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黎南境,接壤荒林,山高林密,云雾不散。
此地非中原礼教之地,乃古巫传承之地,历代帝国皆难以彻底掌控。传言此间三族:火骨、乌篁、沙麟,皆崇巫术祭法,以血立誓、以灵通神,极拒外道,尤忌中原文人。
王也入南,首站便是巫山神坛。
此地山势如剑,崖壁如斧,山巅有神坛三座,分别供奉三族“祖巫”,香火鼎盛,兽骨林立,鼓声长鸣。
王也一行至此,顿时被巫族封路。
为首者,乃火骨族大巫,名烬屠,身披赤羽,背负铜骨神鼓,面覆朱砂图纹,双目赤红。
他大喝一声:
“中原文人,退回神山之下!”
“你们以笔为神,以言为律,但我巫山以血为证,以灵为法!”
“尔等若不退,便斩尔笔锋,焚尔经章!”
王也立于神坛山下,目光沉稳,不惧反笑:
“你等言血通神,那我问你:神何来?”
“若神由血养,岂非人奴鬼主?”
“我来此,不为毁你巫道,只为证我文道。”
烬屠冷哼一声,擂响背鼓。
轰隆——
山谷间鼓声如雷,震荡山魂,西野飞禽尽散,林间草兽伏地。
巫山大祭开启,三族长老皆临。乌篁族黑袍长女“玄曼”、沙麟族盲老“盘听”亦现身坛前。
王也手执墨笔,踏入祭坛,首面三巫而立。
祭司盘听苍老问道:
“汝等文士,言可通天、字可安民。”
“可曾见神?”
王也淡淡一笑:
“我未见神,亦不愿见神。”
“因我知——神在人心,字可铸魂。”
他拔出袖中羊毫,纸展祭坛,运气一笔——
“天不语,而我书‘道’。”
“地不言,而我书‘理’。”
“民不识,而我书‘心’。”
一笔落,墨光流动,笔气如风,竟在那巫坛之上,逆卷赤焰!
巫族震动,众人皆惊。
**
玄曼喝道:
“神在于感!而你之道,怎能通鬼通神?”
王也回以三问:
“既神可感,何以凡人皆惑?”
“既血能通神,何以神不护世?”
“既巫立信仰,何以族人尚饥寒交迫?”
他振笔书下十六字:
“道不救民,非道;神不护人,妄神。”
瞬间,祭坛神像自震,巫火微颤。
盘听长叹一声:
“汝之文,有魂矣。”
“可愿入我山巫堂,与三族共讲人神之道?”
**
王也笑而应允:
“我不妨来讲三日,若能以文胜蛮,便请诸位放开山路;若我败,愿自焚典章,退归江南。”
于是——
三日三讲。
首日讲“人心通天”,以百姓祭祖情感为引,驳斥神灵高不可攀之论。
次日讲“笔代巫鼓”,演示古文音律对神坛之共鸣,感天地精气,服众巫老。
末日讲“信仰之道”,断言神明不在虚像,而在众人凝视之心,唯有文载仁义、道通黎民,方可令神明与人共存。
至此,三巫震服。
烬屠跪于神坛:
“我等三族,愿奉王也为‘文中使’,首开中原入南之路。”
王也却摇头一笑:
“我不求你们奉我为神使。”
“我只愿——你等不再以血祀人,而能以笔立道。”
自此,浮黎三族,破巫立文,成为南疆文纲推行第一批响应者。
而在三巫神坛之下,王也亲手将“文纲南本”埋入山石,祭文为铭:
“笔代神印,字胜巫章。”
“道不拜鬼,文通万民。”
**
夜落巫山,王也独立山巅,遥望更南。
他心知:
南疆既通,西陲己动,浮黎之外,尚有苍原百部、海东诸岛、边荒孤城。
他要的,不止一个国的文纲,而是:
——诸天万界的文明共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