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境,风沙滚滚。
王也乘车出宫,一袭青袍,墨发如瀑,长车之外,是浩浩荡荡的百部使团,文臣策马相随,西境十万边军恭送于皇都之门,声势震天!
他未着甲胄,却如上将出征,未携兵刃,却比百万铁骑更具威慑。
——他是王也,文道之师,西境诸部公认的讲律之尊!
三日静坐,破三军气焰。
一卷《百部纲律》,使蛮骑主主动退兵百里。
此等文治之威,天下震动,九卿惊叹。
而此行,王也将亲赴西境百部之地,立律讲法,兴教设文,彻底将边荒蛮地纳入出云文明之中!
这不仅是一次讲学之行,更是一场文道问鼎边疆的伟大战役!
……
“王师,西境百部之地,地域辽阔,部族繁多,民风彪悍,恐怕未必人人愿意归化。”
马车之内,诸子弟子在车侧缓行,张重言面色忧虑。
他原本是太清书院首席,如今随王也出征,担任文律副讲,专掌诸部条目拟定。
“他们不愿归化,不是因为心怀不臣,而是我们未曾给出归化的路。”
王也目光平静,看向远处戈壁苍茫。
“自古蛮夷不服中原,是因中原之礼未曾入蛮之心。若我文道足够有力,他们自然愿拜律前。”
“我此行,非为宣教,而是给他们一条可共存之路。”
此话一出,诸子皆震。
文道之用,不止在王朝之间,亦可作为文明之桥。
而王也正是那位架桥之人!
……
三日后,王也抵达第一部:盘狼部。
盘狼部为百部之首,其族民性情暴烈,以“狼骑”闻名,一向被视为最难归化之部。
早前虽遣子入京听讲,但王也心知,那是权宜之计,未必真正归心。
此番亲临,正是试刀之时。
“王讲,请入部堂。”
盘狼部主乌图,身着貂裘,目光锐利如鹰。他虽言辞客气,但骨子里仍带着不屑与戒备。
“诸部皆言你能以文定边,王也,我倒要看看,你这口文刀,是不是比我狼牙刀更锋利。”
王也微笑不语,只取下随身一卷《百部纲律》,展开于部堂中央。
“今日,我不讲书,不谈礼,只讲一件事——何为‘共生’。”
众人哗然。
“共生?”
“中原人不是一向要我等归附?何来共生?”
王也缓缓起身,望向满堂盘狼众将。
“归附,是降。共生,是合。”
“我不让你们跪我,也不跪你们。但我要你们知道,律若成,子孙可安。若仍以蛮骑为本,终有一日,你们的儿孙将为战死者而歌哭!”
“我以文起律,以律护人,以人为根。”
“这,就是我王也之道。”
说罢,王也抬手,一指那《百部纲律》。
“盘狼为首,其律为范。若你敢第一个立下此律,我以你为盟主,其余九十九部,皆以盘狼为首议之源!”
乌图猛然起身,目露惊色。
——他懂了,王也是要立盟!
一个不是由铁血征服、而是由文律统合的超级联盟!
而他盘狼,若应允,便是未来西境第一部主!
诱惑太大了。
可危险也大。
一旦失败,盘狼便成为第一个“投降”的部族,势必被百部唾弃!
一时间,大帐内诸将面面相觑,空气紧绷如弦。
就在此时,王也忽而抬手,又将一卷书信丢出。
“这是你幼子乌达,在太清书院听我讲学时亲笔立下的《幼律三章》,你若不信,可问他。”
乌图展开书信,字迹稚嫩却工整。
——“吾为盘狼后人,愿习中律而安部民,不再以杀为荣。”
寥寥几句,却如重锤击心。
乌图喉结微动,眼神复杂。
许久后,他长吐一口气,躬身行礼。
“王师,盘狼愿为百部之首,遵律而行!”
轰——
部堂大震!
这一刻,王也文道再破一道——
百部之首,盘狼归心!
其余各部震动!
……
随后数日,王也循游百部,讲律三日一部,因材设法,立族律、乡章、书典之制,因地施策,渐渐将文道渗入各部民心。
更在十七日后,于西境古荒台之上,召开首次“百部文盟议会”。
百旗环列,诸部首领齐至。
王也于祭坛之上高声道:
“我不求百部同姓,但求同理;不求百部同文,但求同律。”
“自今日起,百部可共议共守,岁岁推举讲主,文律为章,不负山河!”
众首领皆拜!
至此——
“西境百部文盟”正式成立!
这是出云历史上首次以“文”统合蛮部之举。
王也,以一人之力,将万里边疆纳入文道之中,且无一兵一卒!
……
同日,远在皇都。
赵景曜接到密报,一语不发,良久,展颜大笑。
“此子,己非出云之王也,而是天下之王也!”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