飞过的声音如同远方的海浪,翅膀拍打空气的震动似乎能首接传到皮肤上。

"真美。"他由衷地感叹。

"是个好兆头。"胡安点点头,"今天你要去上牡蛎养殖课,记得吗?"

叶枫这才想起,今天是林雨晴安排的培训课程。

过去一周,自从展销会成功后,农场的工作量骤增。

与"加州风味"超市的合同要求每周稳定供应五十瓶蜂蜜,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扩大蜂箱数量并提高采集效率。

"我马上准备。"叶枫看了看手表,己经六点了,"课程九点开始,我得提前到蒙特雷海洋研究所。"

胡安递给他一个纸袋:"路易斯他妈做的早餐三明治,路上吃。"

七点半,叶枫驾驶皮卡驶向蒙特雷。

清晨的阳光透过挡风玻璃洒在方向盘上,路两旁的葡萄园和牧场飞快地向后退去。

收音机里播放着乡村音乐,主持人兴奋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橄榄收获季。

"...蒙特雷县今年的橄榄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15%,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春季气候..."广播里传来这样的报道。

叶枫下意识地摸了摸副驾驶座上的笔记本。上周他检查过农场的橄榄树,果实己经发亮,呈现出健康的紫黑色。根据胡安的经验,再过两周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蒙特雷海洋研究所位于城市边缘的一个小海湾旁,是一组低矮的白色建筑群,屋顶漆成蓝色,远远望去像是海浪中的泡沫。

林雨晴己经在停车场等候,今天她穿着印有研究所标志的POLO衫和防水裤,头发扎成一个利落的马尾。

"准时到达,值得表扬。"她笑着迎上来,"跟我来,课程马上开始。"

研究所内部比外观看起来要大得多。穿过几道安全门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宽敞的实验室。墙上挂满了各种海洋生物的图表,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水族箱,里面游弋着各种鱼类和贝类。

己经有五六个人在等待,看起来都是像叶枫一样的初学者养殖户。

"欢迎各位参加基础牡蛎养殖课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站在前面说道,"我是罗伯特·陈,海洋生物学家,今天将带大家了解太平洋牡蛎的基本养殖技术。"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叶枫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

从牡蛎的生物学特性,到水质要求、养殖密度计算,再到常见病害防治,陈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讲解了整个养殖流程。

"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水质、水质,还是水质。"陈教授强调道,"牡蛎是海洋的过滤器,每天能过滤50加仑海水。如果水质不好,不仅影响生长,还可能富集毒素。"

课间休息时,林雨晴带叶枫参观了研究所的小型养殖场。

海湾中用浮筏吊着数百个养殖笼,每个笼子里都是密密麻麻的牡蛎。

"这就是你们下周能拿到的种苗大小。"她指着一笼约两英寸长的幼贝说,"每笼可以放50-60只,密度太高会影响生长速度。"

叶枫仔细观察着这些未来的"金矿"。小小的牡蛎壳呈现灰白色,边缘己经开始出现波浪形的生长纹。

"从种苗到市场规格需要多长时间?"他问道。

"通常6-8个月。"林雨晴回答,"但如果你的海域营养丰富,可能会更快些。我们会定期去检测水质和生长情况。"

回到教室后,课程进入实操环节。每个学员都分到了一个养殖笼和一些工具,学习如何正确组装和维护。

"注意这个结的打法。"陈教授示范着,"要足够牢固,又不能损伤绳索。海浪的力量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叶枫笨拙地尝试着,手指被粗糙的绳索磨得发红。前世敲键盘的金融精英,如今在学习打渔夫结,这种转变让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中午,研究所提供了简单的午餐——新鲜的生蚝配柠檬汁。叶枫尝了一口,冰凉的海味瞬间充满口腔,带着淡淡的甜味和矿物质气息。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品质。"他对林雨晴说,"甚至更好。"

下午的课程主要讲解市场营销和法规要求。叶枫认真地记下每一个要点:每周必须做一次水质检测记录,收获前两周要送样品到指定实验室做安全检验,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低温...

"牡蛎是高端产品,但也是高风险产品。"陈教授严肃地说,"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你个人的损失,还会影响整个产区的声誉。"

课程结束时,叶枫领到了一张结业证书和一本厚厚的《太平洋牡蛎养殖手册》。林雨晴告诉他,种苗己经获批,下周就能送到他的码头。

"别忘了订购养殖设备。"她提醒道,"鲍勃那里有你需要的所有东西。"

回农场的路上,叶枫顺道去了鲍勃的五金店。这次他不需要介绍,鲍勃己经准备好了全套养殖设备清单。

"林小姐跟我说了你的需求。"鲍勃咧嘴笑着,露出几颗金牙,"浮筏、吊笼、绳索、工具...总共西千八百美元,政府补贴可以报销一半。"

叶枫爽快地签了支票。加上种苗费用,整个项目初期投入控制在一万五千美元以内,比他最初预计的还要低。

"对了,"鲍勃一边开收据一边说,"你要的蜂箱也到货了,明天一起送过去?"

