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林小满站在院中,手中摊开一张略显粗糙的羊皮纸,目光在图纸与实际地形间来回扫视。她身旁站着周沉舟和孙猎户,两人正低声讨论着什么,而双胞胎则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他们心中“新药坊”的模样。
“妈妈,这里要放好多柜子!”长歌指着一处空地,“我要当药师!”
“那你得先学会认药材。”林小满笑着应道,将图纸卷起一端,抬头看向眼前这片即将成为“医药圣地”核心区域的土地。
风波己过,流言被破,客户重拾信任,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作坊虽恢复了正常运转,但产能早己跟不上需求。林小满清楚,若想真正站稳脚跟,就必须扩大规模、完善体系。
她召集了所有骨干人员,在堂屋召开了扩建筹备会议。
“药坊要建在水源上游,方便清洗药材;仓储区需靠近主路,便于运输;培训学堂最好设在西侧,安静些,适合孩子们学习。”林小满一边说,一边在桌上铺开手绘的地形图。
工匠们皱眉:“可东边那块地最平坦。”
药师摇头:“那边风大,药材容易变质。”
运输队也不同意:“靠西太偏,运货麻烦。”
争论声此起彼伏,林小满却只是静静听着,待众人说完,才缓缓开口:“我们各退一步。我建议将药坊设在东南角,地势高,排水好;仓储区选北侧平地,靠近现有道路;学堂则放在西边山脚下,既能避开尘土,又不耽误采光。”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点头同意。毕竟,谁都知道,这位年轻的女主人从不出无把握之言。
图纸定下后,便是施工安排。人手紧缺成了首要难题。林小满当即决定派人外出招募工匠,并承诺提供食宿与优厚工钱。
消息传出去不过两日,便有十几名工匠前来应征。其中一名年轻学徒引起了她的注意——他似乎对建筑布局格外熟悉,还悄悄问了一句:“是否需要布置暗哨?”
林小满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眼神却多留了几分。她让人将这名学徒安排到外围警戒区,既考验其能力,也试探其来历。
与此同时,周沉舟负责新区域的安全布防。他在山道入口处亲自勘查地形,发现通道狭窄,大型建材难以运送,便立即组织人力清理碎石。
“今晚开始轮班作业。”他对手下说道,“必须赶在雨季前完成基础建设。”
清理过程中,他们在北侧山道口意外发现了一块刻有陌生图腾的石碑。石碑半埋土中,表面风化严重,但仍能辨认出几道奇异的纹路。
“这是什么?”一名工人问道。
周沉舟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纹路,眉头微蹙:“没见过,但……不像是自然形成的。”
他命人将石碑妥善保存,打算等日后有时间再细查。
而在家中的林小满,则让双胞胎帮忙整理扩建所需的物资清单。两个孩子兴致勃勃地翻找仓库,结果却不小心把火油罐和蜂蜜罐混在了一起。
“哎呀!”长玥惊叫一声,差点打翻一个陶罐,“这个是甜的吗?”
“不是!”林小满赶紧接过,脸上露出一丝紧张,“这是易燃物,不能随便碰。”
她耐心地教孩子们如何分类存放物品,并让他们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作为标识。之后,她还任命兄妹俩为“物资巡查员”,每天检查一次仓库情况。
“这样你们就是我的小小管家啦。”她笑着揉了揉他们的头。
两个孩子兴奋极了,跑前跑后地清点货物,连一向调皮的长歌都变得格外认真。
然而,就在一切井然有序推进时,一件小事再次引起林小满的警觉。
那天夜里,她在灯下核对库存清单,忽然听见长玥轻声问:“妈妈,这个‘毒’字的罐子,是不是你上次救人的药?”
林小满一愣,低头看去,果然见角落里有一个标注“毒”字的陶罐,里面装的是她近日研究的一种剧毒草药提取液,原本是用来测试解毒剂效果的。
“你怎么知道这罐子是毒药?”她问女儿。
“我看你给病人涂的时候,都会戴上手套,而且会特别小心。”长玥歪着头,“所以我记住了。”
林小满心头一震,看着女儿稚嫩却坚定的眼神,忽然意识到,这两个孩子,己经不再是只会依赖母亲的小娃娃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观察、判断,甚至开始理解母亲所做的一切。
这一晚,她久久未眠,脑海中反复浮现扩建计划的每一个细节。她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不仅仅是一个药坊的扩建,而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构建。她要让这里成为一个真正的“医药圣地”,不仅治病救人,更要培养更多懂医术、识药材的人才。
天还未亮,她便起身写信,派人送往邻县,请几位老药师前来协助筹建学堂。
几天后,第一批工匠陆续到位,施工正式开始。周沉舟带人在外围设置岗哨,孙猎户负责调度运输,而林小满则亲自监督药坊的设计与建造。
整个山谷渐渐热闹起来,锤声、锯声、吆喝声交织成一片。人们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正在悄然成型。
而林小满站在山坡上,望着眼前这一切,嘴角微微扬起。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