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里的脚步声撞碎了凌晨的寂静。
林仲景听见小周的话,指腹在白大褂口袋里轻轻碾过,那里装着他半小时前用手机拍的档案照片——前世被带走时,他连一张病例复印件都没能留下,这一世,他在系统空间里备了三重云备份,连国家药监局的加密邮箱都同步存了底。
"小周,"他按住护士颤抖的手腕,触感能明显感觉到对方脉搏跳得像打鼓,"去护士站把监控调出来,记得用你的工号登录,他们要查诊疗记录,总得有合法手续。"
小周吸了吸鼻子,马尾辫甩得生风,跑出去时差点撞翻墙角的血压仪。
林仲景转身看向办公室的窗户,玻璃上蒙着层薄霜,映出他紧绷的下颌线。
前世此刻,他被按着手印签"自愿配合调查",这一世,他抽屉里锁着《千金方》残卷影印件,系统空间还躺着三套模拟应对方案——从"程序不合法"到"患者隐私保护",每个问题的回答都精准到标点。
"咚!"
门被推开的力道大得带起一阵风,三个穿藏青制服的男人站在门口,为首的中年男人胸前挂着"卫健委"的工作牌,警徽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林仲景医生?"男人翻开文件夹,钢笔尖戳着第一页,"我们接到群众举报,你科室存在违规使用试验性药物的情况,需要调阅近三年所有急诊诊疗记录。"
林仲景的目光扫过对方胸牌上的"王建国"三个字,前世这张脸也出现在调查组里,当时他说"配合调查是医生的职责",转头就把病例卖给了医药公司。
"王主任。"林仲景伸手虚引对方坐下,白大褂下的手指在桌角敲了两下——这是给苏慕秋发的暗号,"根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二十条,调阅病历需提供患者本人或代理人同意书,或者司法机关的协查函。"他从抽屉里抽出一本红皮法规手册,"您带了吗?"
王建国的瞳孔缩了缩,指尖在文件夹上敲出不耐烦的节奏:"特殊情况可以......"
"没有明文规定的'特殊情况',不算合法。"林仲景打断他,系统模拟空间里立刻弹出"对方可能施压"的提示框,他顺势往前倾了倾身子,"再说了,要是真有违规用药,您觉得我会留着病历等您来查?"
这句话像根针,扎破了王建国的底气。
他身后的年轻助手凑过来耳语两句,三个人的脸色肉眼可见地发僵。
林仲景看着他们转身离开时撞歪的门框,摸出手机给苏慕秋发消息:"准备访谈,按原计划。"
《急诊室里的医者仁心》录制厅的灯光亮起时,林仲景正站在后台调试针灸包。
苏慕秋抱着一摞CT片过来,发梢还沾着医院走廊的寒气:"药监局回邮件了,说收到病例统计,正在加急核查。"她指腹蹭过林仲景袖口的褶皱,"紧张吗?"
"前世被吊销资格那天,我在雨里站了三个小时。"林仲景低头整理毫针,银白的针尖在灯光下泛着冷光,"现在站在这里,反而像在还债。"
导播举着提示牌冲他们比"三二一",林仲景调整了下麦克风,抬头看见镜头红灯亮起。
"林医生,我们收到观众连线,有位王先生说他父亲突发中风,现在在家,该怎么办?"主持人话音刚落,导播室的屏幕切出画面——老人瘫在沙发上,口角歪斜,右手无力地垂着。
林仲景的呼吸顿了顿,这正是系统模拟过的"急性缺血性中风"典型症状。
他转身从随身携带的药箱里取出毫针:"立即拨打120,但在救护车到达前,可以做这些。"他对着镜头演示进针位置,"百会、人中、内关,强刺激手法。"指尖在自己太阳穴比划,"同时,用生大黄、芒硝各10克,煎水灌肠,通腑泻热能减轻脑水肿。"
首播间的弹幕瞬间炸了。
"中医急救这么快?"
"这针下去不会出事吧?"
林仲景像是没看见质疑,继续道:"我需要现场连线患者家属,指导操作。"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电话,声音放得又轻又稳,"阿姨,您摸下老爷子的手腕,是不是比平时烫?
对,把药汤温度调到38度,用50ml注射器推进去......"
二十分钟后,120的鸣笛声从连线画面里传来。
老人被抬上担架时,右手己经能微微抬离沙发。
首播间在线人数从十万飙到百万,弹幕里"牛"字刷成了墙。
"叮——"
林仲景的手机在桌下震动,是赵华集团官微的推送:"中医急救缺乏循证依据,可能延误最佳救治时间。"
他勾了勾唇角,冲主持人点头:"可以展示患者的CT影像吗?"
大屏幕亮起前后两张片子,左侧大脑的缺血半暗带明显缩小。
林仲景点开国际中风救治指南的PDF,激光笔划过关键页:"指南明确指出,发病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窗,但我国超50%患者错过这个时间。
中医急救能在等待中争取代偿空间,这是循证,更是生存希望。"
后台监控屏前,苏慕秋看着数据统计表格被邮件发送键吞没——赵华集团的止痛药,肝损伤发生率是同类药物的3.7倍。
她摸出手机给药监局又发了条消息,窗外的月光正好爬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logo。
"最后一个问题。"主持人看着提词器,声音有些发颤,"网上有人说您是'神医',您怎么看?"
林仲景低头整理毫针,银白针尖在灯光下闪了闪:"我不是神医。"他抬头时,眼底有光在烧,"我只是不愿看着病人在等待中死去。"
这句话像颗投入湖心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首播间弹幕刷得主持人看不见字,热搜榜"林仲景 不愿病人等待"以每秒十万次的速度攀升。
深夜,林仲景回到办公室时,《伤寒杂病论》的封皮泛着暖光。
系统提示音轻响,他点开加密邮件,视频里的画面让他的呼吸骤然停滞——
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实验室里,面前的仪器闪着幽蓝的光。
背景墙上的字刺得他眼睛发疼:"人体修复计划·第二阶段"。
老人转身时,镜头刚好照到他左耳垂的朱砂痣——那是师父独有的标记。
手机在桌上震动,是央视《健康中国行》栏目的邀请短信。
林仲景盯着视频里的仪器,指腹轻轻按在系统面板上,那里显示着新的任务:"解密人体修复计划,奖励《黄帝内经》残卷。"
窗外起风了,吹得《千金方》残页哗哗作响。
林仲景关了灯,月光落在他紧攥的手机上,屏幕里师父的身影还在动,唇形分明在说:"阿景,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