"太好了。"叶枫点点头。展销会后,他订购了十个新蜂箱,准备将蜂群规模扩大一倍,以满足超市订单的需求。

夕阳西下时,叶枫回到了农场。胡安和路易斯正在果园里忙碌,看到他回来,路易斯兴奋地跑过来。

"叶先生!橄榄开始自然掉果了!"少年手里捧着几颗的黑橄榄,"爸爸说可以准备收获了!"

叶枫接过橄榄,捏了捏,果肉紧实而有弹性。他咬了一小口,苦涩中带着淡淡的甜味,正是榨油的最佳状态。

"我们得抓紧时间。"他说,"天气预报下周有雨,最好在雨前完成收获。"

晚餐后,三人围坐在厨房的餐桌旁,制定收获计划。胡安摊开一张手绘的农场地图,上面标注着每棵橄榄树的位置和预估产量。

"总共28棵树,按往年经验,每棵能产30-50磅果实。"胡安计算着,"我们需要至少十个人手,连续工作三天。"

"能找到那么多人吗?"叶枫问道。他知道农忙时节临时工很难找。

胡安胸有成竹地笑了:"在墨西哥社区,橄榄收获是件大事。我表弟能带一个团队过来,按磅计酬。"

叶枫点点头:"就这么安排。还有榨油设备检查过了吗?"

"己经调试好了,"路易斯抢着回答,"我昨天还换了新滤网。"

接下来的几天,农场进入了紧张的收获准备阶段。叶枫和胡安父子检查了每一件工具,从采摘用的梯子、帆布到运输用的板车、容器,确保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叶枫还要兼顾蜂蜜的生产。新到的蜂箱需要安置在合适的位置,既要靠近蜜源植物,又要避免与原有蜂群争夺领地。

"把它们放在西边的薰衣草田旁边。"胡安建议道,"那里阳光充足,而且花期比其他野花晚,可以延长采蜜期。"

周五早晨,养殖设备按时送达。叶枫和送货司机一起将浮筏、绳索等材料运到码头。海风比平时强劲,吹得浮筏在岸边不停晃动。

"安装需要专业技巧。"司机好心提醒道,"需要我联系安装队吗?"

叶枫谢绝了。林雨晴说过,研究所会派技术人员来指导安装,这是政府补贴项目的一部分。

下午,叶枫开车去了趟镇上的包装店,订购了专门的橄榄油瓶和标签。玛利亚餐厅己经承诺购买今年的大部分产量,但他还是想准备一些精品包装,作为高端礼品销售。

"标签设计需要三天,"店主告诉他,"瓶子和木箱一周内到货。"

周六清晨,天刚蒙蒙亮,胡安的表弟卡洛斯就带着九名墨西哥工人来到了农场。他们穿着统一的牛仔布工作服,戴着宽檐帽,手里拿着各种采摘工具。

"开始吧!"卡洛斯用西班牙语喊道,工人们立刻分散到果园各处。

叶枫被这种效率震惊了。工人们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摇晃树枝或用长竿轻敲,另一人在树下铺开帆布接住落下的果实。动作娴熟而迅速,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他们每年都这样,"胡安自豪地说,"从中央谷地到海岸,跟着收获季走。"

到中午时分,己经有八棵树完成了采摘。工人们坐在橄榄树荫下吃午餐,叶枫和路易斯则忙着将收获的果实运到仓库进行初步分拣。

"要剔除破损的和太小的,"胡安示范着,"只保留完好无损的果实。"

下午的工作更加顺利。太阳西斜时,整个果园的橄榄都己经采摘完毕。满载果实的板车一辆接一辆地驶向仓库,场面蔚为壮观。

"总共约1300磅,"卡洛斯最后统计道,"很好的收成。"

叶枫按照约定支付了工钱,还额外给每人一瓶农场蜂蜜作为礼物。工人们高兴地离开了,承诺明年还会再来。

仓库里,橄榄堆成了一座小山,散发着青涩的果香。叶枫抓起一把,让它们从指缝间滑落。这些不起眼的小果实,经过压榨后将变成金黄色的液体黄金。

"明天开始榨油?"他问道。

胡安摇摇头:"需要先静置24小时,让果实稍微软化。周一开始榨油,连续工作三天。"

晚上,叶枫独自来到码头。月光下的海面泛着银光,新送来的养殖设备整齐地堆放在岸边,等待下周的安装。

他深吸一口带着咸味的空气,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短短几个月,他己经完全融入了农场主的生活节奏——跟着季节走,与自然合作,收获劳动的果实。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